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源水局与广州自来水事业初探

2017-10-14罗嘉楠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近代化

摘要:1882年,南海籍富商何昆山倡建广州第一所自来水局“源源水局”,聘请英国工程师柯则域到穗作详细考察。后因种种条件限制,水局夭折,但却为1906年增埗自来水厂的创办打下了基础,为广州自来水事业的近代化作出了深刻而长远的贡献。

关键词:源源水局;广州自来水;近代化

一、源源水局建立的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广州首当其冲。随着中西交流逐渐增多,外国先进的思想、科学技术的传入加速了广州近代化进程。1879年,中国铸铁管从旅顺市的龙引泉引水供水师营驻军用水,标志着引进西方供水技术的开始。[1]上海则是最早引进西式自来水事业的城市。1875年,四名洋商在上海杨树浦设立水厂,内置沉淀池、过滤池、水泵等,生产出来的过滤水用水车送到用户家中。[2]

在自来水出现以前,广州城居民饮水主要依靠汲取珠江水、凿引井泉及山泉。[3]至19世纪后期,广州人口不断增加,城区居住密度高且环境杂乱,“相传省墓下多石煤,杂以马溺,其水愈毒,以故春夏之交百病丛生而瘢症尤甚”。[4]南海籍商人何昆山①(又名何献墀)在《议修羊城水利小引》记载:“羊城岭南一大都会也,闾阎扑地,屋宇连云,街巷纵横,沟渠密布,向无源泉流注,所食井水皆污秽渗漏之余。”[4] 1880年,广州城内百姓因饮用不洁的井水,多患瘢症,“男妇老幼因瘢症死者五千余人”[4],当地官员却束手无策。此外,当时广州城的房屋建造多以木式结构为主,“城关居民烟户不下十万,贤愚杂处,不戒于火”[4],烟民(吸食鸦片者)为数众多,火灾隐患较大。一旦遭遇火灾,只能依靠各街道的“太平桶”,太平桶的数量远远不够,火势若大,常常“延烧数十家、数百家”。[4]

饮用水卫生与消防安全问题成为当时广州政府亟需解决的两大难题。开办自来水局除了能够给人们提供便利外,还将消除引发疾病的根源,并对控制火灾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它将使被烧毁的房屋由“数以百计”减少到“数以十计”。[5]

二、源源水局筹建的过程

1882年,南海籍富商、时任香港东华医院主席的何昆山“悯羊城水泉不洁,实生疵疠”[4],认为开办水局有利可图,“思引白云山诸泉,供朝夕挹注而薄收其值”[4]。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关心民膜,洞悉其害,已饬司道大员亲临白云山等处察看地势,拟引山水入城作水局,以分润四关”[4],因此同意何氏开办水局的主张。1882年,何昆山高薪聘请英国工程师柯则域来穗“徧勘山川形势,详定水渠图注”[4]。

计算需水量。柯则域来到羊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计量广州城内居民每日所需的用水数量。然而这并非易事,“缘省城所用之水或汲自家井、或用桶由远处挑取,其多少数实无由量度”。[4]柯氏以香港水局过去规划不周,并未“得水之利”,故对于廣州水局的筹办与规划十分重视,凡事亲力亲为。他以欧洲诸国及美国城每日每人用水20-60斗(每斗约重六斤四两)作为参照系,初步估算广州城居民每人每日用水约10-15斗,时广州城内约50万人,每日供足全城用水约1000万斗,水局计划每天向全城供水250万斗。

水局选址。经柯氏二月亲自前往白云山勘察后发现,白云山景泰西南的溪流每日仅能得水336,627斗;景泰西北泉水亦寻得两道,一道得水201,600斗,另一道则得水2,005,089斗。再在此小溪得水22,770斗,景泰一带总流量共计约767,086斗。另白云山东南两边从能仁山谷流出的溪水引入沙河西并接汇廉泉山谷之水,每日所输出亦不过145,000斗,沙河溪涧汇流之水每日不过80万斗。总之,若要在白云山附近的溪水汇蓄引流,每日100万斗水远远不足以供全城官民在干旱时节使用。柯则域不赞同绝耕种灌溉之水以供居民日用,因为如此一来靠田种粮为生的农民“势必要索补垫”[4]。

