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认知及应对策略

2017-10-20赵伊凡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认知应对策略高中生

赵伊凡

摘 要: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是新时期社会道德的践行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减缓违法犯罪升级。对当代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高中生礼仪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应该从课程安排、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挖掘家长资源等方面对学生加强传统礼仪教育的应对策略,对于指导高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传统礼仪,认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189-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117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中国的礼乐文明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陋俗,加速向文明的演进,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俗到礼,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并赋予它鲜明的特色。这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礼仪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当中,不少人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因此,加强礼仪教育,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一、当代高中生对中国传统礼仪认知的认知

以衡水中学高一二年级的同学们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

(一)高中生中国传统礼仪的认知

从调查问卷看:当代高中生对中国传统的“冠、婚、丧、祭”等基本礼仪了解较少,只有23%的学生了解;95%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74%的学生认为应该将中国传统礼仪作为学生的必修课;50%的学生认为应该恢复传统的“冠礼”“笄礼”等成人礼礼仪。由此可见,当代中学生中绝大部分人能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礼仪的价值,但对其了解较少,渴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学校能够开设相关课程。

(二)家庭文明礼仪

从调查问卷看:绝大部分高中生在家里能够主动帮家长做家务,但是半数以上的学生做家务很少;大部分高中生有私下里直呼老师或其他长辈姓名的现象;有79%的高中生有顶撞老师的行为,但大部分人只是偶尔存在;用餐礼仪方面做得很好的只有40%;39%的学生在过生日的时候,对父母有较强的感恩意识。

(三)公共场所文明礼仪

从调查问卷看:超过80%的学生在升国旗的时候能够自觉行注目礼,唱国歌;83%的学生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做得不好;近60%的学生有中学生在公共场合存在乱写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说脏话、衣冠不整等行为。

(四)社交文明礼仪

从调查问卷看:有在私下讨论别人缺点或生理缺陷行为的人超过了50%,有不经主人同意随便翻看别人物品行为的人也超过了60%;和师长通电话结束后能够做到等对方先挂断电话的有72% ,能够主动为别人让路的91%,了解用红笔给别人写信含义的有49%。

(五)对中学生传承中国传统礼仪的影响因素及教育方式

从调查问卷看:很多学生不清楚影响当代高中生对我国传统礼仪认知的因素是什么,问卷没有填写答案;12%的人认为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消极的,说明大部分当代高中生认为外国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84%的学生喜欢通过小品、微电影等娱乐节目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大部分高中生能够认识到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性,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在很多事情上,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是,他们却往往做出不文明的行为,而且言行不一致,很多学生有说谎的行为。

二、高中生对传统礼仪认知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失灵

学校本是普及礼仪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并不重视礼仪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严重缺位,这是造成当代中学生传统礼仪认识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关心,不考不教。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重成绩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是大多数学校的普遍想法和做法。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从高一到高三所有年级没有安排过一节有关传统礼仪的课程。二是缺乏规范、系统、完善的传统礼仪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基本上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传统礼仪中学教材,这也给学校不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借口。三是有限的传统礼仪教育也流于形式,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个别学校、个别教师进行传统礼仪知识教育也仅限于单一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摆形式、走过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学以致用,养成良好习惯。正如李涛所言,礼仪教育的内容偏灰。首先,礼仪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其次,礼仪教育内容零敲碎打,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最后,礼仪教育内容中重“知”轻“行”。

(二)家庭教育的第一平台缺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礼仪认识和养成非常重要。当前家庭教育失当或缺位,也是造成当代中学生传统礼仪知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现在普遍的“6+1”家庭模式使长辈和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分娇惯和溺爱,什么事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什么給什么,从来不对孩子提什么要求,也就根本不重视应有的礼仪规范教育,更不要说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其次,受应试教育和社会风气影响,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无所谓,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孩子礼仪知识的教育。 其三,部分家长有进行传统礼仪教育的愿望,却没有传统礼仪教育的能力。通过对家长职业和受教育情况的调查,作者发现,尽管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很有必要,但是由于自身学历不高、知识有限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整天忙于生计,家长根本无力担此责任。

(三)个人接受教育的意愿不强

礼仪知识从孩子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传授和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授说过:“人的习惯、态度、倾向一般是在6岁前形成,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由于幼年时期缺少相关教育和习惯养成,当代中学生普遍对传统礼仪缺乏学习兴趣和行动自觉。一是当代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从小就养成个人独尊、为所欲为、自由散漫的习惯,甚至不懂得礼让、不懂得尊重、不懂得关爱、不懂得感恩,在没有约束的世界里习以为常、自由自在,从而缺少学习礼仪和规范行为的自觉和动力。二是现代社会通讯便利、网络发达,人们在享受便利、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会轻易接触到许多不良的内容。中学生在心智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其心理和行动很容易受到各类负面文化影响和冲击,导致他们对传统礼仪文化失去兴趣甚至排斥。三是部分学校礼仪教育形式化严重,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甚至成为学校管理的工具或展示特色的方式,从而失去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失去滋养德性的根本,使学生难以从内心认同,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

