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反思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探讨

2017-10-25闫红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关键词:母校高职学生情感

闫红茹

[摘要]情感作为高校文化中较具凝聚力的部分,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逐步趋于行政化与商业化,这无疑导致学生和母校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及异化。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和母校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分析与归纳总结异化情感的种类,尝试恢复部分毕业生和母校之间的情感,反省与深思高校文化中缺乏情感认可的主要缘由,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母校;文化;情感

最基础的高校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教师和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情感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这三组关系的维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学校和学生关系为对象进行辨析高校文化中缺乏情感认可的异化状况,并提出了相关观点,即在文化创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回归维护人和人间的情感创建,完善学校和学生间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创建高职院校的认同文化。

一、文化反思视角下异化情感种类列举及认同缺失分析

(一)对高职院校社会地位不认同。学生群体中,家庭出身和学校出身是最被看重的两个身份,家庭身份是血统身份,代表着地位与经济状况;学校出身是文化身份,代表着技能与知识的文化情况,而这两者则意味着一个人的地位。加之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较不完善,高职院校没有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与重视,部分学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这无疑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

(二)对高职院校的严格管理有排挤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过于严格,从培养地位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制严格于一般本科院校,而且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军事化管理观念,虽然每个高职院校具备自身特殊性,办学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都透露着高职院校需要严加管理的观念。高职院校作为学生释放天性的场所,学生更加愿意向往自由,学生的这种理念无疑与高职院校的严格管理相排挤,这种排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对高职院校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费相对较高,学生缺乏对高职院校的深刻认识,即他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培训机构,认为他们所交的学费与服务应成正比。学生是缴纳费用的义务主体,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而是被管理取而代之,这无疑与学生起初的期盼形成鲜明的对比,逐渐产生不满,虽然这种想法不够全面,却普遍存在,市场经济理念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服务理应受到领导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重新定位与思索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就学成本的关系。

(四)对能否按时毕业有不安全感。获取毕业证是学生就读的主要目的之一,没有毕业证就等于否定了一个学生几年来的努力,以及影响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毕业的重要性较高于找工作。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管理方式是没有充分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实际发展情况,仍是延续传统方式,即考试、纪律,盲目地管制学生,加之毕业证无法按时获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不安全感。

(五)对没学到本领的责备感。毕业生面临的是相同的社会及相同的形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校的不同、学习专业的不同,但这个差异往往是导致情感异化的主要缘由。当前就业压力较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将自己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原因归结于在教师或学校身上,认为是教师没有传授自己相应的本领;或者是埋怨教师传授的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作的需求;或者是埋怨高职院校没有安排工作等。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就是缺乏良好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这些无疑导致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强的责备感,促使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了隔阂。

二、文化反思视角下认同感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解放学生的主客偏置关系,放正学生的主体位置。众所周知,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本质功能,而教育属于学生的教育,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事实上,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师资队伍的创建,并将工作中心放在引入著名教授、学术引领人、学科创建、扩招扩建等山,且这些是力求科研费用的主要指标,这无疑促使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倒置。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解放这种倒置关系,放正学生的主体位置,扩展学生自治的权利领域,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地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二)解放学校管理,平衡管理与服务。管理较重要还是服务较重要是当前高职院校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较难回复的问题,需要结合相关行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平衡。有时候需要注重管理,有时候需要注重服務,有时候需要两者结合,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毕业生就业时期则需要注重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就业时期不仅压力较大而且较忙碌,所以这个时期高职院校需要对毕业生放宽标准,或者用服务代替管理,给予毕业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实习与找工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管理者的贴心服务自然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以及为情感的创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满足学生需求,注重以人为主。高职院校掌握着学生的毕业权,大多数时候学生都是处于被“要求”的境地,所以,母校需要切实关心学生,多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实际想法,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耐心指导,并给予良好的建议,帮助学生度过过渡期,而不是仅口号宣传,或者是到学生公寓关心学生的生活环境。例如,毕业生刚开始找工作时,自然没有充足的资金租房花销,投奔亲戚又会有诸多不便,这时候高职院校若可以提供学生宿舍供毕业生暂住一段时间,这无疑解决了毕业生的难题,这种人性化的措施,自然会增加学生与母校之间的情感。

(四)解放压力,切实做好职业规划。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到真本领,但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是高职院校需要仔细思索的问题。学什么是高职院校的定位、怎样学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学得如何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效的体现。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将应用性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教学则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即充分融合学生的个人就业方向、就业定位等,在此基础上做好高职院校应尽的职责。众所周知,母校是对毕业生实际情况最为了解的,是毕业生较好的引荐人,所以母校是较佳的职业规划者。亲自参加学生的职业规划,学生从心底会感受到母校对自己的关怀及热情,从而萌生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例如,中国的某一位企业家从美国耶鲁管理学院毕业后给母校捐了八百八十八万美金,此金额已经创了耶鲁管理学院有关毕业生捐款的记录。这位企业家捐款给美国耶鲁管理学院的主要原因在于耶鲁管理学院给予了他足够的关怀,及美好的时光。

(五)解放制度,营造自由氛围。任何组织的稳定运转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即使人们认为这些制度较复杂,且影响着组织运转的效率与质量等。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了解到这一点,只要高职院校制定的相关制度约束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他们在没有切实考虑制度的合理性,就盲目的排挤制度,只知道追求宽松与自在,而不是遵循与认同这些制度,以及对需要优化的和制度进行思索。但是,这样的状况自然需要高职院校做出相应的改进与调整,强化易形成母校认同感的群体,主要包括贫困生等的制度关心,不断创建助学贷款、勤工俭学与奖学金等,并充分发挥出色榜样示范等的作用,以这种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进一步强化校友和目前之间的情感与联系。

(六)维护学生权益,创建平等教育关系。近几年,常常有媒体报道有关大学生进工厂实习的内容,且高职院校学生居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实习这事都表示惶恐不安,实习作为高职学生步入社会的承接期,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学习仅是一个旗号,实际上学生都是做着与专业无关且较为辛苦的工作,工资较低,甚至是没有工资。当学生在实习期间遭受到这种极不公正的待遇时,母校不应坐视不管,而是需要为学生主持公道,切实维护学生权益,无论争取的结果如何,这些举动都深深打动着学生,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归属感,同时也为学生与母校之间的情感维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感是高职院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情感创建至关重要,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责任。高职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若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学到很多本领,那么学生便会对母校存在感激之情及深度的认同感;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关怀与责任换来的是学生对高职院校的尊敬与认同,那么日后学生回馈母校的情节自然会在中国大学得以井喷,反之学生则对母校没有感情,或者说这种高职教育不够完整。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的不断创建,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减弱了上述的排挤感、不安、责备与抛弃感等问题,从而更好地落实与发扬高职院校精神。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母校高职学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告别母校
情感
母校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