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7-10-19单树崇黄红莉周昊
单树崇 黄红莉 周昊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 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950、21.9686、15.0834、5.1321, P<0.05)。观察组中发生1例脑血管事件, 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中发生7例脑血管事件, 发生率为14.00%;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3, P<0.05)。结论 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安全性更高, 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单纯药物;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71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意外, 该病亦多发于老年人群, 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占比较高, 约占60%, 临床常表现出肢体无力、麻木、眩晕、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 为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探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更佳的方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3-5], 本研究亦对其展开研究讨论, 旨在作进一步的证实,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进行研讨,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CT、 磁共振成像(MRI)等相关影像学检查被确诊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61.8±9.4)岁。对照组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61.5±9.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针对危险因素实施降血压、血糖等常规对症治疗, 戒烟, 同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32025901, 规格:50 mg)100 mg, 1次/d, 并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408, 规格:20 mg)20 mg, 1次/d, 连续服用1年后随访观察疗效。
观察组:给予患者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 在术前3 d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d及氯吡格雷[赛诺菲 (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6410, 规格:75 mg]75 mg/d口服, 并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40 mg/d, 服用3 d, 在术前1 h给予患者输注法舒地尔以预防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 于腹股沟下行股动脉穿刺处理, 置入6~8 F动脉鞘, 对主动脉弓血管及弓上血管进行造影以明确动脉狭窄部位及侧支循环的具体情况, 经超滑导丝引导于责任血管输送6~8 F导引管, 先插入导丝头端使其通过狭窄部位, 经微导丝引导扩张球囊撑开狭窄部位并置入支架, 再行造影确定血管再通情况是否良好, 若满意后将操作器械撤出, 保留动脉鞘。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 并继续予以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与术前相同剂量服用6个月, 然后调整阿司匹林剂量为100 mg/d长期服用, 再监测血脂分析, 低密度脂蛋白(LDL)在控制在1.8 mmol/L以下, 調整为20 mg/d长期服用, 同样在服用1年后随访观察疗效。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进行检测记录。同时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6.4950、21.9686、15.0834、5.1321,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发生
1例脑血管事件, 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中发生7例脑血管事件, 发生率为14.00%;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3, 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 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危及生命的疾病, 多发于老年人群, 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典型,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占60%左右, 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 7]。
传统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并不是非常理想, 而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开展后便受到临床学者重视, 经大量研究证实, 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显著疗效, 同时安全性高, 患者恢复快[8]。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血液流速是对血管管腔大小进行判断的最敏感、直接的指标, 若病变血管的血液流速过高, 则提示血管狭窄[9]。endprint
本研究通過分组对比单纯药物与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结果表明,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同时治疗后观察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充分证实了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 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0]。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安全性更高, 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琨.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比较. 微创医学, 2016, 11(2):167-170.
[2] 吴水平. 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3):308-310.
[3] 赵美英, 王润青, 刘威, 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5):85-86.
[4] 井玉芳, 杨巍, 曹海云, 等. 神经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3):462-463.
[5]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11):803-809.
[6] 刘楠, 张广平, 李慎茂, 等. 支架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2, 9(9):483-485.
[7] 罗红光.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临床对照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 30(8):1136-1138.
[8] 蔡乾昆, 陈茂刚, 李永坤, 等.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比较.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1):42-46.
[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 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 44(12):863-869.
[10] 刘一强, 杜丽娟, 王天玉.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 中国老年学, 2015(1):70-71.
[收稿日期:2017-06-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