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2017-10-23陈静静
陈静静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打破禁锢,破旧立新,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伟大尝试;之后几代领导人围绕发展,从党的建设、发展道路、中国梦的实现等方面不断将社会主义道路推向深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
1981年7月,邓小平在与金庸的谈话中提到:“我看世界上的社会主义,总有100多种吧”,“没有定规么,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次表述。到第二年9月,中共十二大开幕,小平同志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是邓小平。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当时中国的情况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人们的思想严重的被“两个凡是”禁锢。要想发展经济,首先得一点就是打破桎梏人们思想的藩篱。邓小平大胆尝试,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才使人们的思想重新回到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来,真正统一了思想。
1.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大胆地将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小平同志认为对内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要实行开放。
关于改革,邓小平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就是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为人民服务,是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首先在农村,支持和推动农村改革。对于农村改革这一新生事物,邓小平说,要“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他全力支持包产到户。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大包干,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此为契机,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
其次是搞活经济。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只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就行。
对于要不要对外开放,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通过考察,邓小平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他主张先找几个地方先行先试,也就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之初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从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就遇到了特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等诸多质疑,小平同志说我们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后来又设立了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天津、上海十四个沿海城市,再到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这一路下来确实是突破重重困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历史走到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一届领导集体解决了建立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建设问题在这一阶段被提上日程,原因起码有两点,一是外部原因:1991年底苏共垮台,东欧剧变。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深受苏联的影响,它又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么一个政党的垮台对我国影响非常大,让我们开始思索,怎样才能保证长期执政。和平年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执政的党?
二是内部原因:腐败问题。邓小平的政治交代里面说:一是要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我请你们把我的话带给将要在新的领导机构里面工作的每一个同志,这就算是我的政治交代。
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狠抓党建就显得至关重要。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三个代表”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永葆先进性。
(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要求我们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下去。也就是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按照四个全面的总布局,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们的新发展。
(一)中国梦汇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中国梦的实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个大前提,所以我们要将我们自己的梦想与我们这个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只有大家心向一块想,劲向一块使,才能汇成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是梦。
(二)四个全面构筑新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总目标下,结合经济进入新常态,矛盾三期叠加,这样一种大环境,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支撑,让法律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葆我党的先进性。
(三)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就是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我们的发展。这是我当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做到五位一体。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借力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可以说“四个全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统领,“五大发展理念”是“四个全面”的具体展开。
各级各部门面对新情况,要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道路来之不易,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J.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J.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胡錦涛《胡锦涛文选》J.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J.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