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钳工实训教学现状与解决措施

2017-10-23张京昌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张京昌

摘 要:为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当代技能型人才,探索钳工专业的发展方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力。本文从当前职校钳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教学实践明确指出提高钳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改进钳工实训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技能水平。

关键词:钳工发展现状;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综合职业能力

一、专业发展现状

首先,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钳工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逐渐被边缘化,其地位远不如前,致使钳工的发展遭受质疑。

其次,职校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原计划经济下,工人的铁饭碗造就技校热,吸引了大量优秀生源进入技校,在市场经济改革后,国人主流的思想观念是读大学。于是无法升入高中、大学的学生,在无奈的选择下,进入职校。另外,社会的开放和自由,也使一部分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生活习惯不够健康,喜欢上网、上课玩手机、懒惰不运动、厌学逃学等情况普遍存在。

因此,学生无论在身体素质还是在文化基础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原有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要求,出现学生体力跟不上,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等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目标不明确,不良学习生活习惯,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知识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形成不良循环。

二、根据教学实践,采用的可实施措施

(一)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随着各种机床发展和普及,大部分的钳工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这种现象使很大一部分人误认为钳工的发展越来越有局限性,进入瓶颈期。

其实,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钳工仍是广泛应用的基本技术,其原因有在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中,至今尚无适当的机械化设备可以全部代替;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仍需要依靠工人的手艺做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量生产、修配工作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

钳工专业在机械行业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技术,尤其是钳工专业的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

(二)实训项目的趣味性,贴近生活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将实训生产内容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比如设计这些实训课题:螺母、开瓶器、配钥匙、榔头、样冲、固定扳手、手锯、划规制作等。学生在这些实训项目中完成钳工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同时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体现了“实用、够用”的原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求知欲。

这些课题在我的教学中,反应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拉近了与专业的距离,加深了对职业的认同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课型的灵活性

课堂的设计形式不能单一,时间不能过长。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工学结合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学生在这些实训项目中完成钳工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设置任务时任务不宜过大,如果是大任务最好分解为几个子任务,以此解决学生兴趣持久度和体力跟不上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会要求完成一个环节即集合讲解在该环节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比如动作错误、方法不当、测量方法的错误、注意事项、应该采用的技巧和牵扯到的知识点、技能点等,这样点对点的即刻纠正法既缓解了学生的体力和精神上的疲劳,又对当前操作的巩固和强化.进行了及时高效且针对性强的点评与总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型,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总和)。

目前,技工院校的一體化课程体系已初步完成,各试点院校及社会反响很好。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目前,虽然部分学校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但仍然有些学校没有进行改革或者改革不彻底,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仅靠一张工件评分表就决定其成绩。这样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状态。

应当改进技能鉴定评价体系,更新评价内容,与最新行业标准相适应、改革评价方式方法,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尤其是注重从业者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考评。即:专业能力(40%)、方法能力(40%)和社会能力(20%)三方面的考核。

(五)时间的有效切割与设计

如前文所述,学生的身体素质(体力不足),即使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后面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敷衍应付,学习效果并不高。

因此,每堂课都应当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处于劳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仿佛一曲张弛有度的乐章,令人沉醉其中,印象深刻。

最后,我相信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辜东莲,陈彩凤.有了职业能力才有更好未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结果发布[J].职业,2013(12):1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