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母亲》MV的艺术表达
2017-10-14秦利
秦利
母亲节,一首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MV《母亲》,瞬间刷遍了所有朋友圈,我们顿时看到了所有点赞转载的朋友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对母亲的感恩,对母亲的祝福,对已故母亲的深深祈愿!
为什么这首歌能引起成千上万人的共鸣?
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下,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极好的回答。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行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哺育之功,养育之恩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无论是心头肉抑或是小棉袄,都由母亲的大爱笼罩着!这是多大的福份呢?
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词作家车行和张俊以先生。词的一起笔便是: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这词直接捕捉到我们儿时生活中最细腻的场景和情感细节。什么是温暖?
恰值在生活的溪流中,那一滴飞溅的浪花,就在灿烂的阳光下折射出缤纷的色彩,闪烁着情感的光芒!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水有人给你擦。
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每逢过节,每逢除夕家聚大宴,必是餐桌上一个最隆重的项目,一般的饺子已够美味,但偏偏是你爱吃的三鲜馅儿,又突出了个性化的饮食偏好。是你,你是母亲的唯一,这正是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母亲如春蚕吐丝般的细腻之爱。
这里的句式结构也很巧妙,用连续排比近乎设问的结构,提出了四个“有人”。
谁呀?作者赫然回答:
啊,这个人就是娘,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无论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
咱的妈!
这里,是词作者的生花之笔,把情感凝聚,把思想迸发,把母亲对儿女的爱
提升到人性之美的高度,母亲之情,母亲之爱,岂能忘乎?
第一段写我们的童年,第二段则写我们的处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气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作为副歌,这里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再度升华!
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
请注意这两句的提醒:
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这确是发自肺腑的感情流淌,在这个结构中,使情感发展达到了巅峰!
一首好歌首先依赖于一首好词,而后,曲作者才能施展其才华,依据歌词,写出美妙的曲子。
那么,戚建波先生的曲,写得同样是上乘之作。其旋律可谓波澜起伏,复踏徘徊,牵肠挂肚,往复萦绕,直戳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尤其前奏的尾部,用琵琶的介入,聊聊几个音符,便足以催泪!我们不禁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史载“孔子闻礼乐,三月而不知肉味”,我三听此曲,三次泪眼朦胧!顿时就会想起母亲给予我的一次次深切的关爱,尽管母亲已逝多年,但是,那些场景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所以,再此,还要感谢我们的曲作家。
作为著名的军旅歌唱家阎维文,在演唱技巧上,对于此歌的处理也可谓炉火纯青,感情表达淋漓尽致。再加上他镜头前朴实无华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母亲这首歌的主旨。
关于MV的创作目前有多种情况并存的现状。一种纯商业化的运作和拍摄。把歌手放在美景之中,拍来拍去,首先,它达到了一点,好看。那么,和歌词以及旋律的表达是否一致呢?在KTV中,我们可看到大量这样的作品,但很难被记住。
而《母亲》这首歌的MV创作,却有着典型的创意,场景的选择,道具的选择,细节的安排,每一个镜头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虽然不是夺人眼目震撼心灵的大片,但是,确是精打细磨的电视音乐艺术作品。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艺术结构,当然,我们不能抛开歌曲的艺术手段。这一结构和歌曲结构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达到了艺术上的双赢效果。
MV结构采用了复合式蒙太奇的结构方式,在现在进行时中插入过去时态,然后再回到现在时态。
第一个镜头,阎维文擦亮一根火柴,点燃了一支老式的煤油灯。这一道具的选择,立刻把我们带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生活情景。那时,电灯尚不普及,尤其在边远的农村或者山区,家家户户还在沿用着古老的灯具,最早的是蜡烛,而后,又有了棉油灯,再后来,就有了煤油灯。这显然是为演员的情况量身打造的。如果是当今的80后90后,他们压根儿没见过那样的灯具,这已是博物馆里存放的物件儿,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一個时代的符号。所以,依据演员量身定做,是MV创意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完全不可能把当今的偶像级青春小鲜肉放置在那个时代。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老油灯也已成为老辈人回忆中的老物件儿。
