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
2017-10-11徐泽来吴哲能
◎徐泽来 吴哲能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
◎徐泽来 吴哲能
“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2063议程”设定的目标高度契合,“中国梦”与“非洲梦”正在实现紧密对接,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非发展基金秉持开发性金融理念,积极参与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促进中非经济实现联动增长、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中非基金;三网一化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非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面向的三个大陆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接了非洲发展议程与工业化战略,为非洲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中非发展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中非发展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其中四次抵达现在的东非沿岸,开启了中非传统友谊与交流的源头。21世纪以来,借助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非关系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非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的重点区域和对外合作的亮点。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峰会宣言明确提出,“积极探讨中方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接,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梦想寻找更多机遇。”可以说,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应有之义,而且为与沿线和相关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起到了先行先试作用,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从战略意义来看,非洲陆地面积达3020万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已探明的150种矿藏,其中17种重要矿藏储量居各大洲之首。非洲人口总数超过11亿,其中青年人口超过50%。非洲可耕地面积近8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资源是中国的5倍。非洲,特别是位于印度洋西岸的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是扼守“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通道。从非洲、中东输往我国的庞大能矿原材料流,以及从我国输往中东、欧洲和非洲的庞大工业制成品流,支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条核心交通线。在美国、印度等国与我国在印度洋实力对比仍明显占优的客观现实下,以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为代表的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节点意义。该地区一方面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向非洲腹地延伸提供台阶和跳板,另一方面也可有力巩固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南亚和印度洋等区域的推进。
从示范价值来看,中非经贸合作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双方合作发展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近年来,中非双方围绕支持非洲“三网一化(铁路网、公路网、区域航空网,工业化)”、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包括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合作、和平与安全共十项合作计划)”等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形成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合作传统与交往范式,成果丰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与非洲国家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具有相似性,都具备自然及人力资源富集,但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发展经验短缺的特点。中非双方在实施经贸合作过程中,在理念层面萃取了共识,在操作层面总结了经验,为“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有益探索、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非洲还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中转地和训练场,40余年来,一批批经过非洲市场历练的工程承包、资源开发和商务贸易企业积累了海外运营经验、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可成为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坚力量。
设施联通:助力非洲破解基础设施发展瓶颈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先导。基础设施对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和生产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和建设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而且是驱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部资金进入更多行业。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历程均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例证。“要想富,先修路”就是我国民间对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两者间关系的朴素而生动的理解和诠释。
对于非洲而言,基础设施是制约其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非洲大陆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但其铁路总长度占世界比重仅7%,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密度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10。50%左右的非洲国家严重缺乏电力,40%的非洲居民缺乏安全饮用水。移动宽带在非洲普及率仅为19%,互联网连接率仅10%。非洲国家日渐认识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非盟、非洲开发银行于2012年提出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PIDA)”,目标是建成高速公路3.72万公里、铁路3.02万公里、输电线路1.65万公里和港口运输能力13亿吨。此外,非洲各国政府、区域组织还制定了跨区域规划,包括泛非公路网、非洲十大铁路通道等。根据世界银行估算,非洲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需要投资1180亿美元,才能匹配经济增长的步伐。
“一带一路”倡议将交通、油气、矿产、电力、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也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合作列为重要内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在以上领域的对接,将有效弥补非洲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帮助非洲打造“从地面到天空”的铁路网、公路网和区域航空网,助力非洲实现其将洲内所有国家首都用铁路连接起来的“世纪梦想”。2016年10月以来,由我国企业投资建造的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相继开通。其中,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港的亚吉铁路全长750公里,是非洲首条全套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电气化铁路;蒙内铁路全长480公里,将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连接在一起。在坦赞铁路建成半个多世纪后,我国凭借在基建领域积累的雄厚实力和经验,正在为非洲国家构筑发展与繁荣之路。
