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017-10-23葛媛
葛媛
摘 要:从二十世纪末的“文化转向”开始,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这一翻译模式的核心即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翟理斯翻译的《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为例,结合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每个步骤中如何发挥作用,以期充分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意义。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翟理斯;《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
一、引言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它的艺术魅力为中外读者所折服。迄今为止,它的英译本不下50个版本,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A.Giles)于1908年最早翻译了《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是《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作者是蒲松龄,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此篇乃愤世嫉俗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批判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表达作者的高尚节操。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着统治地位。长期以来,“忠实”被公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忠实性原则”,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不掺杂个人的认识和审美,更有人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透明得像一块玻璃,让读者感觉不到译者的存在,因而,有人形象得把译者比喻为“舌人”、“媒婆”、“带镣铐的舞者”。从这些比喻中不难看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往往被忽略。然而,自从1990年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和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在二人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问题,翻译研究便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动态的境地,探讨影响整个过程的操纵因素。而译者的地位也逐渐从“幕后”上升到“台前”[1]。贝尔曼曾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他所采取的翻译立场,他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他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使译者成为翻译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方法和立场一经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自己定了位,他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誓言”。在我国,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提出“当我们不再把对翻译的理解停留在字词的层面上,不再试图去寻找与原文本对等的影子,而是把翻译文本看作经过变形和改造,融入译者主觀审美和历史存在一种自足的艺术创造产物时,立刻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面临关于翻译主体性及其能动空间的问题”。
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
乔治·斯坦纳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的第五章“阐释的运作”(The Hermeneutic Motion)中创造性地提出了阐释的四个具体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2]。
(一)信赖。斯坦纳认为“信任”是所有翻译活动的第一步,译者首先要认同原文本的存在意义,才有理解它的可能,这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在斯坦纳看来,译者对于文本的选择具有风险性,他确信所译文本应具有价值。译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去选择文本,也可以受托于某些翻译机构,甚至出于政治原因、社会原因选择文本。信赖的第二要素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即译者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源语,同时也具备将源语顺利转化为目标语的能力,同时,译者也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源语与译语文化背景。
(二)侵入。斯坦纳认为,在理解原文这种意义时,往往遭遇原文的抵抗和语言的障碍,这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便会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翻译过程的这一步骤在斯坦纳看来离不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因此这一步“永远都是有偏见的,是对原作者意图和视域无法避免的攻击,但却有着积极的意义,使译者和原作者在“暴力、侵入”的状态下达到了视域融合。
(三)吸收。如果说“侵入”是用暴力打破了原文的外壳,那“吸收”则是要将暴露在外的内壳有选择地研磨消化,“吸收”才真正是“侵入”的目的。在这一阶段中,译者的目的是将原作中不能被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内容译成其可以理解的内容。面对不同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译者会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斯坦纳观点,吸收主要有两种途径,即对原文完全归化的吸收,或者完全异化的吸收。
(四)补偿。在“吸收”过程中,原作语言难免要丧失本色,这就使得第四步“补偿”显得尤为重要。斯坦纳认为,如果没有这一步,阐释的过程将会显得十分危险且不够完整。因为在这一步骤中,会出现不平衡现象,有时译者将原文中过多的东西拿回家,有时又拿得太少,因此,斯坦纳认为必须通过“补偿”来恢复原有的平衡。最常见的补偿方法是增添脚注,另外还可以用修辞等多种手段来恢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
三、译者主体性
在翻译这项活动中,译者是其主体。在查明建、田雨的《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作者把译者主体性定义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四、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在翟理斯译《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在乔治·斯坦纳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中,每一步都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正如斯坦纳所说:“这种主动自发的相信、信任的倾注是出于我们原有的经验和认知。我们本能的认为这里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理解和阐释。所有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即为翻译,而这一过程正是始于‘信任”。首先,翟理斯对于《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作品具有绝对的信任,《聊斋志异》素有“文言小说之集大成者”之称,它出自蒲松龄之手,作者以花妖狐媚、畸人行为为对象,创造出奇特诡异之现象,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颇高的文学声誉和艺术地位[4]。《罗刹海市》作为其中的一个故事,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从中批判的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endprint
与此同时,译者翟理斯也具有非常高深的文化造诣。他是前英国驻华外交官、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22岁来到中国,任英国驻华外交官长达25年。终其一生,翟理斯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因此他对于这部作品的信任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翟理斯为人直率,“无法忍受去取悦傻瓜”,仕途不得志,这与蒲松龄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因素都促成翟理斯对《聊斋志异》一书的信任。
在“侵入”过程中,要求译者打破原作的语言外壳,侵入内部,进而提取出核心意义。在语际翻译中,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与阐释是必要的过程。译者必须深入领会原作的精神。如果说第一步是价值判断与衡量,那么第二步便是强调交际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源语与译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翟理斯《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中,这里有许多代表性例子可反映这一点。
例1: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Giles translation:The third class in looks are employed in the palace of the king. Thus these are enabled out of their pay to provide their wives and families.
古漢语中的“妻子”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只指代“妻子”含义不一样。然而我们的家庭模式意味着至少三代人居住在一起,中年男子养活家庭。而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对于中年男子而言,“妻子”和“孩子”便组成家庭成员,不包括他的父母。于是翟理斯便用“wives and families”来表达“妻子”.
例2: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
Giles translation:You are my Ulysses,I am your Penelope;though not actually leading a married life,how can it be said that we are not husband and wife.
“征人”指奉命出征打仗的人,而 “荡妇”是指等待征人归来的妇女。翟理斯在这里采用了归化的策略,他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尤利西斯”以及一心忠于丈夫的“佩内洛普”比喻夫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旨在使目标读者更好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内涵。
在第三步“吸收”中,当面临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时,不同的译者将选择不同的策略去处理,是选择归化或是异化或是两种方式的结合,这就需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作用。翟理斯采用了归化的方式,目的是让读者更为深入的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例3:又告沐沐,乃给三月假。
Giles translation:He then said his health was bad, and got three months sick leave.
“沐沐”指的是“短期休假”。翟理斯可能认为在此语境下并没有合理的休假理由,所以就采用“sick”作为休假的理由
例4:似有佳联。
Giles translation: I am about to become a mother.
“佳联”指的是怀孕的征兆。翟理斯对于汉语文化的掌握非常深厚,他直接表达了龙女快要怀孕的事实。
翻译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补偿”。补偿对于保持翻译的平衡至关重要。翟理斯在《聊斋志异之罗刹海市》中多次采用添加脚注方式,便于译文读者更好理解原文中的内涵。
例5:《罗刹海市》
Giles translation:the Sea-Market in Strange Stories.
(footnote: the term “sea-market” is generally understood in the sense of mirage,or some similar phenomenon)
在脚注中,翟理斯将“海市”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展示给西方读者,使其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此含义类似于“海市蜃楼”这种奇异现象。
五、结语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斯坦纳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在每一步骤都有体现。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将会产生出与原作具有同等意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24):19-24.
[4]蒲松龄。聊斋志异[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