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学科竞赛创造泰语习得环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

2017-10-12罗凤懿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泰语学科竞赛应用型人才

【摘 要】本文阐述我国开展泰语学科竞赛的现状,提出从通过课堂和课外两种途径进行泰语习得环境的创造,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从依托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依托学科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托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工作三个方面探索泰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学科竞赛 泰语 习得环境 应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035-0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两廊一圈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区等开发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从而对东盟语种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既懂外语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受市场欢迎。《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建设内容,并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开展泰语学科竞赛活动,探索依托学科竞赛创造泰语习得环境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开展泰语学科竞赛的现状

泰语属于非通用语种,目前各类泰语技能竞赛还没有形成像英语那样的全国性规模,而只是在开设有泰语专业的各省份或各高校自行自发举办省级或校级的比赛。

(一)国家级泰语学科竞赛的基本情况。近十年来,适合泰语本科生参加的国家级泰语技能竞赛只举办了一届,即2007年11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由泰王国驻沪总领事馆赞助、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主办的“全国高校泰语专业大学生泰语演讲比赛”,此次比赛是我国开设泰语专业60多年来首次举办的全国范围的泰语学科竞赛。而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参加的国家级比赛则是由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职高专越南语和泰语技能竞赛”,该项竞赛自2011年才开始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但由于活动所涉及的經费需要主办方和承办方自筹、学生的参赛费和指导教师会务费较高、比赛活动宣传面窄和力度不足等因素,导致举办四届比赛以来,其参赛选手均只有来自云南和广西的高校。另外,笔者通过在百度输入“泰语竞赛”或“泰语演讲比赛”关键词搜索发现,泰语学科竞赛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开展得比较积极活跃、项目丰富以及逐渐有定期举办固定的竞赛。

(二)广西开展泰语学科竞赛的基本情况。2007年以来,在广西举办的泰语技能竞赛主要有3个赛事,即由泰王国驻南宁总领事馆主办的“泰语技能大赛暨广西高校泰语演讲公开赛”、由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职高专越南语和泰语技能竞赛”、由泰国孔敬大学主办的“孔敬杯泰语技能大赛”。每一次的比赛都为广西各高校泰语专业的师生搭建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对泰语的学习兴趣和外语应用能力,有助于泰语教师进一步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完善泰语人才培养方案。

笔者对入选“2016年泰语技能大赛暨广西高校第十届泰语演讲公开赛”的复赛和决赛选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各参赛高校基本都在各自学校举行了泰语演讲比赛选拔选手。但是,部分学校由于泰语专业学生人数较少或选修泰语的学生人数较少,泰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这些学校的指导老师没有开展该项比赛的初赛,而是自行选择该校优秀的学生参加复赛。

2.在回收的28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53.57%的学生表示其专业有开展相关泰语技能竞赛活动,46.43%的学生表示其所在专业没有开展过任何的泰语技能竞赛。

3.开展竞赛的项目有:泰语配音比赛、泰语书法大赛、泰语演讲大赛、泰语朗诵大赛、泰语打字比赛、查泰语词典比赛。

(三)广西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开展泰语技能竞赛的基本情况。广西外国语学院自开设泰语专业以来,积极开展泰语技能竞赛,每年固定开展的项目有泰国水灯制作大赛、泰语演讲大赛、泰语朗读比赛、泰语书法比赛。非固定的项目有泰语单词比赛、泰文打字比赛等。随着泰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近五年来还逐渐增加了文化体验式的竞赛活动,如泰国美食大赛、东南亚手工艺品大赛、班级微电影制作大赛(泰语配音)。从大体上分,泰语书法比赛、泰语朗读比赛一般针对大一学生开设,泰语演讲比赛则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展,泰国水灯制作、泰国美食大赛、东南亚手工艺品大赛等对所有年级开展。

二、依托泰语学科竞赛创造习得环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

想要掌握一门外语,不能单靠课堂上知识的输入,还必须进行语言实践,即进行语言输出练习,这就离不开外语习得环境的创造。根据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一般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等,而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环境。其中环境可以是课堂上的语言环境和生活中的社会环境。如果能将这两种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习得语言。因此,在泰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创造合适的情境或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泰语。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和课外两种途径进行习得环境的创造。

