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7-10-25金深辉张明晓梁东东
金深辉 张明晓 梁东东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脑缺血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4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74例联用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定,并行临床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 Meyer评分增加(P<0.05)。两组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丙二醛、髓鞘碱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 Meyer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丙二醛、髓鞘碱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针治疗可提高脑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并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电针;脑缺血;运动功能;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23-007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Methods A total of 14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n=74)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74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daily life ability, motor functio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an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serum Bcl-2, superoxide dismutase,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and Fugl Meyer score were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P<0.05). Th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malondialdehyde, myelin basic protein, S100β,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P<0.05). The serum Bcl-2, superoxide dismutase,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Fugl Meyer scor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levels of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malondialdehyde, myelin basic protein, S100β,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er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can improve the daily life ability, motor func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schemia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oxidative stress, which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Cerebral ischemia; Motor functi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腦缺血是临床常见病,而脑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可引发不同程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有可能造成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危害极重[1-2]。如果不能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在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死,从而危及患者生命,而脑梗死患者中1/3~2/3曾经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而认为二者关系密切。目前临床治疗脑缺血的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3-4]。针刺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我国已延续了几千年,诸多研究证实[5-6]穴位针刺对脑梗死所致的脑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常规治疗联用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患者的影响,为电针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1月诊治的脑缺血患者148例,入选标准:符合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7],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已取得患者或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排除标准:患有心肝肺肾等器质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4例,男45例,女29例,年龄51~75岁,平均(64.7±5.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19 h,平均(7.8±2.0)h。观察组患者74例,男43例,女31例,年龄50~76岁,平均(64.8±4.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21 h,平均(7.9±2.3)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给予患者抗血小板积聚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改善脑循环,可采用西比灵、脑益嗪等药物。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电针治疗。其中头部选取百会穴、风池穴、头部运动区;在患肢选穴为肩髃穴、肩髎穴、外关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曲池穴、伏兔穴、迈步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行间穴、阳陵泉穴等。在进针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通G68052型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强度以肉眼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为宜,以患者感觉适度为宜,1次/d,30 min/次,每周治疗6 d,疗程20 d。
于治疗前后行临床指标检测,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清。Bcl-2、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均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中Bcl-2、S100β、神經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试剂盒购自于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试剂盒购自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仪器为自动酶标仪(Anthos HT-3),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于治疗前后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定,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评定标准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标准[8]采用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的评定标准[9]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状况越好。神经功能的评定标准[10]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满分42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状况越好。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11]:(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2)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3)进步: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评分减少<18%或增加。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SPSS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P<0.05)。两组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丙二醛、髓鞘碱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丙二醛、髓鞘碱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 Meyer评分增加(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 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加、生活环境改变、人口老龄化发展,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逐年增加[12-13],严重影响着公众的身心健康。目前已知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为:(1)动脉粥样硬化。(2)高血压病,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致使血流不畅,供血不足。(3)微小血栓栓塞。(4)血小板增多使血粘稠度高,致使血氧含量不足。(5)高脂血症。(6)糖尿病及并发症等。选用何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争论的焦点。
电针是中国传统针刺和电学技术的有效融合,已被运用于治疗各种脑缺血疾病,效果显著[14-15]。选穴方案如下: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风池穴,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可壮阳益气。肩髃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的作用。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手三里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穴,可对肺起到一定的保养作用。合谷穴别名虎口,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作用。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伏兔穴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功效。迈步穴位于大腿上部,髀关穴下3横指。三阴交穴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并有安神之效,还可帮助睡眠。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行间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阳陵泉穴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 Meyer评分增加。两组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丙二醛、髓鞘碱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清Bcl-2、超氧化物歧化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 Meyer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丙二醛、髓鞘碱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电针治疗有助于提高脑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分析相关因子的临床意义如下。
Bcl-2在脑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广泛表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16-17]。脑组织富含脂质、神经细胞膜和细胞器的膜结构,是自由基的主要攻击目标,在介导机体神经元不可逆损伤的同时,会过度消耗超氧化物歧化酶,并促进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的代谢产物丙二醛,使得缺血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和丙二醛增加,而电针刺激可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18-19],有效抑制自由基反应,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是胶质细胞的主要成分,在病理状态下呈高表达,电刺激曲池和足三里后,可使缺血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激活,并大量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可能为缺血缺氧神经元提供保护性作用。S100β在血脑屏障失衡的情况下,会大量释放进入血液中,刺激头部穴位,有助于保护血脑屏障[20-21]。髓鞘碱性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少突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雪旺细胞合成的一种强碱性膜蛋白,位于髓鞘浆膜面,维持CNS髓鞘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存在于神经组织和神经内分泌组织中,在脑组织细胞的活性最高,外周神经和神经分泌组织的活性水平居中,最低值见于非神经组织、血清和脊髓液。
综上所述,电针治疗有助于提高脑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再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锋昌.脑血管造影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海南医学,2012,23(18):65-66.
[2] 骆迪,毕齐.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随访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2,7(1):17-22.
[3] 莎兰.炎症与脑缺血的关系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6):348-351.
[4] 荆国晓,郝春华,王维亭,等.以炎症因子为靶点的抗脑缺血药物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2,35(5):374-377.
[5] 张国庆,韩为,王文静,等.基于动脉质子自旋标记技术探讨通督调神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1):46-49.
[6] 欧阳泠星,潘朝霞,王剑峰,等.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GMP-140、TXB2、PGI2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51-453.
[7] 娄军芳,闻迪,金海燕,等.320排 CT 血管成像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2):2042-2044.
[8] 林晓萍,陈爱玲,陈炯,等.不同时间窗实施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ADL评分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4-6,9.
[9] 肖湘,毛玉瑢,赵江莉,等.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脑梗死患者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7):1143-1148.
[10] 陆吕平,张国庆,顾伯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34(1):83-85.
[11] 刘昌云,陈技挺,黄华品,等.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和NOS表达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48-3449.
[12] 朱劉平.健康教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发病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24):5498-5499.
[13] 曾宪杰,孙光裕,陈玉芳,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分层和干预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2):204-206.
[14] 孙玉娇,王俊卿.电针治疗脑卒中的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63-264.
[15] 黄力平,向珩,肖娜,等.早期电针刺激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 27(9):808-812.
[16] 贾玉洁,姜兴千,张状,等.原花青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6):28-31.
[17] 徐忠祥,张骏,范瑞明,等.银丹心脑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Bcl-2表达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73-975.
[18] 侯志涛,孙忠人,刘松涛,等.电针对缺血性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氧自由基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5,40(6):431-438.
[19] 孙彦辉,梁玉磊,张闯,等.不同时间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氧自由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7):1549-1551.
[20] 魏素平,张春和,金艳,等.半乳糖凝集素3、S100β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3):240-242.
[21] 郭大志,胡慧军,吕艳,等.血肿清除术后高压氧联合施普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血清S100β的变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9):1098-1100.
(收稿日期: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