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层舞台小品创作结构

2017-10-21于军

魅力中国 2017年40期
关键词:开场小品矛盾

于军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基层小品创作的经历,浅谈了对小品创作结构的一些认识。并从小品规定情景的设置、小品常见的开场、冲突、结尾等方面结合自己创作的作品经验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和分析。

小品,顾名思义是指小的艺术品。戏剧小品最初是由培训演员的“元素训练”发展而来的。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买花生仁的姑娘》搬上了春晚的舞台后,戏剧小品在全国兴起,已成为文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随着人民群众对小品的需求,目前除了专业从事小品创作的作者外,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创作,尤其是在基层。但是,往往由于把握不好小品的写作结构,小品创作往往不到位,演出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人民群众中也得不到好评。

小品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结构上说,它也有开端、发展、结局,也有起承转合的过程。它的优势是短小精干,同时它的难点也在于此,试想要在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突出矛盾、构置结尾又是谈何容易,所以我认为小品创作在某种层面讲就是要创造好的结构,只有运用更严密、紧凑和巧妙的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空间,从而做出一部好的作品。在此,结合我本人的十多年的基层创作、演出经验,就如何创作小品的结构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规定情境的设置

小品和大戏的规定情景不同,大戏的规定情境往往只是前提,只起一个开头引入剧情的作用,而小品的规定情境则常常是整个小品赖以支撑的支柱。剧作家梁秉坤在谈到小品的规定情境时说:“只有不曾见过的、出奇致胜的又耐人寻味的规定情境才适于小品。这种规定情境如同胶水一样,可以一下子把观众粘住。”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往往是从如何营造一个好的规定情境入手的,有些小品之所以平淡乏味,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好的规定情境。因此我们必须在合理的情况下设置有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有利于矛盾冲突的展开、有利于人物内心活动的规定情景。如我创作的《幸福家园》的规定情境是:一对富裕的维吾尔族老夫妻因记者的突然来访,两人事先又没有构成默契,大婶喜欢说,可又说不到点子上,再加上大叔害怕大婶,当记者在采访时,由于紧张,于是就产生了极妙的喜剧效果。

二、开场

小品的开场是浪费不得,因此应当是简明、清楚,用最短的时间迅速交待人物的身份和上场的目的,尽快进入剧情,切忌拖泥带水,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小品演出快两三分钟了,都不知道场上在干啥,这样的作品多半要失败。一般情况下在小品创作中常见的开场有三种:

(一)自叙式开始

这种开场也叫自报家门式开场,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是一种很常见的交待人物的方法,一般上场后会用“我是…”“今天我…”,上场就交代了人物和即将发生的事等,简洁明快,这种方法在小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我创作的小品《汽车兵的情怀》的一开场就是新兵的台词:班长,这是啥鬼地方呀,都三天了一个人也没有,车队也不回来,吃的也没有,除了这破车,就是你这破人。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就向观众交代了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等等。

(二)冲突式开始

冲突式开场是我较喜欢的一种开场方式,它的特点是开门见山,冲突出现的越早,就能给冲突的发展留下尽可能大的篇幅。同时,这种开场会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然后在冲突中介绍人物身份和关系。如:我参与创作的反映疯狂网购的作品《包裹》,一开场就是妻子拿着菜刀“你别拉着我……”冲出,丈夫紧紧的拉着妻子的胳膊跟出说“有话好说,你先把刀放下……”这样就会对观众产生了“这是怎么啦?”“他们要干嘛?”的疑问,从而会集中注意的看下去。

(三)情景中开始

采用这种形式开场的较多,一开始没有激烈的冲突,人物上场后也不是自报家门,而是通过生活常态化的对话和行为展开,逐步的交待人物的身份和上场目的。如小品《跑题儿》的开场是这样:(王计生和主任一前一后出场)主任:我都跟人家说好了,成不成你得见个面呀。计生:主任,您就别为我的事瞎操心了。主任:我瞎操心,你妈一天往我哪儿跑三趟,我可是为你妈打了保票了,这次再介绍不成,我就把居委会主任给辞了。计生:我回来探家您都给我介绍三个了,可没说几句话,姑娘就跑了。主任:那你怨谁,有你这样谈恋爱的吗……