(一)课堂习得环境的创造。对于课堂上的习得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项目活动或模拟各种现实情境让学生加以训练,尽量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况下,感受泰语环境,不自觉地习得泰语和泰国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歌唱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创造生活情境,从而进行运用泰语的训练。适当组织一些课堂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进行语言输出和习得。例如,词汇项目的设计,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答出的单词最多,则给予该组学生平时分加分的奖励等。endprint

(二)课外习得环境的创造。泰语习得环境对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快外语习得速度、提高泰语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从多角度去营造轻松愉快的语言习得环境。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延,在教育部对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其作为考核点之一。因此,可以以开展泰语学科竞赛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搭建习得环境。例如,我们可以依托泰语俱乐部或泰语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社团,下设不同的兴趣小组,如泰语演讲组、泰语朗诵组、泰国美食组、泰语歌曲组、泰语配音组、泰国影视爱好组、书法爱好组等,举办各种泰语竞赛活动。这些兴趣小组的成员由全体泰语专业的学生构成,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为参考点,选择加入至少1个兴趣小组。另外,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泰语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组定期举办组内活动和组与组间的交流活动,创造成员间的交流或相互学习的环境,便于制造轻松快乐的语言习得环境。

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泰语应用型人才的实践

泰语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竞赛活动来创造语言的输出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实践,探索依托学科竞赛培养泰语应用型人才。

(一)依托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广西外国语学院从2011年开始,将创新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创新实践学分占3个学分。其中,把学科竞赛学分单独列为申请创新实践学分的一个子项目,将参加学科竞赛获奖作为其中的一个可申请学分点。根据竞赛的级别,该子项目最高可申请获得2个学分,最低可获得0.5個学分。学生参加国际(家)级竞赛获得三等奖(含)以上,则可申请2个创新实践学分,该项成绩记为100分;参加校级竞赛获三等奖或前三名可以申请0.5个学分,该项成绩记为85分。从学生获得创新实践学分的项目构成来看,泰语专业的部分学生通过参加校级以上的学科竞赛来获取学分。

可见,泰语学科竞赛的基础是课堂教学,通过常态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泰语和语言的运用技能;同时,泰语学科竞赛还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载体,为发挥学生特长和激发创新能力搭建平台。通过兴趣小组组织举办各项院级或校级的泰语竞赛活动,对于组织活动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参赛的学生而言,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依托学科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广西外国语学院依托成立的各泰语兴趣小组的力量拓展竞赛项目,丰富竞赛类型,搭建语言应用平台。利用学科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对泰语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情境学习、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既可以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又可以创造泰语习得环境,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策划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依托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工作。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科的建设和专业教学,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广西外国语学院通过开展泰语学科竞赛,增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一,完善泰语学科竞赛体系,将人才培养方式从主要依靠课堂,转向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学科竞赛并举的方式。其二,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开展技能竞赛,组织各种竞赛社团或兴趣小组。为贯彻这一原则,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展以各种学科技能竞赛为活动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泰语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着互补的关系。其三,近三年来,广西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根据泰语学科竞赛的有效作用对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2016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加“泰语书法实训”课程,同时也对“综合泰语(一)”课程实习进行教学改革,从上课时间看,由原来的零散时间上课,设置成集中时间上课,即从2015级的学生开始,由原来的每周2个学时,上16周,改为每天8个学时,集中上两天。从课程内容设计上看,将原来的配合“综合泰语(一)”课程所学习的内容在该实习课程上进行简单模拟对话、完成课后练习等,改成课前先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即完成3个泰语竞赛活动——泰语朗读比赛、泰语词汇比赛和泰语歌曲比赛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真正达到了该门课程作为实践课的作用,创设了学生语言应用环境,便于达到习得的最佳效果。其四,为了适应竞赛的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总结,进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6页)

总之,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不断为学生创造外语习得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展现自身特长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能带动更多的“知识接受型”学生成为知识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发.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C]//丁忠明,王建刚.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0-353

[2]史晓琴.应用型法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13(3)

[3]常尚起.创造外语习得环境的途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薛燕,王潇银.创造习得环境,培养应用人才[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鲍静.二语习得环境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6]祝瑞花.以技能大赛为引领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2013(7)

[7]查贵勇.浅析学科竞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市场周刊,2012(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参与式教学法融入东盟语种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5JGA379)

【作者简介】罗凤懿(1983— ),女,广西外国语学院泰语教师,研究方向:泰语教学研究。

(责编 卢 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泰语学科竞赛应用型人才
《暹罗馆译语》与现代泰语读音差异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浅析提高泰语阅读技能之我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作品的创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