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2017-10-12孔祥刚江怀雁
孔祥刚 江怀雁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即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类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
【关键词】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建筑力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050-03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率先提出的,其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营及管理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重新思考和改变过去效率低下的工作流程,实施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BPR系统改造实施流程图
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牵涉许多因素,包括学生、教师、社会环境、政策标准、经济条件、专业、教材、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等,从本质上来看,课程体系改革与企业的运营体系改革具有许多相通相似的地方,为此,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力学课程为例,介绍如何将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应用于课程改革过程。
一、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概述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
(二)课程学习目标
建立准确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計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性质和作用
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
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
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
(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
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
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
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endprint
表1 教学内容单元设置
序号 项目名称(工作任务) 所需学时数
单元一 物体受力分析 5
平面力系的合成與平衡 9
空间力系的平衡 6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4
单元二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6
静定结构内力分析 15
单元三 杆件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15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7
单元四 构件的变形和结构的位移计算 15
单元五 压杆稳定 7
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
图2 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
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
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
(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统一教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
(四)组织实施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下转第54页)(上接第51页)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
三、改革效果总结
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杨万福.基于打破现状的思维下业务流程再造(BPR)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3]王云龙.借用BPR理念改造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J].旅游学刊,2004(S1)
[4]蔡强,韩东梅,李海生,等.基于知识流优化的业务流程重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5]王德华,吕俊峰.基于BPR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5)
[6]付宜新,曹岚.流程再造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时空,2007(10)
[7]饶晓文,郭容宽.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8)
[8]李双蓓,汪灏,韦玉姣.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基于数值仿真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土建类课程《建筑力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孔祥刚(1979— ),男,辽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教学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岩土工程。
(责编 苏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