APP下载

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新范式研究

2017-10-25潘虹刘德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潘虹 刘德

[摘要]本文从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通过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互联网+”学习空间、弘扬“互联网+”自学精神、开创“互联网+”舆论阵地、加强“互联网+”队伍力量等方式,构建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

“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也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逐步形成演进。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范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也逐渐进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应时而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互联网+”要顺势而为,勇“网”直前,通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达到思想教育的最佳标准。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近况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匮乏

目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教育方法已逐渐显示出与当今的高效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当今时代的经济、科技的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在进行课上思想政治教学时,因为教学空间、教学目标、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无法脱离书本并禁锢于书本知识,延展性不强,缺乏对各种理论的来源脉络的明晰讲授和对各种思想的宏观对比,学生所学习的理论较为独立、抽象,自己难以形成缜密的空间结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理论课中较少涉及当今社会生活的内容,教育信息缺乏即时性,这导致思想教育不能与经济、政治同步发展,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学生接受的信息不充分,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载体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依赖课堂载体,没能将正确的理念合理自觉融人到自身的进修和工作当中,没有起到以学校纲要和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示范作用。除理论课外,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取讲座或设计板报宣传等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应用的日益广泛,这一模式已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導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

互联网快速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倾向、生活方式,也为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教育平台。但从目前各高校的教育形态来看,由于网络是把双刃剑,某些教师望“网”却步,反感这种新兴的互联网媒体技术,导致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育信息不能即时更新。部分教育工作者很少能够注意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及蕴含的有效方法,缺乏将当下的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能力。而且有些教育工作者趋从于已定的心理暗示、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惯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新媒体运用不佳,像鸵鸟一样望“网”却步。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创新精神,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不能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信息异常发达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行为无异于“自杀”,不顺势而动,必然难以在竞争中“长风破浪,直济沧海”。

二、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意义

(一)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全球分散的知识、活动信息、新闻素材、规章制度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境内外之间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信息资讯共享和教学交流合作。通过整合共享的资源,高校可建设信息量庞大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在设计思想政治教学计划和教育活动计划时,能够依据全面而有序的教育信息数据库进行合理修改。通过综合、统一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丰富教师授课的内容,让教师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减少照本宣科的可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同时,通过“互联网+”为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和模式,在课堂外拉近学生和教育者的距离,通过网络平台“零距离”、无时限的沟通模式,既让教育工作者体会到网络的积极作用,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受众即时反馈

学生和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是等量的,但学生与教师的教育程度、社会经验、思想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分析获取的倾向性也极为不同。教师倾向的新闻类、教育类、方法类等信息与学生倾向的交流工具类、娱乐类、时尚类、消费类等信息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代沟”,通过“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学生能够及时反馈所想所悟,教师能够即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对学生的思想异动有所警惕,并且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实现教育的即时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轻生等偏激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大风正在席卷中国。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相互融合,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但是,“触网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顺势而动,深入探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新范式的方式方法。

(一)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

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高效的教育平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前瞻性和广泛性,教师应站在一个能够把握科技创新时代脉搏的高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主动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进步因素和教育价值。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微课、慕课等网络教育课堂,通过微信、各种APP应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对计算机应用的积极引导和网上教育平台的主动营造。高校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讲座,举行以优秀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常识竞赛、辩论比赛等活动时,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各类教育活动的宣传、参与、评选、表彰等各个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模式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二)创建“互联网+”学习空间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改革。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发挥“互联网+”平台的积极作用,给学生创建网络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展性增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生创建绿色的学习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网上教学,在这个网站里随时可以找到名校教师的讲座,也可以观看其他著名作家、演讲家的演讲。通过贴吧、微信平台推送各种丰富的结合当下新闻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并与其他高校的教师或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思想教育,让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时间的运用更加灵活,保证学生能够即时更新知识、更新思想,实现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三)开创“互联网+”舆论阵地

社会处于变革转型的新时期,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各类信息,其中不乏思想消极、内容低俗的一些内容。学生极易被恶意向导煽动,产生偏激思想。通过开创“互联网+”舆论阵地,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组成的绿色护卫队。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向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思想偏激言论发起强有力的反击,让学生在这场厮杀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理念。同时,各种思想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经过理性地思辨形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教育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思辨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价值上升到另一个新高度。

(四)加强“互联网+”队伍力量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全面分析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的能力,要积极变换教育思想,主动参与并进入网络生活,极力适应互联网这一全新的教育进修环境,在实践中快速探索出顺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应该提升自我素养,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学习,从互联网中获得丰富自身修养的知识,并学会网络话语体系,以便在工作中能够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说话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正确的观念和文化,通过网络环境中的有效沟通,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