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建成环境与中老年居民体力活动关系

2017-10-13李海影宋彦李青王竹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9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体力场所

李海影 宋彦李青 李 国 王竹影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城市建成环境与中老年居民体力活动关系

李海影 宋彦李青1李 国 王竹影1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目的对城市建成环境与中老年居民体力活动等级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参加2015年南京市中老年国民体质测试的40~79岁成年人(共计1 730人,男887人,女843人),采用有序多项Logistic 回归模型分别对南京市男性和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与建成环境变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中老年男性居民,工作场所为办公室的男性体力活动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1.183(P=0.001)。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中老年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办公室的女性体力活动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0.872(P=0.002);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中老年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厂矿车间的女性体力活动等级提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1.602(P=0.000);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中老年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田间的中老年女性体力活动等级提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3.170(P=0.003);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中老年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柜台摊位餐厅的女性体力活动等级提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1.676(P=0.000)。结论以办公室为工作场所的静态工作方式将降低男性和女性中老年人群的体力活动等级。

体力活动等级;建成环境;国民体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国民运动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的居住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人口密度过高、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和生活交通不便等,均不利于人类体力活动。正是基于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城市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公共健康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建成环境是指由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组成的城市规划环境,包括建筑密度和强度、土地混合利用、街道密度和衔接性以及城市景观审美质量等〔1〕。体力活动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的一切身体运动,主要由与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家庭中的体力活动、交通中的体力活动以及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四个部分组成〔2〕。Niemelä等〔3〕系统性回顾城市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研究显示:90%的研究来自北美和欧洲,只有极少数研究对象是亚洲人口,特别中国,该领域的研究几乎为零。西方人口的研究并不适用亚洲人口,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城市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所以,有待进行中国城市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2015年南京市中老年国民体质数据库,选取能够与居民实际生活联系的三个建成环境变量,包括工作单位是否拥有体育场所;居住小区是否拥有体育场所;工作场所,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变量与居民体力活动等级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参加2010年南京市中老年国民体质测试人群,监测以随机整群抽样为原则,共抽取40~79岁成年人群样本1 730人(男887人;女843人)。

1.2研究方法与测量编制

1.2.1问卷调查法 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学历、压力感、参加运动会次数,工作单位是否有体育场地,居住小区是否有体育场地,工作场所类型,体力活动。

1.2.2体力活动测量和分级依据

1.2.2.1测量分级标准 对于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调查参考中文版IPQA(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4,5〕。该问卷由国际体力活动测量工作组2001年编制〔6,7〕,在国内已有学者对其信效度进行验证,适宜于大样本调查。通过调查工作、上下班交通方式、家务、锻炼强度和静坐等各项体力活动的运动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价体力活动等级,各项体力活动能量消耗赋值〔8,9〕。工作:重工作8MET、中工作4MET、步行3.3;交通:骑车6MET、步行3.3MET、家务:重家务4MET、轻家务3MET;锻炼:大强度8MET、中强度4MET、小强度3.3MET散步3.3MET;静坐1MET。体力活动的分级:(1)体力活动水平高,需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①1 w至少有3 d参加大强度体力活动,累计活动量达到1 500 MET/w以上;②每周7 d均参加大强度或中等强度或步行活动,累计活动量达到3 000 MET/w以上。(2)体力活动中等也需满足任意一个条件:①1 w至少3 d参与大强度体力活动,每次至少有20 min;②每周至少有5 d参与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或每天步行时间30 min以上;③每周至少5 d参与中等强度或大强度或步行形式的体力活动,累计活动量达600 MET/w以上。(3)体力活动不足满足其中的任意一条:①每周有少量体力活动,但无法满足体力活动高或中等的要求;②1 w没有任何体力活动。

1.2.2.2变量选择 (1)因变量:结局变量为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等级,分为体力活动不足,体力活动中等,体力活动水平高三类,分别进行1~3分级〔10〕。(2)自变量:自变量选取工作单位是否有体育场地,居住小区是否有体育场地,工作场所类型三个自变量为城市建成环境的指标〔11,12〕。工作单位是否有体育场地和居住小区是否有体育场地两个变量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按“是=1,否=2”进行赋值,工作场所根据分类按办公室=1,厂矿车间=2,田间=3,柜台摊位餐厅=4,交通运输环境=5,广场街道公路铁路=6,7其他=7进行赋值。(3)控制变量:①年龄分为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类,并进行1~8分级;②受教育程度按无、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分7类,并进行1~7分级;③每年参加运动会次数按0次、1次、2次、3次、4次、5次及以上分6类,并进行1~6分级;④压力感按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未分5类,并进行1~5分级〔13,14〕。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有序多项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并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统计学调整,混杂因素包含年龄、受教育程度、每年参加运动会次数和压力感等〔15,16〕。

