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2015-08-07高玲
高玲
【内容摘要】租界曾是列强侵华的基地,同时又让不少难民有了安身之所;租界既是资本主义列强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的根据地,又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租界既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又是介绍西方先进文明的窗口。
【关键词】租界 国中之国 近代化
租界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以前,所以很早就有人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于租界的研究主要在对租界的批判和控诉层面。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术界对租界的研究也慢慢地发生了转变,大多比较客观科学地对租界进行全面的评价。
一、概述
“租界”是近代以来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的衍生物,从它出现就附带着特殊的政治印记。租界是西方列强典型的居留地,列强以此为基石逐渐抵触中国主权并想方设法扩张在华的各种特权,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行政体系的特殊区域以及管理体系——“国中之国”的过程。作为此过程“节外生枝”的结果,上海也赢得了加速近代化的机遇和相关设施,更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城市近代化的一块模板。上海租界的设立,在中国近代化历史不断更迭中所产生的双重作用等问题,正是本文所研究关注对象。
二、列强在华变相的殖民地
中国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开始。自从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晚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订立《虎门条约》,攫取了通商口岸租地造屋的特权。此后,英国当局又要求在上海圈出一块区域专供英国侨民使用。经两江总督核准,上海道台宫慕久宣布同意割地租让,把东到黄浦江,南到洋泾浜,北至李家场,西至水界路的一块面积为832亩的土地划定为英侨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敲诈勒索到的第一块“租界”,也就是最早的上海“英租界”。
1845年,上海的英国领事当局向当地政府提交一份《上海租地章程》。也正是凭着这个章程,英国以及后来乘火打劫的美、法帝国主义,攫取了清政府在这一地区的所有权利,包括税收的主权、领事裁判权、租界管理权、司法权等一切权利。由于清政府在租界逐渐丧失各项主权,租界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变相殖民地。
此外,在租界管辖范围内,有很多场所甚至禁止华人进入。然而列强主要目的是对中国经济加以掌控。1848年,第一家英国银行就是在上海开业。在其后的十年间,上海陆续开设了六家金融机构,大多为欧洲银行。这些银行在垄断对外贸易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扮演着国际仲裁的角色,确定了以银为本位的中国银两和中国的西方贸易伙伴使用的金本位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此外,由于外国银行享有治外法权,吸引了不少中国财主把资产存到他们的银柜中,以便逃避清朝行政机构的敲诈勒索。治外法权还允许外国银行发行纸币,无须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就可以在上海大规模流通,甚至其他的开放口岸也接受这种纸币。属于西方社会的一些娱乐方式也流传到中国,各种各样的赌博在租界内也应运而生,很多西方国家的跑马厅、回力球场等娱乐场所的开设,实际上都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公开设立的赌场。
19世纪的上海,不仅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飞地”,成为了“国中之国”,同时也成为了外国对华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
三、中国近代化的催化剂
租界对于我们国人而言,是一种辛酸屈辱的象征。但在当时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却也给逃入租界的难民提供栖身之所;同时也给深受传统旧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人民提供了一个介绍西方物质文明的窗口。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租界的设立,也使得原来老上海的城市重心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以老县城为中心,开始转变为新开辟的市区为中心。且随着租界范围的不断扩展,使得上海城市的重心逐渐向北移。上海由原来主要发展传统的对内贸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贸易)开始转变为发展对外贸易(国家与国家的贸易),成为了全国城市对外贸易的重心。
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租界内城市风貌的变化。租界内设立了很多洋人的使、领馆区,属于西方建筑的各种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富绅也纷纷效仿建起了欧式楼房或者带有西式元素的豪宅。
此外,租界内的与众不同的市政建设,也促使了华人的效仿。如在路政建设上,英租界内工部局的设立,将创建近代道路网络当成“关键职责之一”。截止1911年,由工部局监督施工的租界内外道路已有110英里,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与此同时,租界当局还制定一套先进的道路管理条例,以确保道路网络能够最大效率的发挥其作用。再者与道路相适应的是上海的交通工具也有了大的变化。从原来坐轿子、坐马车、人力车到发展为坐火车、电车、汽车的急剧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