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促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革新

2015-07-07任丽叶冉青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9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公平慕课

任丽+叶冉青

摘   要:2015年4月1-2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在会上作了题为《从“互联网+”看教育公平》的发言。他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消费、个性化生产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个性化的知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中国需要慕课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得教育公平和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他提出世界正在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教育也要革命,而慕课就是推动新一轮教育革命的工具。为了更好地了解慕课在推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本刊记者在会后对汤敏先生进行了专访。

关键词:教育公平;信息化教育;慕课;教育革命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汤敏先生,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本刊的采访。在您看来,什么才是教育公平?

汤敏:自教育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在追求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是什么呢?孔子“有教无类”的朴素思想、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公平理念、亚里士多德用法律来保障人的公平的受教育权利的理念,都是早期的教育公平理念。西方的一些国家在18世纪末就通过立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学者们把教育公平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机会的公平,即“有学上”,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二是教育质量公平,即“上好学”,人人享有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三是教育效果的公平,即“上学好”,人人享有获得好的教育、产生好的效果的公平机会。

二、 慕课的兴起与影响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出现,您认为这会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汤敏: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的教育概念的确令人眼花缭乱,这场新的学习与教育模式的革命被称为“慕课革命”。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其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能学到任何知识”。“任何人”是指不受国别局限、学校规模制约和年龄限制,有学习需求的人都能获得满足;“任何地方”是指不管在名校云集的美国波士顿,还是在中国甘肃的贫困乡村,只要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就能学到想学的课程;“任何时候”是指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如喝一杯咖啡或等地铁的时间)学到想学的知识;“任何知识”是指不但可以学到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学到有关工作和个人兴趣的知识,甚至能学到目前用不着的知识。

简而言之,慕课让任何有学习愿望的人能够利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低成本地、免费地学习。它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授课者与学习者能跨越时空互动,让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慕课主要“革”的是教育不公平的“命”。现在,大部分国家处于“有学上”阶段,即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在这一领域, 我国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然而,在“上好学”方面,即人人享有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权利这个问题上,教育还非常不公平。

认真想一下,择校热、学区房等问题不就是因为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不均衡而引起的吗?农民背井离乡、学子漂洋过海、父母倾家荡产不就是为了自己或孩子能“上好学”吗?事实上,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不只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教育质量公平。然而,慕课就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助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潜力如何,尤其是在使偏远地区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方面?

汤敏:近两年来,我们自己做了一些试验。例如,友成基金会正在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中小学教育联盟网合作,把人大附中的课程用慕课的模式搬到18个中西部省的贫困县的130多所贫困乡的中学课堂。贫困地区的上万名学生能够直接听人大附中老师讲课。头一天,我们把人大附中老师的授课录下来放到网上。当天晚上,当地老师先看一遍,把人大附中课堂中超出教学大纲的部分剪掉,把45分钟的一堂课变成30分钟左右。第二天先放录像,当录像里人大附中老师开始与学生互动时,当地老师把录像暂停,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对了,老师接着放录像。如果发现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知识,当地老师就解释几分钟,然后再继续放录像。经过一个学期,班里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近20分,广西百色地区的一个班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40分。

这种模式很容易推广。我们能这样上数学课,其他的课也就能这样;能在18个省的130所学校推行,就能在1300所或者130万所学校推广;能把人大附中的课堂搬到乡村学校中去,也就可以把其他好学校的课程录下来,让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选择一种最适合他们的授课方式来学习;如果连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那么城市中的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有两大因素影响教育的质量:一是硬件,即校舍、操场、教室、课本、电脑等;二是软件,主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硬件来说,只要国家加大投入,把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大幅倾斜,就有希望达到公平。而教师之间的差别导致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是造成教育质量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育质量公平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我们进行的包括慕课在内的试验表明,第二层次的教育质量公平是有希望实现的。如果连内蒙古贫困山区乡村中学的学生都能够学习人大附中的课程,南宁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能学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的课,再加上教育硬件的逐渐公平投入,不就有可能实现第二层次的教育质量公平吗?

只要能连接互联网,慕课对于每一位想得到最好教育、学习到最好课程的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慕课课堂教学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我们的双师教学试验由当地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面对面帮助学生,弥补了远程教学教师与学生分离的问题。

《世界教育信息》:这样的教育也是有“体温”的吧?

汤敏:对,把乡村学校的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讨论上,也是一种面对面、有体温的教育。在一般大学本科的学习中,一堂大课结束后,教师有多少时间与学生交换意见?换个角度看,若将课程通过慕课的形式传播,学生在网上先观看教师授课,把节省出来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讨论,学生之间可以更多地接触,这样的教育也更具有体温。

三、慕课发展的困境与受到的质疑

《世界教育信息》:《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一书中曾提出,在获得教育资源时私有化的影响之一是会加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教育差异,也就是说技术是一种加大而不是减少不公平的力量。对此,您怎么看?

汤敏: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先生曾表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从全球范围看,到目前为止的数字化进程还是“有钱人的游戏”;那些相对贫困、没有能力购买电脑的群体,以及网络运行没有保障设置、因财政困难付不起电费的学校,则很难参与到数字化教学的变革中来。我同意这种观点。慕课的推广也一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至少学校要连接网络,有一定数量的电脑。我国的大学和部分中小学实际上已经做到了这点,而目前那些条件还不够充足的学校的情况应该也很快就能得到改善。按照国家规划,不久之后每一所学校都能连接宽带。每人一台平板电脑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的平板电脑只需700~800元,大规模订制还可以更便宜。国家为贫困地区学生每年提供的免费书本约合300元,每名学生两年多的书本费就可以购买一台平板电脑。现在,各国都在试用电子书包,我国未来也会走这条路。

《世界教育信息》:有人认为,慕课方式只会让少数的教师讲课,会抹杀教育的多样性,对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此,您又怎么看?

