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翻身技术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2017-10-24吴丰寅叶春萍沈翠华

护理与康复 2017年10期
关键词:患侧压疮舒适度

吴丰寅,叶春萍,沈翠华,何 凡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 325035)

无痛翻身技术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吴丰寅,叶春萍,沈翠华,何 凡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 325035)

目的观察无痛翻身技术在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无痛翻身技术实施的前后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按常规的翻身法护理,观察组按无痛翻身技术进行翻身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舒适度、压疮情况及翻身配合程度。结果对照组翻身无痛率为70.0%,观照组翻身无痛率为97.5%,观察组翻身舒适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疼痛程度和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压疮,翻身配合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翻身技术能减轻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翻身诱发的疼痛及提高舒适度。

股骨粗隆间骨折;翻身;无痛

股骨粗隆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下方5 cm水平之间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12%,占髋部骨折的45.26%[1],多数与骨质疏松有关,最常见于老年人,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稳定骨折是指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固定后骨折端易再发生移位的骨折[2]。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处于被迫体位,肢体活动受限,成为压疮的高危人群[3],翻身减压被证明是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但在临床为患者进行翻身护理时,患者经常因翻身诱发的疼痛而呻吟,甚至抗拒为其翻身。2015年1月至8月,本院创伤骨科在为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翻身中采用无痛翻身技术,将翻身疼痛控制在患者能容忍的范围,并与常规翻身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纳入标准:在本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单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经CT或X线证实,按Evans-Jensen分型[4]为Ⅲ~V型的患者,行髓内钉固定术,手术创口在髋部及大腿外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进入研究前已发生压疮或有压疮的前期症状,患有影响皮肤观察的其他皮肤病,因病情有医嘱制动或禁止翻身者,瘫痪、阿尔茨海默病或精神异常者,肢体肌力[5]小于Ⅳ级。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80例,以实施无痛翻身技术前后为界限,2014年4月至12月期间住院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至8月期间住院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70.2±5.8)岁;Branden[6]评分(15.7±2.34)分;Evans-Jensen 分型,Ⅲ型22例,Ⅳ 型13例,V型5例。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0.0±5.71)岁;Branden评分(15.1±2.12);Evans-Jensen 分型,Ⅲ型20例,Ⅳ 型17例,V型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翻身方法

1.2.1 对照组 按髋部骨折的常规翻身法护理。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宣教翻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翻身过程中轻微疼痛的原因,告知不会影响疾病的愈合。采用患侧向健侧整体翻身法,双人协助患者翻身,患者双上肢交叉于胸前,2名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先将患者向护士侧平移少许;手术前,1名护士站在患者的健侧,一手托扶患者肩背部,另一手托扶臀部,另1名护士站在床尾,一手托扶腘窝处,另一手握住足踝部做牵引,翻转患者躯体;手术后,2名护士站在患者的健侧,一人一手托扶患者肩背部,另一手托扶臀部,另一人分别托扶膝部和踝部,两人同时轻轻翻转患者躯体,在腰背部及患肢下垫软枕。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无痛翻身技术行翻身护理。

1.2.2.1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重视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鼓励患者积极参于翻身。由于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学习能力下降,用简短、易懂的语音缓慢宣教相关知识,注意互动,将翻身的方法分解成多步骤,每步骤手把手、重复多次地指导,直至掌握为止。患者因骨折的意外生活事件,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重视护患沟通,并加强观察,寻找患者的各种情绪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原因,疏导问题,使其正确认识及应对疾病。

1.2.2.2 手术前 采用健侧向患侧部分翻身法:患者双手拉住患侧的床栏,健侧下肢支撑床面,协助者(可站在患者任意侧)一手托扶肩背,另一手托扶臀部,患者和协助者同时用力,稍稍侧身,翻身角度不超过30°,将R型枕或软枕垫入健侧,悬空尾骶部。患侧臀部采用间歇减压法:患者本人或协助者的手掌轻轻垫入患侧臀部到达尾骶,维持5 ~10 min;协助者托住患者的患侧臀部轻轻抬高稍微离开床面5 ~10 min;患者利用头、双上肢及健侧下肢支撑床面的力量抬高臀部稍微离开床面,维持5~10 min,每次减压的间歇时间最长不超过2 h。