产能合作:推动非洲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产能合作是重要抓手。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摆脱了贫穷落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5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193个会员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把推动可持续工业化列为全球发展重要目标之一。
非洲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纷纷独立以来,也一直在尝试和探索推进工业化,但因种种原因效果不佳,非洲目前仍是全球工业化最为落后的地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非洲54个国家目前尚无一个完成工业化,其中32个国家仍属“工业最不发达国家”。近年来,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曾经带动非洲经济高速增长的商品“超级周期”结束,对非洲经济造成强烈冲击,再次暴露了非洲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历史和现实让非洲各国领导人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没有工业化,非洲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独立。非洲国家和各级区域一体化组织纷纷加大工业化推进力度,期望以此减轻经济对外依赖度,提升自主发展能力。2015年9月,非盟公布《2063年议程》,提出非洲工业化长远战略,确立了“到2063年制造业增加值在现有基础上增长5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等多项具体目标。
产能合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推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赢。西方国家与非洲的产业合作更大程度上看重的是市场,并不关心对非洲自身生产能力的培养与扶持。而中国与非洲国家已经在开展一种崭新模式的产能合作,注重提升东道国技术水平,帮助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产能合作,其要义也是促进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开发其经济潜力,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受益”。
在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后,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促进我国优势产能“走出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助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转型升级。中非产能合作符合中国自身的现实需要,被列为中非合作优先领域。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非期间提出中非“六大合作工程”,其中“产业合作工程”居首。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将“工业化合作计划”列在首位,相关内容写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2015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将优先支持非洲工业化进程作为新时期中国对非合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在产能与工业化领域的高度契合与紧密对接,给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积极参与中非发展合作
资金融通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关键项目落地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很多重大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和回报率低等特点,需要长期、大额、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巨大的发展需求和融资需求,仅凭发展中国家自身财政收入和外部援助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沿线国家的市场机制、信用环境有待完善,融资瓶颈比较突出,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创了一种既不同于减让式贷款、又不同于商业性金融的融资模式,它们以连接政府与市场、注重中长期效益为特点,以“项目的战略必要性、整体财务的可平衡性、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原则,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建设融资的重要伙伴。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在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2007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战略,出资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支持我国企业投资非洲,支持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支由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设立、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增资的基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对非投资的主力平台。
截至今年6月底,中非发展基金累计对36个非洲国家的90个项目承诺投资44亿美元,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超过200亿美元,投资涵盖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农业民生和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在巩固中非传统合作和满足非洲发展需求的同时,中非发展基金通过开发性金融手段,推进中非经贸合作形式由“贸易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转化,引导对非投资升级,助力非洲经济结构转型,从根本上促进非洲国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基础设施方面,中非发展基金参与投资的项目涉及港口、航空、远洋运输、物流和电力等各大领域。其中,参与投资的加纳AWA航空项目是中国首个民航走出去项目,有效促进了西非区域互联互通;尼日利亚集装箱码头项目,年吞吐量达40万标箱;加纳电厂项目,可为该国提供近20%的电力供应,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电力短缺局面。此外,为填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概念设计到投资之间的空白,中非发展基金联合葛洲坝集团等多家国内大型工程承包、投资运营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国内首家专注于海外基础设施早期开发的“中国海外基础设施开发投资公司”,通过机制创新,助力破解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落地难等世界性课题。
产能合作方面,中非发展基金带动国内优势产业赴非洲投资合作、助力非洲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10年来,中非发展基金积极引导水泥、玻璃、机械、汽车与家电等我国优势产能对非投资,形成年产中重卡汽车1.1万辆、空调30万台、冰箱45万台、电视56万台、水泥160万吨的生产能力,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及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多位非洲国家领导人誉为支持非洲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典范。同时,在尼日利亚集装箱码头、多哥洛美港、加纳航空、南京远洋物流航运和纳米比亚湖山铀矿等项目的建设运营中,通过采购国产机器设备和备品配件,带动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发展基金研究部)
编辑:云霞
■ 渔歌对唱 陆钟麟/摄
F11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