汤敏:我认为,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现在,学生是没有选择的。学校安排哪位老师授课,学生就要听从。一位教师要教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有了慕课之后,同一门课程就可能有几十所学校的不同教师的不同讲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国家可以专门成立课程认证委员会,对慕课的内容、教学方式、考试难度等进行认证,只承认符合标准的课程的学分。同一门课,学生有权选择自己教师上的课,也有权选择其他学校教师的经过认证的课,只要考试过关,都能得到本校的学分。这样就可改善现在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每所学校的学生只能接受本校教师的课程的情况。

《世界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方面的困境?如何才能走出这些困境?

汤敏:当前,慕课的最大软肋是学生学习的完成率低。比如,斯坦福大学的Udacity开发的课程仅有5%~16%的完成率,而通过率更低。因此,有人认为慕课不可能是传统教育的有效替代品。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先生认为,这些质疑实际上还是在用传统的眼光看待慕课。慕课的本质是高度自由和开放。许多学习者纯粹是出于兴趣,也可能更多讲求实用性,只学习课程的某个章节。即使全部读完,也未必去参加全部测试并通过测试拿到“证书”。对更多人而言,只要获取了自己希望获取的那部分知识,这样的课程就是有意义、受欢迎的。最近, 教育部推动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的改革, 能够大大提高慕课的完成率。

慕课应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混合式学习、开放教育资源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慕课课程却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慕课在教学上的特点之一是运用很多网络游戏技术让学习者快乐地学习,在玩中学习。对于这一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网络游戏能够吸引玩家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而学习恰恰与游戏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作过一篇题为《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的演讲,直捅快乐教育的软肋。他认为,应对孩子严格要求、管教、惩戒,教育不能一味地让步,我们要对孩子真正负责。

四、 慕课的市场与发展前景

《世界教育信息》:很多人认为,慕课实质性的商业模式很不清晰。作为经济学家,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汤敏:实际上对于慕课来说,更大规模、更深层、更多元化的市场应该是在校园之外,在社会上。从2014年起,IBM开始大力推广其“独立工作者”的概念。IBM的雇员不用每天到办公室上班,而是凭借互联网,尝试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公。雇员与企业的关系由原来服务一个企业演变为游走于多个企业之间,在“兼职”的状态下把多个公司的工作做好,同时赚取高额报酬,这很可能是人们未来的工作方式。当然,这对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会更高。这也就催生了人们谈论已久的话题——终身学习。2000多年前,庄子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

多少年来,人们都在谈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确实,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人人都要不断学习,都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有其泛在性、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等诸多特点。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少、慢、差、费”的特点。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如此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需求,现有的教育机构与教师是应付不过来的。多年来,学校开办的继续教育只是部分地满足了学历教育需求、高端MBA和EMBA需求。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继续教育需求未被满足。比如,我国现在有大量的农民工,他们中的大多数接受过初中教育,一部分人可能连初中教育也没有完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农民工的现有知识与技能会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都是为一次性教育设计的,即为在校学生设计的。对农民工来说,最多也就是进城前的一次性培训。对于农民工的再培训,目前没有体系化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传统教育体系不但没有能力来承担,而且农民工所需要的再培训内容也是传统学校中所缺少的。

我国现在的创新与创业缺乏的不是人力,不是意愿,也不是资金,而是好的创意、好的执行力。我们可以到全世界去寻找,看看别的国家、别的企业正在做什么,如何创业。硅谷每年都会有很多新点子、新试验。我们可以派出一些团队去考察,或者干脆在硅谷成立若干个创业创新教育公司,成批量、不间断地把各种好的创新创业模式与案例引进来,通过慕课的方式向大学生、城市蓝白领、退伍军人等开放,让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人得到不断的培训。

在没有互联网和慕课的时候,很多仁人志士都考虑过这些问题,都质疑现存的传统教育体系,都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终身教育。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都不很成功,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的规模太小、成本太高。学历教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政府公共财政的大量投入。而校园外的培训,则没有得到大量的政府财政投入。因此,社会培训需求一直没有得到满足。

五、友成基金会所做的工作

《世界教育信息》:友成基金会也在开发一些网络课程,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其主要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汤敏: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乐平基金会这几年在慕课上的试验包括创业咖啡、双师教学、常青义教、千千树幼儿教育、富平学校的农民工再培训等,主要目的是通过民间试验探索出用慕课这个工具来弥补当今教育不足的道路。

除了上面谈到的与人大附中合作的慕课项目外, 从2013年起, 友成基金会借用慕课的形式,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设了一门社会创业启蒙课,把友成基金会的社会资源引入课堂,把北大的教育资源分享给社会,扩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及创业视野。创业咖啡课的主课堂设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国84个授课点,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流学校,还包括很多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职业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与北京大学的学生同堂上课、同堂讨论、同堂考试。期末考试是让学生提交一份自己设计的创业项目建议书,由学校邀请当地的企业家评分,学生当场答辩。创业咖啡课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我们采取典型的O2O模式,即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前半部分课是我们组织的企业家在北大讲课的直播,后半部分是经过培训的各校教师组织的现场教学,针对当地学生的特点和资源开发富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内容。

很有意思的是,沈阳何氏医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的创业课程之后学以致用,开设了学生校园创业公司,开始了他们的校园创业生涯。学生们把学校的食堂、保洁、校内物流、小卖部等承包下来,组织若干个公司来经营。每名学生还有100元象征性的股份。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潘雅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育教育公平慕课
微课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