建筑水塘。柯则域还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即在白云山各溪谷间建筑一水塘,储存雨季之水以应干旱。柯氏随后便陷入两难,因建筑水塘必须使用机器,成本绝然不轻。柯则域查得广东每年的雨水分布约为75寸,以一寸雨水洒落一亩地方计算,能积聚22627斗水。75寸雨水除去日晒和土壤吸收的消耗外,粗略以50寸计,每年应得水1,131,350斗。实际需要每天提供水1000万斗,即一年需要3650兆斗。若设水局,藏水的地方面积至少需要3650亩地。纵观白云山一带并无如此大面积之地用作筑水塘。忽略成本问题,仅以山谷地理位置考虑也不合适。白云山“坟茔密布”[4],水源易受污染。柯则域考究中国丧葬之法,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既然白云山之水不足以供用,柯则域便计划从附山旷野处开井取水,以机器引流回城供居民使用。此法优点在于成本较小,所取之水比城内街井要干净许多,且可以省却建筑水塘的费用。但此法得水量多少能否足以供用和建造工费需花较长时间尝试方有定数。

取水于省河。在察知白云山泉水、建筑水塘和开井取水方案均不可行后,柯则域转为考虑取水于省河(珠江)。经过勘察研究,城脚河水常常与城内沟渠所排水(大多为河面艇家日常生活污水)所混合,因此取水于人烟稠密的河流实为不宜。柯则域表示“假使别处可至之水如白云之水,果足以供城之用,则虽多费资本,弟亦必以其水胜于河水也”。[4]可见省河并非柯则域取水首选。

最后经过层层筛选,柯则域认为建筑滤水塘和设蓄水局的最佳选址为增步(又作增埗)上的琉璜坑,此地离广州城北门不过五里路。柯氏在此处水涨退之时取水若干,交由在香港的英国检验官麦加林检验。麦加林称所检验之水味道甘甜,适宜饮用,且水质 “比之添士河之水更胜一筹”。[4]柯则域随即向何昆山表示拟选择琉璜坑作为水局发轫之地。水局虽取水于增步河,柯则域坚持一定要建筑水塘备贮水,这样不但有备无患,而且“扯水之机器自可有时而歇,而不至于日夜轮动也”[4],最后达到减省机器成本和煤炭用量。柯氏认为该贮水塘最低要与河面持平,与贮水塘配套共三具扯水机器(每具每日可蓄水250万斗),其中第一具终年开动不停歇,第二具在需水多时才启用,第三具为后备机器,待机器损坏时更换使用。按照柯则域测定的机力与水喉度数,每日可以供水500万斗。若加筑一口方140尺,深20尺的水塘,可蓄水250斗,可供两倍的水量,利润自然也翻倍。endprint

水局既设,柯氏计划将水导入城内,分引各街以供各铺户日常生活与救火之用。在城内分别设置水喉,可供救火和日常生活之用,一举两得。但水喉轻重宽窄不同,价格自然有所差异。因此,柯则域将水喉轻重、阔窄等数据开列,供何昆山参考:

计开

水喉阔

三寸 重一百斤 行水一百斗

四寸 重一百四十斤 行水二百斗

五寸 重一百九十斤 行水三百五十八斗

六寸 重二百四十斤 行水五百六十五斗

七寸 重三百二十斤 行水八百三十三斗

九寸 重四百七十斤 行水一千五百六十斗

十二寸 重六百八十斤 行水三千一百四十斗[4]

由上可知,柯则域建议采用12寸口阔的水喉,其重680斤,能输水3140斗,而3寸口阔的水喉铁重100斤,仅能输水100斗。此外,白铁喉质量胜于铅制的水喉,应选取白铁喉为佳。柯氏认为水局始创时虽应坚持俭约,若采用不合适的水喉,“是非省俭之道”。[4]城内通街均设置有喉制,一旦发生火灾,“可将水喉安上,将制一放,水自跟喉腾出,以救回禄之势而无庸费力也。”[4]柯则域所统计成本内并不包含铺设屋内的水喉,他认为应由用户自费安装,而创办者何昆山则认为户有大小,穷富有差,计划订立规定章程以区别各类用水者费用,且安装屋喉应由水局代为安装,这样才能保障水喉材质价廉物美。

