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对策
2017-10-23王宾
王宾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慈善高校——广东碧桂园学院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做法与经验,提炼出碧桂园学院在精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模式创新。碧桂园学院以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就业等方面的精准化办学,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同时着眼于该校培养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助推产业升级的目标,突出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扶贫中代际阻断作用,并为该模式的推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教育扶贫;职业教育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 “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这些都表明,教育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教育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研究型教育,职业教育通过授予学生一技之长,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增强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适应时代经济转型、产业所需,毕业即能很好地从事专业工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亦改变自身命运乃至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扶贫慈善性质的职业学院,自2014年创办三年多以来,通过深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已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极具创新及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扶贫之路。
一、立校缘于扶贫情怀,精准定位办学目标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由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副主席杨惠妍女士创立的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投资主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慈善性质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致力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给贫困家庭学子自强成才的机会。对取得正式学籍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额资助学费、教材费、食宿费、服装费、床上用品费、学习用品费以及生活用品费,提供寒暑假往返路费补助。
与此同时,碧桂园学院紧密依托碧桂园集团的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实行产教联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建筑类、管理类等专业领域生产、建设、服务基层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聚焦岗位职务工作对素养、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要求,通过在校学习与实践、“企业课堂”以及“《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综合素质以及岗位管理素质能力,从而实现高起点、高薪就业,使贫困学生有能力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使受助学生能够 “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二、从碧桂园职院实践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
(一)人才培养上“个体精准”,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1.贫困生源精准化
碧桂园职院从招生宣传、面试筛选、录取等生源工作开始抓起,确保职业教育的扶贫资源流向最需要的每一个个体,只有家庭贫困程度满足学院扶贫条件的学生,经过学院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与高考成绩参考相结合,才能够被学院录取。贫困学生依据建档立卡户等证明材料,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等相关材料,向学院提出就读申请,同时在进行当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学院在扶贫资源的配拨上,本着让最需要帮助的考生获得“免费读大学的机会”,是碧桂园职院在招生工作上的精准化所在。
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承担,以最大程度地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的后顾之忧,拔除“贫根”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破贫困之土,碧桂园学院给予每一位贫困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在向自主改变自身及家庭命运的路上得以迈出第一步。
2.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
贫困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一技之长,要实现大学毕业后的脱贫几乎是不可能的。碧桂园学院创办人曾指出“只有培养出掌握高薪本领的毕业生,才能阻断代际贫困的延伸,实现源头上的根本扶贫”,而在调研了企业薪资结构与高职毕业生就业层次后,只有一线管理干部及技术骨干的目标定位是符合实际的,精准地提出 “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及技术骨干”的学生培养目标。
3.人才培养路径的精准化
校企联合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精准培养,课程培养路径创新。在碧桂园职院,“专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以下简称“企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碧桂园职院的做法是:学生在经过两年校内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实训,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到具体工作岗位上,由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学校专业教师组建“双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师徒制”的企业岗位职务工作能力训练。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中,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聚焦专业岗位,在企业开展 “学中做、做中学”的岗位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训练。这样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的“实习”,学生第三学年在企业仍然是一个教学培养的过程,有课程的设置、学分的要求、课程问题的讲解等等。这一过程不是定岗实习,而是具有独创性质的“专业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培养”的精培养路径。
企业导师以 “一对一”、“一对二”“师带徒”的方式,在学生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典型工作案例分析、工作方案编制、集中授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素养与基层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4.人才就业的精准化