三、矛盾冲突

以前我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我觉得应该是“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因为冲突不应该只是外在的肢体或行为上的,它更多的应该是内在矛盾上的反映。小品离不开冲突,但是和冲突强烈的大戏比起来,小品的冲突有自己的特点。

(一)矛盾冲突设立要简单

一般说来,小品不适合表现太大、太复杂的冲突,不适合描写太重大的主题,小品的冲突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解决的冲突,不能去追求它本身承载不了的大的矛盾,应该是以小见大。有的作者不明了小品冲突的性质,把不适合小品解决的矛盾冲突放在小品里来表现,結果等于是给自己出难题。如学生小品《老乡》,它的核心矛盾应该是“保安让不让老王进小区收废品”,但是在一开始结构矛盾时,复杂化的把它定位成了“他们两个之前有恩怨”,于是作品的时间大部分用在纠结恩怨的产生和发展上,而进不进小区却变的无足轻重,成了一个不是小品能承载的作品。像我做的作品一般矛盾都较小,如:小品《牵挂》中老两口为了一只日思夜想的天鹅。小品《情系铁尔曼》里新兵和老兵为了打电话、《是谁?》中夫妻两猜疑红包到底是谁送的等。

(二)重点抓好矛盾冲突的过程

小品的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小品中的矛盾冲突你可以解决它也是可以不解决它的,主要是在矛盾的过程中描写人的心态、动作、生存状态,及为了达到目的而做的努力上,应将有限的时间用在展现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来。

如我的肢体剧《对不起》就讲述了一个肇事者逃逸后,在深夜一个人听到电视里反复播放事故报道后,反映出的内心变化和自我赎罪过程。

四、结尾

结尾对于小品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可以这么说,有了好的结尾,小品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小品的结尾是和整个小品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有时甚至整个小品的内容都是为了那个结尾而准备、而铺排的。我写小品的经验就是先想出一个结尾再动笔,因为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就可以按照结尾的需要来结构整个小品,使得这个小品在情节上能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向前推进。小品结尾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因而常常和高潮、发现、转折连在一起。

(一)用高潮做结尾

整个剧本的高潮部分做小品的结尾是比较常见的,作品从一开始不断的推动直至高潮结束,这样做能够并能充分的渲染气氛。如近几年获奖的喜剧小品《达西村采访记》《情系农家》、歌舞小品《达西村的好日子》、话剧小品《牵挂》等,都是在尾声以欢快的民族舞蹈为结尾。肢体剧《对不起》也是不断的推动人物内心的变化,直至在结尾部分说出整个剧唯一的台词“对不起,达到自己的自我反省和救赎。”

(二)用发现做结尾

小品一般来讲会在作品的开始埋一些伏笔或者悬念,到结尾时再揭底,而且往往是要出人意外,甚至是一环套一环,如悬疑剧都是最后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如2015年上戏14导演系学生杨李淳的作品《小幸孕》就是高中生的妹妹用验孕棒发现自己怀孕了,可不小心把验孕棒遗弃到卫生间,却被想怀孕的姐姐误以为自己怀孕了,就在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时候,才发现谁都没有怀孕,而是验孕棒是伪劣产品。

(三)用转折做结尾

到结尾处来一个转折也是常用的办法,更多的是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如果从观众的心理来说,虽然看了舞台的表演,但他们还不满足,他们不希望这个小品就这么结束,总希望还有点什么,可以说,观众是在期待着作者和演员在小品的结尾处再给他们一个悬念或惊喜。如:我的物件小品《是谁?》讲述了夫妻俩在儿子的婚礼上收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大红包,于是两人从一开始一起猜测到底是谁送的呢?为什么送呢?发展到互相猜疑,再发展到互相攻擊的过程,在结尾时我们有几个揭底的方案,但是我们最后都没有用,只是在矛盾冲突的最后,让丈夫接了一个电话,随着丈夫的一句“原来是这样”,把这个疑问留给了观众,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一个好的小品结构远远不止我说的这些,最重要的是需要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感悟生活,使作品得到升华,创作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小品。

猜你喜欢

开场小品矛盾
《临宋人小品》
狂暴音乐会
矛盾的我
数理:影院找座位
“矛盾多发”可怕吗?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开展有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开场白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