恰恰是这个老物件儿,能使我们闪回到过去的年代,睹物思人,情之所寄。
似乎,看见老母亲,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为儿子缝制衣服;一针针一线线缝制千层底的布鞋。随即,便使我们联想到了孟郊的那首《慈母吟》 。这虽然是整个 MV的第一个镜头,但是,他不仅抓了观众的眼球,而且,推开了观众的心灵之窗,也打开了这首MV叙事的闸门。
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了在背景上母子的合影,阎维文手里拨弄着一支儿时的拨浪鼓,这道具现在还有,但,不是那个时代的东西,镜头里的拨浪鼓不是塑料的,而是木制的,张了牛皮的。这一道具同样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拨浪鼓,从而我们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每一道具的选择,绝无任意性,它既然上了镜头,就必然成为镜头语言里的表现符号,它不仅仅是一个道具,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母子之间数十年的感情历程。当然,这也是当今80后90后曾经玩过的一种玩具,不过材质不同罢了。endprint
然后,镜头在这一场景里继续延伸,主人公坐在一张老桌子的前面,翻阅着当年的日记,进入童年的回忆: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他在天桥上打着伞,看着滚滚的车流,穿梭的人流,在这人流中,母亲背着小女儿艰难的送她去上学,脸上挂满了雨水,当孩子走进学校后,我们看到了母亲甜甜的微笑。
然而,在这里,演员阎维文,不是以他自己的经历,而是站在街边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群,镜头是跳跃式的,一会儿是母亲为女孩儿包着三鲜馅的饺子;一会儿是妈妈为摔倒的婴孩擦去委屈的泪水,镜头思维从单一的个体向群体扩散,这里显然不是指一个母亲,而是泛指天下的母亲们,也就是从一个典型画面推而至为群体的画面,举一反三。使观众引起切合自己的联想。我们此时此刻不能不想起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小爱推而广之为大爱,我想这就是MV《母亲》导演黄群学所要传递出的理念。
最动人的细节表达出现了,镜头从母亲落满沧桑的手部特写,在烟熏火燎的炉膛旁煮饭的中近景,系列特写母亲绣花的手,母亲打毛衣的手,母亲劈柴的近景,母亲在为病中的孩子掖被子的中近景,母亲与孙子天伦之乐的中近景,一幅幅,一张张,画面里无不在传递着我们所有的人都曾经经历过,然而不一定记得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然后,镜头连续变成特写与全景交错剪辑,从年轻妈妈抱着襁褓里的孩子,跳到白发苍苍的母亲在空荡荡的院子扫着满地的落叶,更引发观众对母亲深深的牵挂。两极镜头的剪辑恰恰是表现情感,渲染气氛的最佳选择。
第一段落的镜头在最后一个特写结束,满地落叶暗示着落叶归根的老理儿,也可理解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母亲对出远门的孩子不就揣着这样的切切思念吗?
有时,我们不理解母亲到底有多少担忧?在她的心里到底装着多少牵挂?还可能觉得母亲的担忧是多余的,其实,不管你是否感受到,只要你远离母亲,母亲总有着对你一火车的牵挂!这是天理使然。
在间奏里,阎维文走在现代化大都市的环境里,当歌词介入的时候,镜头再度回到回忆中,“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是啊,中国的文字确实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1+1大于2的研究对象。
例如:一个字“安”。从仓颉造字,怎么就想起来有两个字合成一个字,而产生第三意义,这不正是爱森斯坦们苦苦追寻的两个画面相加,产生第三意义吗?你试想,在门里,端坐着一个女人,此为“安”的形态,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家里只要有母亲的存在,这个家就是安宁的。回到家就有热茶喝,就有热饭吃,这不就是家里的热乎气儿吗?母亲把家营造的暖融融的,这又是我们多大的福份呢?
在现代化的节奏里,所有的人都拧紧了发条,在奋进的大道上迅跑,如果,家里没有了母亲的支撑,你还会专心工作吗?你还可以说走就走吗?
镜头一转,我们看到,母亲在病床前精心的护理着孩子,一口一口给孩子喂饭,歌词是“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然而,画面上母亲虽未落泪,但是,我们看到了母亲在微笑着鼓励孩子多吃一口,那微笑的眼睛里也分明闪着心疼的泪花。
当副歌再度出现的时候,阎维文在为微笑着的母亲洗着脚,这正是导演设计的主题再现,主题强化。画面里再次出现连续叠化的镜头,他为母親捶腿;又一副画面里儿子背着母亲;再一幅画面里,当了官的年轻人在为母亲梳头;又一幅画面里,开着宝马的儿子,回到家里用轮椅推着母亲晒太阳。是啊,这些个平平常常的细节,你可曾记得,你可曾忘怀?请问,我们为母亲能做些什么呢?
高潮部分,演员阎维文和众多的母亲在一起谈笑着,最后的一个画面结束在
许许多多体现母子深情的照片墙上。使MV戛然而止。让我们久久回味着。
这一MV的创作,采用了以点带面,多点平行,由主线和多条副线的衬托,使画面的信息量非常饱满,感情的表达极其细腻,从歌词、作曲、演唱到旋律的跌宕起伏,完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母亲之爱,儿女之孝。
所以,这首MV极富感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