1.2.2.3 手术后 采用患侧向健侧整体轴线翻身法:术后前期(术后3 d内),双人协助患者翻身,两人站在患者健侧,一人(靠近患者躯体)一手托扶患者肩背部,另一手托扶臀部,另一人(靠近床尾)一手托扶患侧髋部,另一手托扶患侧下肢膝部,患者双手拉住健侧边的床栏,以患肢和躯干为轴线,顺应患者的力量协助整体轴线翻身,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再缓慢个体化调节髋关节屈曲的角度,再屈曲膝关节,在腰背部及患肢下垫软枕。术后后期(术后3 d后),采用一人协助翻身,站在患者健侧,一手托扶腰臀部,另一手托扶患侧下肢膝部,患者双手拉住健侧的床栏,顺应患者的力量协助整体翻身。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每日的8:00和20:00分别对夜间和日间的翻身诱发疼痛程度和舒适度回顾性评分,疼痛程度取高值,取住院期间最高值作为最终评价值;舒适度取均值,取住院期间最低值作为最终评价值。采用数字评分法(NRS)[7]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剧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NRS≥4分为患者疼痛无法忍受,设<4分为无痛。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8]评估患者舒适度,GCQ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 4个维度,共28项,该量表采用1~4分的Likert Scale 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其中反向题1分表示非常同意,4分表示非常不同意,分数越高说明越舒适。同时,观察患者翻身配合程度及压疮发生情况,抗拒翻身为患者连续2次及以上有不主动参于翻身行为和(或)语言拒绝翻身。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翻身诱发疼痛程度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较

Z=-4.148,P<0.05

2.2 两组患者GCQ得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CQ得分比较

Z=-4.573,P<0.05

2.3 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及翻身配合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无压疮发生。观察组患者均配合翻身,对照组2例患者抗拒翻身,经比较,P>0.05。

3 讨 论

国际疼痛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体验,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9]。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不仅注重休息状态的疼痛评分,而且更加重视活动后的疼痛情况。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急性疼痛管理指南[10]明确提出活动时的疼痛评估包括坐位、咳嗽、移动受限的躯体3种情况。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翻身护理诱发的阵发性疼痛,疼痛评分超过了骨折疾病本身伴随的疼痛,部分发展成持续性疼痛。有报道,术后疼痛≥4分的程度明显干扰日常的人体活动功能[11]。因此,以预防压疮为目的的翻身护理增加了患者疼痛,限制了患者的活动[12],同时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常规的翻身方法临床上应用于所有的髋部骨折患者,而股骨粗隆间的骨折又名转子间的骨折属于关节囊外的骨折,术前缺乏局部的外固定物,通常采用下肢牵引达到骨折维持复位的效果,常规的翻身方法威胁到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而术后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骨折局部更加肿胀,创伤的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在翻身护理中,需更加重视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损伤恢复情况、疼痛程度等因素的动态变化。基于此,本院创伤骨科针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实施无痛翻身技术,避免患侧侧卧位,避开骨折粗隆部的受压。术前翻身时,健侧向患侧部分翻身,翻身角度不超过30°,患者身体与床铺成30°,背部垫以软枕,使重力分散在软枕和臀大肌上,同时避开了股骨粗隆及尾骶部承受重力[13],能降低翻身疼痛;术后翻身时,考虑到股骨粗隆周围是大量肌肉的止点,骨折后引起周围肌肉损伤肿胀,手术过程中对肌肉进行分离和大腿外侧的手术切口,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的程度,这些肌群的快速收缩或者受到压迫,诱发疼痛,因此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翻身过程,放松患肢,能减轻翻身诱发的疼痛,禁忌因恐惧或抗拒使患侧肢体肌肉无自主的收缩而出现屈髋屈膝动作,屈曲患侧髋关节动作轻柔缓慢,屈曲角度不超过康复训练的度数,这样也能降低翻身时的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程度和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Zhang YZ.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orthopedic trauma[M].NewYork and Stuttgart:Thieme Medical Publisher,2012:157-166.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6.

[3] 王世芬.骨科患者压疮预防方法的改进[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3):164-165.

[4] Jensen JS,Michaelsen M.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treated with Mclaughlin osteosynthesis[J].Acta Orthop Scand,1975,46(5):795-803.

[5]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7.

[6] Hidalgo P,Pedro L,Pedro GFF,et al.Risk assessment scales for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6,54(1):94-110.

[7] 刘俐,吴琳娜.疼痛护理手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4-15.

[8] 朱丽霞,高风莉,罗虹辉,等.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7-59.

[9] Internation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task force on taxconnmy.Announcement:modification of pain definition[M].Washington:IASP Nersletter,2001:2.

[10] Macintyre PE,Scott DA,Schug SA,et al.Acute pain management:scientific evidence[M].3rd ed.Sydney:NHMRC,2010:37.

[11] 刘林,许勤,陈丽.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368-371.

[12] 吕岩,吴子敬,陈金宝,等.基础护理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50.

[13] 杨咏梅.循证护理在压疮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4):457-458.

R473.6

A

1671-9875(2017)10-1083-03

吴丰寅(1984-),女,本科,护师.

2017-03-08

何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0.3969/j.issn.1671-9875.2017.10.019

猜你喜欢

患侧压疮舒适度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更 正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浅谈压疮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