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7-10-15刘丽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期
关键词:朗读习惯实践

刘丽

摘 要: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开始,是学生认识新课的第一个渠道。虽然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诵读、默读、精读、略读、选读等等,但是朗读这一方式却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最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朗读在课堂中是活动的一种体现,能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课堂。因此,语文课堂是否成功,朗读其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兴趣;活动;实践;美读;习惯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形式,因而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通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自读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实践,探讨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不能缺失。

本篇课文的特点是篇幅较长,又是自读课文,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结合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为了今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我决定采用朗读入手的教学方案,讓学生体会读的意义。

课堂之初,我说道:不知道同学们记不记得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又是怎么读的?读书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为什么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那么的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来大声的读一读,看一看谁读的好?接下来就让学生分段朗读。没想到问题出来了,学生的朗读真让我这个语文老师难堪,要么就是声音小不敢读,要么就是羞于读,不能读出节奏和情感,要么就是朗读的同学不自在的快速读完,应付任务,听读的同学在下面笑。在课堂中我只能停下来教导学生如何朗读?怎样才能读好?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读出来,并相应的做了一些示范,这样一来学生来劲了,争着来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处在十分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并得出:“读书使人快乐”的看似格言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课堂,我深深地感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朗读是每一节课不能缺失的。它和其他的读不同,它其实是课堂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果适时适地安排这一学习活动,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更主要地是要靠教师去调动,教师的当堂范读,学生的单人朗读、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均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范读,其作用一是起讲解和感染作用,二是起示范作用,好的范读本身就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一要标准,二要生动。范读在教学生的起始、中间和结束都可运用,时机不同,作用也不同。学生齐声朗读也是早有的朗读方式,它一是能调动全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朗读的机会;二是可以形式热烈气氛,造成声势,使个人感受更深;三是全班协调一致,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分角色朗读,是剧本和人物多、对话多的课文适用的方法。其好处是,朗读者的任务单一,有利于表达出特定人物的特征,可以避免一人读头绪纷繁,顾此失彼的缺陷,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生动性、趣味性,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我的第一本书》这一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角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贴近,其中有语言描写的是第三四段,父亲、我、祖母的对话很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读来既符合人物身份,又更能体现人物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在读到此处时,激起了共鸣。不但感兴趣,而且促进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对思想情感的理解,朗读在这时可以说撑起了这节课的亮点。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仍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遍,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朗读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运用朗读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因此在朗读中,注意做到:①运用停顿、重读、语调和节奏速度等朗读技巧加深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②用朗读辅助讲解。适时地运用抑扬顿挫十分鲜明,轻重缓急恰如其分的朗读来辅助(甚至代替)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是一种好途径。以朗读来辅助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弄清重点、难点,深刻地理解句意,理解课文。用朗读辅助讲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易于意会,又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加深了我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地朗读,只有学生的朗读,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只有每节课设计一个朗读的内容,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朗读活动中,才能更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为语文就是读的艺术,在这种声音艺术中熏陶,学生才能够更加爱好语文课。

朗读文章要多听、多模仿。读的过程中口齿要清楚、语音要标准、要富含感情。根据课文内容有的轻松愉快犹如轻舟泛波;有的雄浑低沉犹如醒狮怒吼;有的苍劲悲凉犹如一曲悲歌;有的慷慨激昂犹如惊涛拍岸;有的曲折委婉犹如古琴低诉;欢快时又犹如轻风掠柳……就在这时快、时慢、时高,时低、悲悲喜喜、议议叙叙之中痛快淋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了朗读的巨大作用,净化了学生的灵魂,感受到了审美的愉悦。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自己会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还需引導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事实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广泛作用。《我的第一本书》虽说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投入度,更加深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印象,学习的热情高涨,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除了知识,更有以后爱好读书的习惯,相比之下,后者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另外这样的精彩朗读比起老师的精彩讲解更有吸引力,一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了读书的主人;二是通过大声的朗读,学生的情绪得到释放,让学生更乐于读书;三是激起了听读学生的想要展示读的欲望。这一节课结束时,同学们一致要求,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应该有一个朗读展示。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众人注目的焦点,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美感、乐感、语感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朗读习惯实践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