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探析

2017-10-25毛文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智能化互联网

毛文芳

[摘要]文章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研究对象,探讨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为职业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方向提出较为独特的见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智能化

中国的传统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从原来的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到之后的引入西方近代教育。在教育制度上曾学习过美国、德国、日本和苏联。进入21世纪后,依托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善,职业教育授课模式也经历了从黑板到PPT演示到互联网教育的飞跃式发展。从未来的战略规划上可以看出,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向不再是片面强调高增长和单一的规模化,而是将转型为稳增长和多元化,且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转向创新驱动,这对于很多企业包括职业教育产业而言,将是绝佳的发展机遇。而若要将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智能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而相对于其他领域,移动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机构的战略布局中仍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智能化教育体系的搭建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转型战略定位

职业教育机构当前的战略目标和角色定位,不应再是传统的院校、学院或培训机构,而是要将自己定位为新型“互联网+职业教育”机构。

(二)搭建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

职业教育机构应该逐步创建移动教育事业部,并以移动教育事业部作为智能化教育体系及连接其他职能机构的核心单位之一。移动教育事业部肩负着职业教育机构由传统职业教育单位向“互联网+”教育机构转型的重要任务。

(三)细分移动教育事业部的职能

移动教育事业部主要细分为以下三个职能单位:

1.移动教育客户端规划设计处——负责移动教育客户端软件平台的设计。

2.移动互联教育产品企划处——负责移动教育平台上相关教育产品的企划与设计。

3.移动互联数据管理和支持处——负责收集、汇总并分析平台上的一切数据,用以建立院校的大数据模型。

依托当前互联网的高新科技,实现职业教育的高度智能化和全面互联网化,使中国传统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而智能化教育体系的搭建,实际上就是逐步实现职业教育领域平台战略的过程。

二、职业教育领域平台的打造

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以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为例,蚂蚁金服整合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支付宝对接了超过200家金融机构,为近千万家小微商户提供支付服务,每年完成数百亿人次的电子支付。这种平台战略的铺设布局已在多数互联网公司实现,并且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已经运用其成熟的平台商业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超级生态圈”。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实行平台戰略的目的并非是教育的商业化和实现盈利,而是为了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最终搭建成熟的互联网智能化教育体系,使处在这个体系中的师生都能够更加便利地工作和学习,同时各大机构院校以职业教育的平台战略为基础,逐步建设属于职业教育机构独有的生态文化圈。平台战略的本质是渠道、数据和技术。

(一)渠道

平台战略的布局绝不是由单一的机构就可以实现的,它必须连接多个特定的群体。职业教育机构作为中介方,在布局平台战略过程中需要打通在校师生和教育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渠道,比如院校的食堂餐饮供应商、缴交学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的金融供应商、校内公交系统供应商等等。打通渠道不仅依赖于产品的创新,更依赖于数据及技术的创新。

(二)数据

大数据正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例如,学生在期末考试时使用计算机答题,随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个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将碎片化的题库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实现智能反馈正确率较低的题目对应本门课程的哪些知识点。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这些反馈数据,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课程的薄弱知识点,进行目的明确的重点讲解及反复的演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机构现有的大数据,并不断积累提高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创新打下基础。

(三)技术

从技术层面,基于分布式及并发式的技术是平台化的核心技术,职业教育平台化的终极形式就是建立“数据对流中心”。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平台化的数据对流,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将相关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反馈给师生参考,帮助师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在校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情况。

而随着职业教育机构平台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智能化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善,使职业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化逐渐渗透到在校师生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在校师生参与到智能教育的浪潮中,同时也催生着职业教育内外延思维的进一步转变。

三、职业教育运营方式的转变

(一)教育机构运营方式的转变

1.宣传模式

早期职业教育机构通常是通过线下形式对自主品牌和产品进行宣传。而今我们已经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机构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契机和先进技术,整合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模式,重点在线上的微信端,移动新闻端,移动视频端渠道对本院校进行宣传,并利用当前的H5网页制作技术最大化地重点展现本院校的教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并展示院校的整体教学环境和全景风采。

2.招生与招聘

对于有意向报名本院校的生源或有意向应聘本院校教师的人员,引导其下载院校的移动教育客户端,若成功录取,则在移动教育客户端上第一时间推送录取通知,并提前展示入校或入职前需要准备的相关事项和流程,这样不仅简化了原本繁琐的手续,也会大幅度地提高职业教育机构的运营和办学效率。endprint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1.授课和复习

传统的职业教育通常采用面对面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时间汲取知识,然而在课后想要回顾和复习老师课堂上所讲到的重难点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授课时间和空间不再局限于固定课时和固定教室,而是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弹性授课。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回顾知识点,并且进行在线做题,线上提问,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答疑。教师可以把分享版的教学电子大纲和讲义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能够更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所学过的内容和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

2.教学评价和互动

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完每一堂课程后,采用间接的方式在移动教育客户端上对课程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师生间进行更多的互动。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讲究实践技能的运用,我们可以在移动教育客户端中设立专门的互动学习模块,让学生对于课程中实时发现的问题采用拍照或文字表述的方式上传到此模块中,寻求其他师生甚至是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们的帮助。

职业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不仅使在校学生学习更加有效率,而且使想要继续深造的在职人员学习变得更轻松,在职人员通常没有时间参加面授的学习班,所以在网络上学习成了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方式。他们只要一打开网络就能学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变成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

(三)教育产品营销思维的转变

1.情感价值链的搭建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稳定的客户和流量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院校培养的每一届学子都将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用移动教育客户端账号作为他们同母校联系的纽带,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手机中永远都有母校的身影。

情感价值链主要以教学账号为核心进行搭建——在校學生自己的员编或学号即为登录本院校移动教育客户端的账号,并且设定账号为终身制,并保留这些师生其在校期间的所有数据信息,让已经毕业的学生随时都可以登录母校的移动教育客户端,查看母校目前的发展情况,回忆自己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这种情感价值链一旦搭建完成便是天然紧密的,这些学生会感觉时时刻刻同自己的母校在一起。

2.职业教育的参与感的培养

首先,对于职业教育机构而言,移动教育客户端的平台战略布局的不断成熟,足以让每个院校成为独一无二的“白媒体”,而在校和已毕业的学生群体,基于对母校的天然情感,自然而然地成为职业教育机构的“终身粉丝”,而院校根据师生反馈或实际情况,不定期推出名师讲座的在线教育视频,以及短期的技能化职业教育产品,都将是职业教育精品化策略的方向。

其次,设计互动方式。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偏向于传授式,基本都是老师教授,学员倾听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员对固定知识的吸收,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在移动教育客户端上设计互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师生互评,课程评分,授课内容和形式创新性建议等。

最后,扩散口碑。由于各院校拥有在校和已毕业的学生和在职教师这群数量可观的“粉丝”,在建立成熟的智能化教育平台,充分开放参与节点和设计完善的在线教育互动方式后,这些师生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母校口碑扩散的个体媒介,他们会不时打开母校的移动教育客户端,和同事、朋友或校友讨论母校目前发生的变化,校园中学弟学妹们的趣事,并抽空解决他们实践课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口碑的扩散和品牌传播就在不经意问进行。

在当今中国,鼓励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组织机构进行高新产业优化和“互联网+”的转型,是我们国家未来长期的基本方针和发展战略。对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各大院校而言,是研发高新技术、培养人才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正站在当前中国的风口上。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使其成为促进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让职业教育在改革的风口上起飞。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智能化互联网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