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及促进对策
2017-10-21任明
任明
摘 要: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打破高校相对封闭的体育教学状态,融入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于高校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互动,还可以较好地解决社区体育中的“三缺”现象,可以帮助社区体育提升终身体育意识,极大地丰富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社区体育教学化,从全新的维度,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为此,需要分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现状,并提出促进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 融合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1(c)-0196-02
随着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之中,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互动,有着极为现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在我国“普及与提高并重”的体育发展方针之下,可以从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的多维角度进行探索,使“高校体育走出去,社区体育走进来”,在良好的融合与互动前提下,实现我国大众体育的科学化与和谐化,确保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意义分析
1.1 全面推动《全民健身条例》的实现
为了提升国民身心健康水平,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这个纲要的指导之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片势不可挡的全民健身热潮,而高校体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终学府,拥有自身的体育教育优势,也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响应全民体育的号召,与社区体育实现充分的融合和互动,打破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界限和樊篱,实现两者的互融、和谐。
1.2 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
在我国关键的转型时期,社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如何构建和谐、完善、个性、开放式的社区,是当前思考的热点问题,而高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也可以成为高校体育的有效延伸,在两者融合与互动的条件下,有助于解决社区体育中的“三缺”现象,也有助于突破高校的“围墙”体育教学状态,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效接轨。从微观上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也可以劳动生产率,使劳动者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态,迎接高强度的经济生活,从而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3 有助于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目标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效融合与互动,可以使整个社会环境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协调的发展状态,在各组成要素共生、和谐的态势之下,可以使高校体育分支和社区体育分支相互融合與共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有力支撑。
2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分析
2.1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互动现状
2.1.1 体育管理互动现状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管理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互动状态:(1)管理機构的职能。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管理组织机构职能清晰,在组织职能互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有: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与宣传管理、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高校体育活动场地的协调管理等。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有:社区内体育竞赛及群体体育活动管理、晨晚练点体育活动管理、与周边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管理、社区内的体育宣传管理等。(2)人员配备。高校的体育设施可以向社区开放,并由专人负责。同时,社区也有专职人员与高校进行体育活动的联络。
2.1.2 体育管理机构设置现状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需要高校与社区进行体育信息网和体育活动组织的共建,就目前而言,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性较强,在机构设置方面的互动程度较高,然而,还需要加以完善和规范化,高校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2.2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活动参与互动现状
2.2.1 活动计划现状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参与的互动中,大多数高校都有与社区体育联合互动的计划,社区也拟定有与高校体育互动的活动计划,总体来说,两者在活动计划的拟定方面,具有积极的、良好的互动意识和态度,为两者的融合与互动实现创造了思想前提。
2.2.2 活动规模现状
经过调查显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活动开展,大多数是以中型规模为主,开展大型活动的规模较少,这主要是由中型体育活动相对来说较为方便,容易受到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
2.2.3 活动内容与形式现状
就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方面,普遍受欢迎的是球类活动、武术活动、太极拳活动、健身健美操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具有极为明显的非竞技性和传统性,而且具有强烈的音乐韵律,与高校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也与社区健身标准相符合。
就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而言,普遍受欢迎的是家庭趣味运动会和体育表演形式,由于这些体育活动形式趣味性较强、操作性也较高,因而受到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喜爱。其次,还有一些综合性运动会以及体育健身知识宣传讲座活动等,这些形式可以成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辅助形式。
2.2.4 活动时间现状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活动时间安排,通常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这主要是由于周末及节假日的体育活动参与人数相对较多,不仅可以缓解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还可以增添浓郁的家庭体育气息,创设了良好的体育氛围。
2.3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体育健身指导方面的互动现状
2.3.1 体育健身指导内容
在对体育健身指导内容的互动方面,高校体育健身指导应当增强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健身技能的指导,要根据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形式和特点,加强这方面的体育健身指导内容。
2.3.2 健身指导次数现状
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体育健身指导方面,高校通常一个月对社区体育进行一次健身指导,这显然与社区居民对健身指导的需求不相吻合,这也显示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分析高校与社区在体育指导方面的阻碍因素,进一步提升互动效果。
2.4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方面的互动现状
2.4.1 高校体育健身设施的互动
根据我国的《全面健身条例》中强调,高校应当在寒假日及节假日向公众开放其体育设施,然而,事实情况却是,高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并不高,阻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向社会民众开放会加重学校的管理负担,同时也意味着学校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增加了对体育设施的维护费用。因而,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收费的对外开放模式,收取的费用主要是用于对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2.4.2 社区健身设施的互动现状
大多数的社区健身设施无法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而且社区缺乏专业人员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其健身的滞后性以及维护管理的不规范性,都制约了社区健身设施的互动发展。
3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模式促进对策分析
3.1 创设良好的体育政策环境,强化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政策环境,要对体育事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论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功能,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投入机制和体育激励保障机制,推进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同时,注重对全民健身的理论宣传工作,打造一个“全民参与,全民齐乐”的体育氛围,可以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诸如:集体会议、集体教育、体育实践等,增强民众的科学健身和主动参与意识。
3.2 构建实效、完善的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组织机构
为了推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互动,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体育组织机构及运作模式,要确保这种新型体育组织机构的流畅、高效,可以成立“学区体育组织”,由行政、居委会、高校、企业单位共同组成,依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体育管理服务等,并优化体育管理程序,实施互动考核评价。
3.3 整合高校体育优势资源,形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创新模式
3.3.1 规范化高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体系,提升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我國需要增加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可以采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签订“健身设施共享协议”的方式,使高校的设施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开发,要制定规范的对外开放制度,规定合理的对外开放时间,使对外开放时间与社区居民健身的时间相融合,并增加球类设施及室内健身设施的对外开放度,在合理的收费标准实施条件下,确保高校健身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3.3.2 挖掘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生成高校与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共享模式
社区体育要注重自身的人力资源、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开发,社区要培训一批有组织业务能力的体育骨干队伍,并与高校建立“聘用制度”,使社区体育指导员能够发挥其特长,增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成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指导人员服务中心”、“社区体育服务志愿者组织”等,采用“有偿”、“抵偿”、“义务指导”相整合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3.3.3 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信息、项目资源共享模式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要成立体育活动交流中心,并可以采用“高校——社区体育俱乐部”或“高校体育演出队”的形式,丰富体育互动的形式,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交流活动项目,诸如:保健型体育交流项目、社交型体育交流项目、竞技型体育交流项目、自我实现型体育交流项目等,并且这些不同的体育交流项目进行信息宣传,在信息、体育项目资源共享的模式下,促进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良好链接和互动。
4 結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接轨,需要全面分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和融合的现状,从体育管理互动现状、活动参与互动现状、体育健身指导互动现状、场地设施互动现状等方面,分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中的瓶颈问题,并形成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机制,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条件下,实现两者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炳屹.高校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
[2] 詹嘉文.宜宾市高校体育服务社区体育的供需分析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4.
[3] 吴永平.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 李守云.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背景下学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 赵青青.体育院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