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金融“三难”困局与“农业贷款保险”的发展

2017-10-21李振华

魅力中国 2017年40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

李振华

摘要:农村金融作为推动三农工作发展的助推器,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以来,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甚至阻碍着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将立足农业贷款保险来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应对农村金融所存在的三大问题,以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做出指导。

关键词:农村金融;三大困局;农业贷款保险

一、农村金融行业的“三难”

在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下,农村金融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协调配置农村资源、有效分散各种风险的重要行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原有的储蓄功能。但是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农户贷款难、农业贷款机构贷款保证难、农业保险发展难这“三难”一直是农村金融有效发展的“老大难”,“三难”的存在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了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金融受抑制

在金融行业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现象,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发挥在那远远超过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说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机构组织,这种机构主要面向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在农村与城市的贫困差距下,许多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机构面前有一种优越感,农民的收益远远低于城市务工人员的收益,其储备资金有限,参与的金融活动少之又少。在这种局面下,有组织、现代化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本不愿意涉足农村,不愿意将自己的营业转入到农村金融市场,而且为了规避市场变换所带来的风险,他们依靠自己多年的经营经验自发地形成了一些有效的規避风险的制度或方式,甚至为了避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农业发展动荡给自身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害,他们会阻碍或者禁止农村金融交易的发生。在这种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干预”下,新兴的农村金融行业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些农村的农业贷款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过少参与或正规金融供给短缺常常会无法正常运行。加之,一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其贷款成本远远高于正规机构,农村的农业贷款在这些高成本的贷款下常常是望而却步,其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尽管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采取宏观调控手段,但是这种手段是有限的,无法及时干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在政策性匮乏的市场指导下,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之间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相互遏制的恶性循环机制。

(2)农业保险不成熟

自1934年起我国就倡导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尽管我国的农业保险由起初的农村互助农业保险制度向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模式转变,但在其转变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①农业保险供需不平衡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的,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利益的趋势下,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融入农村金融市场,尽管有些金融机构发现了农村的发展亮点,但是在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会提出很高的保险费,在有限的财政支持和国家补贴下,过高的保险支出对于农民来说仍是一项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②资金来源单一

从我国当前的农业保险资金的来源来看,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农民自主缴纳的保险费,一部分是国家财政补贴。但是财政补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自主缴纳的保险可以说是农业保险的主要来源。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的数据显示,我国仍有59%的农户属于纯农户,其将近90%的收入都来源于农业生产。而过高的保险投入会减少他们的收入,而且在农村农产品供应的不断弱化下,农民隐藏的负担会显现出来并随之加重。这种单一的农村保险来源渠道严重限制着农村保险的发展。

③农业保险创新试点有限

在2004年之后,我国开始实行合作保险和互助保险制度模式的试点工作,但是从其发展情况来看,试点单位和试点力度是有限的,加之以上所提及的农业保险供需不平衡、保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经营目标的突出矛盾,使得农村保险发展存在困难。

(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待突破

在农业保险供需不平衡态势的影响下,农村金融改革长期滞后,更加无法满足农民对保险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从农村金融体制入手,立足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实际,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目标,如此在政策性方针的引导下培养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金融机构。

由此,在放宽政府干预和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协调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户农业贷款保险,如此才能有效的突破农村金融结构发展和保险市场发展的瓶颈。

二、 农业贷款保险发展建议

(1)认识农业贷款保险的意义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农村金融受抑制、农业保险不成熟等情况,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境地下,农业贷款保险意识的却是也可以说是造成“三难”困境的原因。就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将发展目光放在城市,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发展需要,我国农民所占的比重远远超于城市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满足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利益需求的。加之,通过对国外农业贷款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农业贷款保险是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保险领域的重要创新之一。因此,无论是农民、政府还是商业性金融机构都需要看到农业贷款保险的发展亮点,重视农业贷款保险的发展,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在充分借鉴国外农业贷款保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贷款保险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我国农业贷款保险发展的新路径,为农村金融发展开辟新道路。

(2)以立法手段为农业贷款保险发展提供依据

农业贷款保险在法律的庇护下才有发展的勇气。但是,事与愿违,从我国当前的农业贷款保险发展来看,专门的农业贷款保险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尽管在相关的《公司法》、《合同法》、《保险法》等法律中对其有所提及,但是这些都只是起到基础性作用,无法满足“上层建筑”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贷款保险法,至少其立法要明确解决农业贷款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以及农业贷款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等,如此农业贷款保险签订双方才能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贷款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协调完善各方的利益。

(3)建立农业贷款保险运营体系

借鉴国外农业贷款保险的发展情况,其农业贷款保险主要是由专门的保险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但是落实到我国却不能完全依靠保险公司,还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建立以国有控股公司性质的中国农业贷款保险总公司,以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为主,下设省、地、县(市)三级分支机构,并将专门的保险公司纳入其中,借鉴其先进的保险经营管理理念个方式,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和客服服务,如此可以在国家的保障下对农业贷款保险充满信心,并获得满意的服务。具体的运营体系如下:中国农业贷款保险总公司发挥统筹作用,在国家承担初始资金的前提下以入股方式来筹备其他资金,然后将权利下放到三级分支机构当中,职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三级分支结构根据资金的经营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手段自主经营。

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国家和农业贷款保险机构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保险风险管理体系,规避风险,为农村贷款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总之,在我国农村金融受抑制、农业保险不成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待突破这“三难”局面下,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贷款保险经验,从我国农村发展实际出发,发挥农业贷款保险的作用,弥补传统金融发展的不足,如认识农业贷款保险的意义,从思想上注重农业贷款保险,以立法手段为农业贷款保险发展提供依据,建立农业贷款保险运营体系,实现农业贷款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我国农村金融“三难”困局与“农业贷款保险”展业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08).

[2]丁少群,王信.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技术障碍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如何精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
浅析金融制约“三农”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吉林的国家任务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度量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