2 结 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参加2015年南京市中老年居民国民体质测试人群中,36.4%的男性体力活动水平较高,女性为50.5%;35.2%的男性体力活动水平中等,28.%的男性体力活动水平不足,女性为13.2%。男性体力活动水平高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而男性体力活动不足比例则高于女性,男女体力活动中等水平比例基本相同。各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分布较均衡(男性10.4%~13.4%,女性9.1%~14.7%)。学历:男性基本为高中/中专和大学(含大专)学历,累计百分比达到82.9%;女性集中于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含大专)学历,累计百分比达94.4%。压力感:男性和女性的压力感比例呈一种倒“U”分布,即偶尔有压力感的居民占多数(男42.3%,女48%),总是感到压力和从未感到压力的男性和女性比例最少(男5.4%,女3.2%)。每年参加运动的次数:高达67%的男性和女性居民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一次运动会,约19%的男性和女性一年仅参加1次运动会,一年参加2次及以上运动会的男性和女性居民比例更少。工作场,研究对象在办公室进行工作的比例最多(男57.3%,女49.6%),其次是厂矿车间(男31.2%,女28.5%)。56.4%的男性和51.7%的女性反映所在工作单位有体育场所。61.9%的男性和58.9%的女性反映所在居住小区有体育场所。不同变量组间体活动总能量消耗见表1。

表1 不同变量组间的体力活动总能量消耗情况

与其他亚组比较:1)P<0.05

2.2中老年男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影响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 将年龄、学历、压力感、每年参加运动会次数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方程发现,学历和每年参加运动会的次数与因变量体力活动等级存在显著关联(P均<0.01)。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降低男性居民体力活动的等级(P=0.000),预估系数为0.520。每年参加运动会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提高男性居民体力活动的等级(P=0.001),预估系数为0.232。对工作单位是否拥有体育场所、居住小区是否拥有体育场所、工作场所这三个建成环境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工作单位拥有体育场所的男性居民与工作单位没有体育场地的男性居民之间的预估系数不存在差异性,居住小区拥有体育场所的男性居民与居住小区没有体育场地的男性居民之间的预估系数同样不存在差异性,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男性居民,工作场所为办公室的男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1.183(P=0.001)。见表2。

表2 建成环境对中老年男性居民体力活动等级影响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

模型拟合度Pearson显著性为0.005,偏差显著性为 0.025,Cox & SnellR2为0.251,联接函数:Logit:1)因为该参数为冗余的,所以将其置为零

2.3中老年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影响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 将年龄、学历、压力感、每年参加运动会次数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方程发现,年龄、学历和每年参加运动会的次数与因变量体力活动等级存在显著关联(P均<0.01)。年龄越大越有可能提高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P=0.000),预估系数为0.034。同样对于女性居民来说,学历越高越有可能降低体力活动的等级(P=0.005),预估系数为0.346。每年参加运动会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提高女性居民体力活动的等级(P=0.030),预估系数为0.185。对工作单位是否拥有体育场所、居住小区是否拥有体育场所、工作场所这三个建成环境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工作单位拥有体育场所的女性居民与工作单位没有体育场地的女性居民之间的预估系数不存在差异性,居住小区拥有体育场所的女性居民与居住小区没有体育场地的女性居民之间的预估系数同样不存在差异性。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办公室的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降低1级的预估系数为0.872(P=0.002)。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厂矿车间的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提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1.602(P=0.000)。相比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田间的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提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3.170(P=0.003)。相比与工作场所为其他形式的女性居民,工作场所为柜台摊位餐厅的女性居民的体力活动等级提高1级的预估系数为1.676(P=0.000)。见表3。

表3 建成环境对中老年女性居民体力活动等级影响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拟合度Pearson显著性为0.000,偏差显著性为 0.992,Cox & SnellR2为0.377,联接函数:Logit:1)因为该参数为冗余的,所以将其置为零

