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统一
2017-10-20杨顾卫
杨顾卫
[摘 要] 教师应用“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方法呈现学习案例,应用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生活需求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教师应用这种把“生活化”和“数学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化”与“数学化”统一起来,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下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践分析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核心本质,引导学生了解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学生要通过学习知识来优化生活,为了更好的生活好好学习.
開展概念教学时把“生活化”与
“数学化”统一起来
学生学习知识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知识?”如果学生了解了学习知识的意义,知道了学习这项知识的重要性,便会自主学习知识;反之,就会被动地学习知识. 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了解学生这一学习需求,他们只顾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学习被动,教师教学活动低效化.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生活化”与“数学化”统一起来,学生就能够理解学习知识的意义. 现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为例.
1. 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开始讲课以前,可以先引导学生看BIM软件的工程视图和二维工程视图,学生看到过去工程人员在设计工程建筑时,需要把设计的稿件应用三视图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工程人员应用三维软件设计工程建筑时,也需要让用户看到三视图. 用户看到俯视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三维图形的整体效果,比如工程建筑需要占地多少平方米,它周围有什么其他的工程建筑,如果有,距离是多少等. 通过观看主视图,用户可以看到工程建筑的采光、朝向、周边的环境等. 用户看主视图和左视图是为了了解工程建筑的外观是否符合需求. 观看了三视图,用户可以对工程建筑的外观及风格有初步了解. 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理解到:第一,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三视图的知识,比如学生设计房屋建筑或者购买房屋建筑都要应用到三视图,以此类推,凡涉及实体工程建筑类的都需要应用到三视图知识. 第二,如果学生未来要学习工程建筑、建筑设计类知识,更需要应用三视图知识.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把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 为了学习及为了生活,学生必须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三视图,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 现在教师应用一则生活实例,学生可以从实例中理解到,三视图就是三维立体图形从顶上俯视的图形、从正面平视的图形、从侧面平视的图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呈现三维立体模型的时候,只需要画三视图呢?学生可以结合实例看到,一个三维立体图形实则是六面体的,如果六面体的图形呈对称性,那么绘制三视图就能完全呈现对称性图形的六面体效果;如果六面体图形不呈对称性,那么选取较为特殊的一面也能基本呈现出三维立体图形的效果. 通过实例,学生可以理解到,三视图,就是把立体模型应用平面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绘图方法,立体图形、平面图形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应用一则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能让学生从具象的事物中分析抽象的规律,继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开展思维教学时把“生活化”与
“数学化”统一起来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开展思维教学,部分教师开展思维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抽象的数学案例、数学习题,继而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很消极,没有积极思考问题的动力. 这些教师表示,开展思维教学活动,不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宏观思维、抽象思维、数学思想吗?应用抽象的数学问题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什么不对呢?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的教学活动没有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所以找不到思考数学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如果希望学生思考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就要把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整式乘法为例,有些学生学习整式除法时经常出现漏项错误或变号错误,无论教师怎么告诉学生他们的公式应用方法有误,这些学生依然会犯类似的错误. 经过分析,教师发现原来学生根本不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应用的原理,因为看不懂公式,所以学生只能机械地套用公式,在应用公式时就常常发生错误. 有一次,有一名学生把整式乘法公式弄错了,写成a(b+c+d)=ab+ac+d,教师就在课堂上给他举了个例子. 教师说:“现在班上要发食物,一人发三袋小零食,现在不发你,可以吗?”学生表示这样不行,这是漏了给他的食物. 此时教师就拿出学生写错的公式,表示,“那么为什么你就独独少发了他一个‘a呢”?学生通过这个例子,终于明白了教师的意思. 原来a(b+c+d)就是要把“a”发给括号里每一个字母,于是公式的正确写法为a(b+c+d)=ab+ac+ad.
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学习难点,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核心. 当学生遇到这样的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一个浅显的生活例子,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应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知识. 当学生长期受到这样的思维训练时,慢慢地就能理解抽象符号、抽象公式的意思,从而提高思维水平,掌握抽象思维的方法.
开展实践教学时把“生活化”
与“数学化”统一起来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应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整合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三个目的.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系统;第二,教师要通过实践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知识,学会应用实践经验找到解题切入点.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知识结构的不足,定向弥补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等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现电信局推出上网费用优惠活动,流量可应用计时制,即2.8元/小时,不满一个小时按一个小时计费;流量包月制16元/月,另需要加收通讯费1.2元/小时. 你认为选择以上哪种上网方式比较经济?
刚开始,有部分学生找不到解题方向,然而已经有一部分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提出了解题切入点,这些学生说,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上网时间长,那么包月的方式肯定更划算;如果偶尔上网,那么肯定是应用流量制划算. 这些学生的生活经验给予其他学生启示时,其他学生便找到了解题切入点:探索应用哪种方式上网比较经济,就要分析多少时间上网流量制费用大于包月制的费用,以此时间为界限,可得到经济上网的方法. 学生拟出的不等式为2.8x>1.2x+16,解之得x>10. 由此可知,如果每月上网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应使用包月制,反之则应使用流量制.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方程思想(不等式为方程的延伸)的应用方法. 方程方法就是结合解决数学问题的需求,找到两个数学问题的等量(或不等量)关系,通过计算影响这一关系的变量来找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学习案例,该学习案例必须能让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降低学生找到解题切入点的难度. 当学生觉得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来思考问题时,就会愿意主动思考问题. 教师可应用生活经验找到需要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而找到解题方法;可结合生活经验找到思维方法,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 教师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实践能力.
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对逻辑性思维才刚刚起步的初中生来说过于抽象,并且难以理解. 教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环境,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并能结合生活经验延伸知识,把具象的数学现象提炼成抽象规律. 第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为基础,帮助学生把生活常识与知识结合起来,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第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学习综合性强的知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找到解题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