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县旁牌舞的传承与价值研究
2017-10-21王伟强
王伟强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江西大余县旁牌舞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是先简单的介绍旁牌舞的由来、发展、表演形式和现状让大众对旁牌舞有一定的了解。重点探讨旁牌舞的体育、文化和历史价值,希望通过此研究能更好地展示旁牌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表演风格的特殊魅力,与此同时也为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尽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康氏 民俗体育 旁牌舞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201-02
1 旁牌舞的流变
1.1 旁牌舞的由来
旁牌舞,亦称盾牌舞。据《大余县志》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大余县吉村康屋的康明生放木排下南京时习得,并带回大余县康屋教授流传至今。据传旁牌舞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练兵和实战中创造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动作。由此可知,旁牌舞初期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武舞”形式,而是军事训练的实战演练。康氏家族也是在这个时期搬迁到大余吉村,面临土匪、土著和早前的客家人的排挤和压迫,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康氏族人才引入旁牌舞并且使其得以流传下来。
1.2 旁牌舞的发展
旁牌舞在传入吉村后一直到解放后受到了许多的挫折,但是其核心内容在康氏家族的努力下得以保存下来。据老人们介绍旁牌舞第一次劫难是在清朝初期,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统治,实行了一系列的武禁措施。旁牌舞就此经历由军事训练到武舞的转变,在清朝末年因为战争,旁牌舞也一度停滞过,直到解放后旁牌舞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在“文革”时期旁牌舞几乎是遭受灭顶之灾,从传承人、文献资料、服饰几乎被毁之殆尽,在康氏家族老一辈不懈努力下,才得以旁牌舞勉强恢复。到了“85、86”文化大潮的冲击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使旁牌舞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也是吉村重大节日的主要娱乐节目。
1.3 旁牌舞的现状
近年旁牌舞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在其发展的路上也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如2012年旁牌舞被市委批准入选了赣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旁牌舞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初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小组对旁牌舞进行拍摄整理准备申国家级非遗。与此同时大余县各种文艺汇演也邀请旁牌舞上台表演,还对旁牌舞制定了专项保护资金。虽然大余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旁牌舞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旁牌舞还是面临很严重的断层问题。在旁牌舞传承人那了解到,有关部门虽然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是还是不能满足旁牌舞的长期运转,许多年轻人还是觉得练习旁牌舞太苦回报太少等原因而外出打工。所以在旁牌舞的传承上还是面临诸多问题,在此也希望旁牌舞传承的问题能在各界的帮助下找到新的突破口。
2 旁牌舞的传承价值
2.1 旁牌舞的表演方式
旁牌舞现在的表演主要有防御性兵器:旁牌(圆形牌、燕尾形的牌)组成;进攻性兵器:刀、棍、枪、斧、钩镰、双锏、花耙等组成;表演的阵式主要有圆窝阵、长窝阵、四方阵、一字阵和击刺表演。圆窝阵:是步兵埋伏偷袭、设置障碍阻击敌人的一种阵式。长窝阵:是阻挡敌骑长驱直入,利于步兵进攻的阻击阵式。四方阵: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包围阵式。一字阵:是步兵列成单列或横向队形,以压倒之势进行横向冲锋尚武一种阵式。四个阵式大多都是以4~8人一组或一队来完成表演,表演时配以击打乐器使之更有气势。
2.2 旁牌舞的体育价值
旁牌舞其实质就是武术和战术结合的军事训练,想要学好旁牌舞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武术功底,特别是兵器的使用。据康屋一些老人讲在以前的旁牌舞表演时所用的兵器都是真刀实枪,稍有不慎就会受伤,所以教授旁牌舞的师傅对练习者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便这样受伤也是家常便饭。练习旁牌舞的人都是从小被选中他们不仅仅要学习普通的拳术,对兵器的掌握尤为重要,像刀枪剑棍更是要勤学苦练。在这样长期武术训练里使他们有了更强健的体魄,在日常的劳作中表现的也是十分突出。使得同村同族对学习武术有了极大的兴趣,也在以前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掀起了学武热潮,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当地的传统武术的发展。同时练习旁牌舞最讲究人员间的配合,在旁牌舞的练习里不仅仅需要很好的个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团队之间的配合,如旁牌兵和枪棍兵之间的配合就需要特别默契,如果配合不好就容易出现失误、受伤等情况。也就是这样练就了旁牌舞练习人员的好心态,与常人相比他们懂得谦让,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锻炼。所以那些长期练习旁牌舞的人在村里有着极高的地位,深受大家的尊敬。
2.3 旁牌舞的文化价值
大余县地处中国南部,因为物质匮乏、生产落后被称之为蛮夷之地。随着客家人一波一波地到来的同时也带了一些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等等文化、娱乐活动,像彩龙、彩狮、踩高跷和戏曲八音班、唱古文等等活动。而旁牌舞作为康氏家族宗族祭祀的重要礼仪已然成为了康氏家族的图腾,它不仅仅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普通特点。它更是记录了康氏家族从北方到此之后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家族史。康氏家族初到大余深受土著和先前的客家排挤和压迫,旁牌舞不仅仅使他们站稳脚跟,更让他们有了更大的自信在此生活下去,这也使旁牌舞在康氏一族中有着神圣的、不动摇的地位,所以每次旁牌舞要表演都会主动到宗祠里祭拜祖先,以祈求顺顺利利平平安安,这已然成为了康氏家族的家族文化,同时也是典型的客家文化的代表。
而近年通过对旁牌舞的充分挖掘不仅仅丰富了旁牌舞本身,也从中找到了许多平时连旁牌舞传承人都没注意到一些传统武术套路,这也促进了大余县的传统体育文化事业,让文化工作者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来研究和传承发展大余县的传统文化。
2.4 旁牌舞的经济价值
旁牌舞据传是明朝戚继光练兵和实战中创造的战斗队形和战术动作,从旁牌舞的表演上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戚继光所创“鸳鸯阵”的影子。戚继光作为古代爱国将领,到现在依然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模范。同时大余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教育一直是大余县一个亮点,梅岭更是有周总理亲手写下的《梅岭三章》。所以我们也可以结合旁牌舞的历史和大余的红色教育,打造古今爱国主义故事,为现在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与此同时,近年大余正在大力打造特色旅游,如梅岭的红色旅游、丫山的生态旅游等。康屋旁牌舞这样的特色表演,也可以联合河洞、内良的温泉、漂流,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这样不仅仅有助于旁牌舞的宣传也有助于留住后生力量继续传承和发展旁牌舞。
3 结语
大余旁牌舞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和实战创造的,经过数代的康氏祖先不断的改编完善,演化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现在的旁牌舞不仅仅具有一定的武术底蕴,同时它也有了舞蹈的艺术气息。充分挖掘研究旁牌舞,使它更好地傳承与发展,这对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曦红.宗族社会视野下大余旁牌舞体育民俗活动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3):115-117.
[2] 石生泰,王扎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大观[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3] 江西省大余县志编纂委员会.大余县志[M].海南:中国三环出版社,1990.
[4] 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 彭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新盾牌舞的体育文化价值[J].农业考古,2009(6):187-189.
[6] 李小军.民俗体育项目“永新盾牌舞”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江西:农业考古,2010(3):35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