碧桂园职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力主校企提前对接,毕业即就业,就业即高薪的工作方针。上至董事会主席、下至专业课老师,积极走访实践教学企业,学院全员关注贫困学生在企业实践培养结束后的就业去向,并为其提供涵盖咨询、引导、外部机会等全方位的指导。碧桂园职院首届毕业生首届毕业生摸底调查的就业率高达99%以上,其中就业意向中基层一线管理岗位的比例高达60%以上,基本实现了 “培养一线管理干部及技术骨干”的办学目标,亦实现基本高起点就业。
综上,从“贫困生源的精准化”到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人才培养路径的精准化,再到人才就业的精准化。碧桂园职院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的四个“精准化”,聚焦贫根的铲除,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精准扶贫的目标。endprint
(二)职教改革方向为教育扶贫导航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受到多方诟病的其中一个基本原因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学校所学和到社会具体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素养发生了脱节,导致专业对口难,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与社会期望值相差甚远。而这一弊端,如果发生在贫困大学生身上,将更加弱化他们参加工作时的竞争力。而传统的教育扶贫政策路径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社会资助就学等方式上,而对于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未有针对贫困生的精准化定制策略。
廣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或许能够成为教育扶贫的新思路,如果说传统的助学金等政策是教育扶贫中的“输血政策”,那么聚焦人才岗位能力培养的模式改革才能算是真正的“造血政策”。碧桂园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同办学,碧桂园职院与碧桂园集团因为产权的本质一致,所以在共同办学的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非常深入,不同于一般的独立产权的校、企双方合作。同时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亦培养了潜在的企业储备人才,具有可持续的内在驱动力作为支撑。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东西都是企业工作岗位上真实所需的能力素质,那么贫困生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毕业后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教扶贫助力产业升级
中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空前发展,并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了产业人才结构、质量新的需求。碧桂园职业在立校之初,在综合了目前国家产业升级需求、碧桂园校企共同办学特色路径等各方面因素后,碧桂园职院的专业设置直接对接办学企业碧桂园的主营业务,即房地产全产业链,分别开设了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物业管理、酒店管理、装饰、园林、学前教育等7个专业。碧桂园职院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对接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人才的出产能够很好地助推产业升级。
三、对策与启示
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在一次颁奖后表示,“除非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办法,永久和平是无法实现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精准扶贫不仅是中国样本,更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智慧。只有把握精准扶贫中的精准逻辑,才能将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发挥得更好。以碧桂园职院为例,职业教育扶贫的模式得到推广,还需要得到来自政府与企业、同行的“精准”支持。
(一)体系建设精准化
扶贫先扶智,扶智又扶技,构建教育扶贫的职教体系以及相应的政府引导体系。例如,碧桂园职业学院扶贫职教体系的建设中,双师型的教师资源是紧缺的,如果政府能够在人事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相应的引导机制,鼓励更多的骨干教师能够投入到职教扶贫工作中,对于参与扶贫的教师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职称互认机制,对于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在《慈善法》的精神指引下,对于支持职业教育扶贫事业的企业,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促使更多的企业资源流向职业教育扶贫事业。
(二)平台搭建精准化
搭建职教扶贫联盟平台,政府引导产教融合,更好地统筹政府、职业院校、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企业等各方资源,推动职教精准扶贫。
在职教扶贫的路上,用好“大数据”,政府、学校、企业、贫困户四方平台的搭建,意味着职业教育扶贫的工作由原来单一学校主力扶贫变为平台精准扶贫,对于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挥平台联动效能,提高扶贫质量与效率,即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促使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予适当 比例的精准扶贫岗位,学校和企业联合对适合岗位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获得上岗资质,实现扶贫“造血”,斩断贫根。
(三)招生对象的进一步精准化
目前碧桂园职业学院仅面向广东、江西、湖北、广西四省招收贫困学生,但这远远不够,在不久的将来,如何让职教扶贫资源覆盖到相对落后的其他地区,扩大职教扶贫的受众面,是办学者目前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够打破职业教育的招生壁垒,让碧桂园的职业教育也能惠泽西南区域的贵州、云南、四川等劳动力输出省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这对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可持续的“生源保障”,同时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化。
四、结语
碧桂园职院虽然还是一所年轻的职业院校,但是其践行职业教育扶贫领域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特色办学模式,在当前国家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转型的形势下,非常具有生命力。待以时日,政府如果能够在上述招生、平台搭建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政策支持的话,这一职教扶贫的模式将释放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001).
[2]陈伟民.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研究——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8(04):21-23.[2017-08-16].
[3]翁伟斌.职业教育扶贫: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重要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5):21-24.[2017-08-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