(四)社会环境的大氛围不浓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仪,几千年来形成的优良道德规范和生活礼仪准则,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强大的号召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传统礼仪精华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人们学礼、懂礼、守礼意识淡薄、社会氛围不浓。究其原因,一是经过历史上多次对儒家所提倡的传统礼仪的批判,特别是“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及文革十年时间的破坏,人们普遍对传统礼仪存在偏见,一度视传统礼仪为旧时代负面标识的存在物、封建糟粕的代名词,使传统礼仪的社会传承断裂。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精神产品一起涌入,其中一些消极的东西,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空想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了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破坏了传统礼仪精髓在人们心中的延续,造成传统礼仪素养的集体缺失。三是中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矛盾纷纷涌现,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人们普遍产生焦灼、浮躁、怨恨、冷漠的情绪,礼仪在这样集体心态失衡中也就无可避免地逐步沦丧了。

三、加强高中生传统礼仪教育的对策建议

提升中学生传统礼仪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通力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制定和规范礼仪教材

教材是进行系统性、有效性课堂教育的根本保证。正是由于缺少专业教材,礼仪教育退出课堂,才造成了礼仪传承的断裂。国家最近提出,普通中小学教材原则上每6年修订一次。要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借鉴韩国设立专门礼仪课和礼仪室的做法,抓紧制定和规范礼仪教材,让人们学有所依、教有所本,使礼仪教育重归课堂。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精挑细选、合理确定传统礼仪教育的内容,既要与时俱进、保证质量,注重汲取传统礼仪的精髓,使选用的教材内容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生活习惯和社会发展要求,又要严格把关、剔除糟粕,避免把落后的、僵化的、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民主、自由、和谐相悖的内容引入教材,为传统礼仪文化在中学道德教育进程中发挥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學作用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古代文化典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礼仪知识。有的反映了博大的民族情怀,有的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是“礼”的传承和表现,对学生有着一定的熏染作用。因此,要充分借用语文教学的阵地,在讲授古代文化典籍时,注重发掘利用这种资源,有意识、有策略地推广传统礼仪教育。刘凤岭老师认为:“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工具表层,而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教师就是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通过故事复述、作品延伸、情景引入、短剧演绎等方法,带动学生的文化心境,引导学生的文化憧憬,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地了解、接受并热爱传统礼仪。

(三)大力倡导自我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体验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是“高级情感培养极为重要的时期”,低年级学生已有具体、外部的自我评价能力,高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控范围不断扩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采用警牌提示、格言激励、榜样激励、比赛竞争、自我奖惩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礼仪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践行,从中体会巧妙运用传统礼仪的那种高尚的精神愉悦,从而逐渐学会自我教育。

(四)提升教师礼仪素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材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要想提升学生对传统礼仪的认知水平,增进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和传统礼仪素养。一方面,培养一批专职礼仪教师,设立相关礼仪课程,全面系统、生动有趣地讲授传统礼仪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培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礼仪素养,使其能够自觉地保持良好仪表,待人接物温和自然,举止态度谦恭庄重,在不同的礼仪环境中展现出恰当的礼仪行为,为学生作出示范、作出表率、作出榜样。

(五)创新优化互动方式

礼仪课程特别是传统礼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更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创新优化“互动”方式,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群体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比如,可以采取“礼仪短剧”进行互动,将礼仪教育内容情节化、生活化,由学生、教师、家长分担特定角色,体会角色感受,引起反思。比如,可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由家长、教师、学生等各方面人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漫谈彼此在礼仪教育问题中的疑惑、体会,辩论、了解彼此双方的真实感想,澄清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六)强化考核评价手段

中学生的自制力有限,在提倡自我教育的同时,必须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发挥考核评价对促进学生学礼、懂礼、守礼的重要作用。要把对传统礼仪知识的考核评价与选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结合起来,注重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监督、改进、鉴定、激励功能,有效形成外部推动力和竞争力。要注意增强评价的教育性,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评價活动;要注意增强评价的激励性,采用有效的形式进行表彰;要注意增强评价的趣味性,采取自评,同学、家长、教师互评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增强评价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低、中、高三个层次的评价内容,使评价收到实效。

(七)积极引导家长配合

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一定要注意发挥家长在普及传统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家长的传统礼仪知识和礼仪素养,分层次、有针对性为家长举办专题讲座,比如“中华传统礼仪”“传统礼仪与现代生活”等,全面普及礼仪知识、更新礼仪教育观念。其次,鼓励家长与子女加强沟通,让家长主动与孩子谈心,沟通交流对礼仪的认识、看法和体验。其三,提倡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文明得体地处理礼仪关系,培育优良温馨的家风,营造健康的家庭礼仪文化环境。

(八)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

当代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一个整洁、优美、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 可以随时随处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暗示作用。首先,要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板报、橱窗等宣传平台,制作一批经典故事的图画张贴于教室和走廊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宣传传统礼仪知识,让学生随时随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将礼仪知识入耳、入脑、入心。其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举办传统礼仪文化讲座、报告、征文比赛、组织观看《孔子》《百家讲坛》等媒体节目等,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三,注重在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文化节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纪念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规范,又提高他们对传统节日的深层次意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利用传统文化增进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毓秀.弟子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8).

[2]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李涛.中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4] 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3.

[5] 刘敬.中学生礼仪教育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21-32.

[6] 赵玉梅.初中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 责任编辑 谷会巧 ]

猜你喜欢

认知应对策略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