3 讨 论

社会生态理论认为,人的健康行为受到个体内在(心理、生物和情感)、人际(社会支持和文化)、实体环境(体育锻炼设施、空间景观)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同时交互作用时,干预的效果最优〔17,18〕。本研究发现,无论对于中老年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工作单位拥有体育场所的女性居民与工作单位没有体育场地的女性居民之间的预估系数不存在差异性,居住小区拥有体育场所的女性居民与居住小区没有体育场地的女性居民之间的预估系数同样不存在差异性。该结果与之前学者的结论〔19,20〕相反,并没有证明工作场所及居住小区是否有体育锻炼设施对男性和女性体力活动等级有影响。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量太小以及南京市的城市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造成,这些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将工作场所分为办公室、厂矿车间、田间、柜台摊位餐厅、交通运输环境、广场街道公路铁路、其他等形式,得出以办公室为工作场所的静态工作方式将降低男性和女性人群的体力活动等级。办公室形式涉及研究对象多为静态工作者,未来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可进一步探讨不同的城市建成环境变量对于其体力活动、身体形态、身体功能等指标的影响。

1Handy SL,Boarnet MG,etal.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affects physical activity views from urban planning〔J〕.Am J Prevent Med,2002;23(2S):64-73.

2Lee C,Moudon AV.Physical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in the health field:implications for urban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J〕.J Plan Liter,2004;19(2):147-81.

3Niemelä R,Rautio S,Hannula M,etal.Work environment effects on labor productivity:an intervention study in a storage builting〔J〕.Am J Indust Med,2002;42(4):328-35.

4Roemmich JN,Beeler JE,Lu AJA.A microenvironment approach to reducing sedentary time and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ults at a playground,〔J〕.Prevent Med,2014;62:108-12.

5Thomas IM,Sayers SP,Godon JL,etal.Bike,walk,and wheel:a way of life in Columbia,Missouri〔J〕.AM J Prev Med,2009;3(7):322-8.

6翁锡全,林文弢.城市化进程中居民体力活动变化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4;35(1):35-40.

7陈佩杰.体力活动促进型的建成环境研究:多学科、跨部门的共同行动〔J〕.体育与科学,2014;35(1):22-9.

8贺 刚,黄雅君,等.香港儿童体力活动与住所周围建成环境:应用GIS的初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5(34):431-6.

9van Cauwenberg J,De Bourdeaudhuij I,De Meester F,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J〕.Health Place,2011;17:458-69.

10Owen N,Humpel N.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walking: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Am J Prevent Med,2004;27(1):67-76.

11Saelens BE,Sallis JF.Neighborhood-based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an environment scale evaluation〔J〕.Am J Pub Health,2003;93(9):1552-8.

12Sallis JF,Cervero RB.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active living communities〔J〕.Ann Rev Publ Health,2006;27:297-322.

13Owen N,Humpel N.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walking: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Am J Preven Med,2004;27(1):67-76.

14Hanibuchi T,Kawachi I,Nakaya T,etal.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Japanese older adults:results from the Aichi Gerontological Evaluation Study(AGES)〔J〕.BMC Public Health,2011;19(8):657-69.

15Michael YL,Yen IH.Invited Commentary:built environment and obesity among older adults—can neighborhood-level policy interventions make a difference〔J〕.Am J Epidemiol,2009;169:409-12.

16Gómez LF,Parra DC,Buchner D,etal.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á〔J〕.Am J Prevent Med,2010;38:592-9.

17Salvador EP,Florindo AA,Reis RS,etal.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elderly〔J〕.Rev Saud Public,2009;43(6):1-8.

18Humpel N,Owen N.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ults'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a review〔J〕.Am J Prevent Med,2002;22(3):188-99.

19Halonen JI.Is change in availability of sports facilitie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Prevent Med,2015;73(1):10-14.

20Deepti A,Aaron JH.Home and workplace built environment supports for physical activity〔J〕.Am J Prevent Med,2015;48(1):104-7.

〔2017-01-15修回〕

(编辑 李相军)

R2

A

1005-9202(2017)19-4896-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9.09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13BTY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No.16YJC890011)

1 南京师范大学大学体科院

宋彦李青(1991-),男,硕士,主要从事老年人健康促进与城市建成环境研究。

李海影(1982-),女,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城市建成环境研究。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体力场所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居住小区价格与公共服务网络可达性的相关性研究①
人类的收留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