综上所述,白云山之泉水数量不足以供用、筑水塘蓄水建筑成本巨大且坟茔密布、收聚河沙、山谷之水数量无法掌握、珠江水质易受污染,以上方案经柯氏细心考究不予采用,最终选定增步河琉璜坑为水局建址。

柯则域根据考察结果写成《粤垣源源水局议》交与何昆山,何氏对水局前景充满信心,遂起名“源源水局”,意即水为财,水和财皆源源而来。何氏认为水局始创最大的难处不在于筹募巨资,而在于掌握全局。于是在广州城内各处张贴告示,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入股,布告中仅知会百姓水局将创办“水喉”,而非“自来水”。源源水局后因宣传力度不足,百姓对自来水卫生、清洁、便利等特点不甚了解,念及平常日用之水均系自行挑担,因此响应者寥寥无几。此外,张之洞督粤后期移督湖广,本地守旧士绅对新生事物带有警惕性疑虑,以创办水局“掘街道有碍风水”[4]为由,使源源水局一拖再拖,有始无终。

三、广州自来水事业接棒者-岑春煊

进入20世纪,广州城人口已增至100万人,卫生和消防问题愈来愈突出,这令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很是头疼。1903年,上海商人见新兴的自来水事业有利可图,他们选择了社会风气较为开放的广州,向岑春煊提议创办自来水。[5]岑春煊上奏光绪皇帝:“广东省城(即广州)烟户云连,鳞次栉比,居民不下百数十万,夙称繁盛之区。近年鼠疫流行,春夏之交,死亡枕藉,大灾之酷,惨不胜言。迨届秋冬,则物燥风高,时虞火患,竟有延烧至百数十家者。究其致疫致火之故,一则由于井泉不洁,一则由于取水艰难,欲救二端,非速办自来水不可。”[6]

尽管何昆山拟办源源水局未获成功,但柯则域细致入微的广州自来水考察之功并没有白费。[7]1906年,官商合办的“广东省河自来水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广州自来水事业正式起步。岑春煊参考柯则域在1882年的考察报告并听取有关意见,最后选择了当年柯则域建议的北江支流增埗河水为水源,厂址设在增涉西村,定名增埗水厂,占地九十六亩七分五厘,自来水公司购地费银9675两。[8]1906年6月水厂动工兴建蓄水池2个,高架沉淀池1个,慢性砂滤池6个;低压机房抽水设有煤气炉4座,离心泵4台;高压机房输水设有卧式火管蒸爐5座,双筒机4台,涡轮筒机房之间,建一个容积188万加仑(即8545立方米)的地下清水池。[9]水厂机器设备均从国外购买,由协和机器厂承包装勘,增步水厂是当时拥有最先进净水工艺的水厂,同时它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来水厂之一,仅次于上海。

广州自来水公司的建立是帝制中国后期岑春煊等官员推动广州城市建设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尽管该公司囿于时代特点和社会生产力限制等条件出现许多问题,但它在客观上翻开了广州自来水事业的新篇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0多年前何昆山与柯则域为广州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示范性贡献,何昆山以超越同时代的人们的眼光和魄力积极推动广州城市建设的近代化进程,不惜花费财力、物力、人力为广州自来水事业描绘出细致的蓝图,奠定了执行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桂翠:《旅顺自来水设施的建设》,《大连近代史研究》,2011 年,第 00 期。

[2]郑祖安著:《百年上海城》,学林出版社,1999年。

[3]杨万秀主编:《广州通史·近代卷下》,中华书局,2010年。

[4](英)柯则域:《粤垣源源水局议》,广州森宝阁,1882年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复印件。

[5]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海关编纂委员会编译:《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2辑,中华书局1995年影印本

[7]林子雄:《源源水局:广州自来水的源头》,羊城晚报,2010年11月13日。

[8]《自来水局购地给价》,《申报》,1906年5月6日。

[9]广州自来水公司编著:《流动的乐章:广州自来水百年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版。

注释:

①何昆山(1838-1901),又名何献墀、何亚美、何崐山,道光十八年生于广东南海,19世纪末的香港富商。曾受聘任于粤海关、香港华民政务司和广东税务局。

作者简介:罗嘉楠(1992-),男,广东河源人,现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晚清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近代化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论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及其实践
浅述晚清医疗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