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17-10-21张家明陈华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血栓性纤溶肺栓塞

洪 流,张家明*,陈华英,黎 阳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037)

调查报告

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洪 流,张家明*,陈华英,黎 阳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 湛江 52403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的含量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186例各类血栓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和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临床诊治血栓性疾病。

D-二聚体;含量检测;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是由于患者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凝血-抗凝系统失衡而引发的[1],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等。D-二聚体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血液呈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作为分子标志物之一,其是血栓前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为研究其在血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常见血栓性疾病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86例患者资料和30例我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86例住院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发病年龄62.2岁;脑梗死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发病年龄65.9岁;肺栓塞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发病年龄63.2岁;深静脉血栓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平均发病年龄66.2岁。将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6岁。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住院患者和体检中心健康者早晨空腹静脉血,以109 mmoL/L枸橼酸钠1:9比例抗凝,于3 000 r/min离心10分钟,取血浆做D-二聚体含量测定,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在2小时内完成测试。仪器为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凝血仪,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采用上海太阳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血栓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水平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组、脑梗死组、肺栓塞组、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正常对照组(P<0.01),见表1。

2.2 各类血栓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比较

急性心肌梗死组、脑梗死组、肺栓塞组、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正常组和各类血栓性疾病组的D-二聚体含量检测情况(±s,μg/ml)

表1 正常组和各类血栓性疾病组的D-二聚体含量检测情况(±s,μg/ml)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急性心肌梗死组脑梗死组肺栓塞组深静脉血栓组正常对照组例数5 0 4 6 4 8 4 2 3 0 D-二聚体含量4.5 2±1.3 2**5.2 8±1.6 6**4.9 3±1.5 3**5.6 2±1.8 2**0.3 2±0.0 9阳性率(%)9 2**8 9**9 3**9 0**0

3讨论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作用,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再经纤溶酶降解产生。生理情况下,2%~3%的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后发生降解,因此在正常人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甚微,其升高预示着体内凝血酶的生成及继发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2]。当机体的血管中有血栓形成或者出现纤维溶解过程,就会使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本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这些血栓性疾病,均可导致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与正常人群比较明显升高(P<0.01),且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阳性率高达90%左右,这可能与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关。因此,D-二聚体在机体血浆中的含量升高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

(1)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考虑可能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凝血酶生成及纤溶系统激活有关。在急性心肌梗死随访研究中发现,复发、伴发合并症、死亡的患者较同期随访对象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因此认为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相关[3],证实了D-二聚体含量升高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项危险因素。

(2)脑血栓形成和梗死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释放以及颅内压升高,通过神经源性刺激和血管动力学改变,致使机体高凝低溶失衡。为调节这一失衡状态,机体出现代偿纤溶活性增强、纤溶酶激活因子增加[4]。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导致其降解产物D-二聚体的增加。

(3)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含量可明显升高,大量研究报道显示,D-二聚体在肺栓塞的早期排除诊断中,灵敏度高达97%~100%。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在无症状的高危患者中进行肺栓塞的早期筛选,是一种最简便、可靠的急性肺栓塞筛选方法[5]。

(4)由于6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及体征,单凭临床表现诊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必须有一些辅助检查手段。目前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方法是有创检查,注射对比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使血栓加重,因此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指标。治疗期间D-二聚体含量持续处于较高状态,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因此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是一种简单、迅速而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重复性及准确定量的优点,为临床医师诊治深静脉血栓患者时所接受[6]。

综上所述,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含量的增高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在临床上已被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动态观察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实用价值。

[1]朱岩举,党晓卫,许培钦.血栓性疾病诊断及防治研究的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6):680.

[2]Tripodi A.D-dimer testing in laboratory practice [J].Clin Chem,2011,57(9):1256-1262.

[3]Akgul O,Uyarel H.D-dimer:A novel predictive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Int J Cardiol,2013,168(5):4930-4931.

[4]秦鲑,李健.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946-948.

[5]翟航荣,赵伟男,王利全.D-二聚体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4):20-21.

[6]闫丽荣.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1):11-13.

R195

B

1671-1246(2017)20-0096-02

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3B01009)

(*通讯作者:张家明)

猜你喜欢

血栓性纤溶肺栓塞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脉络舒通颗粒联合西药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56例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以肺栓塞为主要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1例报告
妇产科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护理
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