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初级中学数学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10-21刘德华
刘德华
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学校教育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用信息化教育等手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少数民族人口占极大比例的县城任教近二十三年的我,想在此针对民族地区初级中学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先后在平坝中学、县民族中学的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民族中学、信息化教育、数学教法与学法
在教育信息化下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信息化教育应用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我校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要把多媒体技术和引用网课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1.1、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联教育家奥加涅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学生是否具有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海上日出》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在图片的展示过程中学生虽然处于接受地位,但是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2、 发挥多媒体演示在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作用。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这种传统数学教育必然会忽略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而如今使用的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从其图形的直觉、美感、图形的变换或设计的活动课等内容,都一改老教材那理性知识成分太重、只是文字和算式等旧特点,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把它用“活”。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有限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孩子们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就变成让他们忘记自然得到的数学经验,而要学习一些新规则、新规律罢了,这就导致在学生的认识与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一条鸿沟。
比如,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学生最终会知道图象是“抛物线”,但对“抛物线”是毫无想象力的。我在教学中引用了姚明投篮、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抛绣球等情境,让生感悟球体的运动轨迹(即为抛物线),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抛物线,旁边还能显示图象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清晰的,远远超出教师用手画的图象,能让学生对二次函数图象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
3.3、 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比如,在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及九年级数学下册《位似图形》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图形的“翻折、旋转、平移、位似”变换,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图形的全等、相似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加快课堂节奏,减少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形及口头讲解所占用的大量时间,从而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讨论,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达到知行合一。同时,老师还可以腾出时间做好学生辅导,也可将学生的优秀作业通过实物数码展台展示出来,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欣赏评价自己的作品,收获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课堂信息量饱和。
二、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大多从小生活在边远山区或县城周边的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多大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农民,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能认字,会挣钱就行”,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现实,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三、 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就我校现在的2016届平行班大多数的学生近年来的确显此现状),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感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民族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
首先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
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
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
3.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在民族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两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
。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a-b+7)?=0,求 (a?-b?)+(a+b)?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A、(a+b-5)?+(a-b+7)?=0,B、(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
。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 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師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18页例2,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刚从小学来根本不知踢足球规则,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指南》、《新世纪教师素养》、《中学数学参考》2010年05期、《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