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阳古镇的手工制针

2017-10-10梁有权

旅游 2016年10期
关键词:钢针铁板手工

梁有权

大阳古镇,古称阳阿,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阳古镇已经发现铁矿,丰富的铁矿资源促进了当地冶炼业的发展,而冶炼业的发展和兴盛也为大阳手工制造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中手工制针就是盛开在晋东南的一朵奇葩。大阳手工制针起源于明朝,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时随着晋商文明的崛起,大阳手工针享誉全国,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远销中亚等地,大阳古镇也被誉为“九州针都”。

老街古巷旧宅院

走近大阳镇,沿街两边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但在这里你却看不到一幢三层以上的楼房,如果不是街上随时可见的用手机接打电话的人,你真会怀疑自己是穿行在过去一般。

走着走着,一座秀气的单檐硬山顶式的古阁楼出现在眼前,阁楼门洞上方镶嵌一块“古阳阿县”的石匾。阁楼门前两边静静地伏卧着一对金猴造型的火炉,仿佛在告诉你这座古城里正月里发生的故事。门前宽阔的广场中间一溜摆满了经销各式小吃的小摊,川流不息的人流摩肩接踵,或驻足小摊前慢慢品味着那熟悉的味道,或拉住街坊朋友拉呱家常。伴着婉转悠扬的叫卖声,这里再现出一幅北方清明上河图景象。

穿过城门,进入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阳五里老街。老街两边的店铺大多数都保持着明清时的样子,石阶、石墩、板铺式店门,店内柜台经过岁月的摩挲已变得黝黑发亮,店中的老板娘和掌柜的,都是那么从容,不慌不忙地照料着自己的生意。“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当,老里五街长。”走在老街上,不时可以看到两边一条条幽黑深邃的古巷夹在高耸的深宅大院间,笔直地伸向远方,醋坊巷、钱市巷、枣市巷、菜市巷,透过这些极具有鲜明特征的巷名,你可以想象到这条老街当年的繁华。

转到东大阳的一个丁字巷口时,这里密密地簇拥着玄帝庙、关帝庙、龙王庙、奶奶庙等几座小庙,這就是被誉为“阳阿之源”的小庙巷。虽然这些神仙都被供奉在那狭小的一间小房子里,可是这条小巷却绝对不敢小觑。“有官不到大阳夸。”就是这条小巷,先后走出了九个进士,四位贡生,十多位举人,从尚书、御史、翰林、巡抚到侍郎、郡守、状元、将军,无数个灿若星辰的学子就是从这里走上仕途之路,经天纬地,治国安邦。据说这些大阳镇在外地做官的各路大员们每逢衣锦还乡之时,都要在塔河前下轿,步行到巷中的玄帝庙祭拜,以表达他们位尊难忘故土根的情怀。

走在大阳的古巷里,不经意间你就会听到流淌在小巷中那一个个“金榜题名”的故事,那些随处可见的状元牌坊、恩典牌坊、圣旨牌坊,更是显示着这些古巷里曾经拥有过的无尚荣光。那遍布老街两侧的古巷里,更是随处可见一处处门楼巍峨、院墙高耸的豪宅大院,如今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豪宅大院或让位于镇上的乡邻百姓,或被荒草漫地,铁将军紧锁,但是那些镶嵌在牌坊、门楼上的“状元府”、“进士第”等显赫的门牌匾额,还有那些遍布街巷精美的套花方窗、雕花漏窗、石雕木雕,无不向你倾诉着古镇灿烂的历史。汤帝庙及殿上的荆木大梁

大阳历史悠久,文化淳厚,相传夏商之时即为“典祀”之地,秦朝时在此设阳阿县,汉初改阳阿县为阳阿侯国,曹魏时又复置为阳阿县,直到北齐阳阿县废止,大阳作为县治长达七百余载。据《吕氏春秋》记载,商朝立朝之初,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汤帝深感百姓疾苦,亲赴桑林之社祈雨,祈愿代民受过,感动了上天,征服了民心。所以儒教经典中对商汤的仁德大加称颂,将其作为实施“仁政”的典范,商汤也成为广大士大夫阶层尊奉的圣帝贤王,后来民间百姓尊成汤为天神。在晋东南各地广修庙宇,祭祀汤帝,其中大阳的汤帝庙据说最为灵验。汤帝庙现存主要建筑为元代风格。2006年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特征,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西大阳古街,来到汤帝庙。青砖墁地的台地上,一座巍峨的山门屹立在一座约1.5米高的砂石台阶上,四位悠闲的老人坐在台阶上就着渐渐西斜的太阳东拉西扯着镇上的故事。闻听我是专门来参观汤帝庙的,一位大爷热情地起身带我穿过山门,绕过紧闭的中门,进入汤帝庙的里院。

此时一座古朴粗犷的大殿豁然展现在我的面前,这座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琉璃筒瓦覆顶,屋顶舒展平缓。前檐立两根巨大的木柱,木柱上方不施阑额,而是用三根粗壮的原木大梁代替,其中间一根大梁中部呈原始的状态向上自然隆起。老人告诉我,成汤殿是汤帝庙保存时间最久、最为精彩的大殿,而成汤殿最漂亮的就是上面这根荆木大梁。你知道荆木是什么材质吗?就是编箩筐的荆条木。闻听此事,我不觉大吃一惊!我印象中最粗的荆条木直径也不过五六厘米,而这根荆木大梁直径却达一米,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进入大殿的前廊,才发现大殿巧妙地采用减柱造、移柱造工艺使大殿呈现为一处“明三暗七”建构的特殊建筑。从外面的两根檐柱看,前廊好像是三间,而实际上正殿里还有两根暗檐柱,将大殿真正分为七间。这样因为前廊的柱子减少了,使用空间就变得宽阔了。前廊殿顶的大梁皆没有经过任何修整,而是都保持着原始自然弯曲的木材随意搭建而成,拙朴中透着些许秀气,粗犷中尽显着古人的聪慧。更为惊奇是汤帝殿正中的三间明间为汤帝殿,而被尊为万佛之祖的佛祖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却被屈尊于汤帝两边,足以说明了大阳镇百姓将汤帝奉为心中最亲近、最尊贵的神明。

青砖绿苔的古巷传来卖针歌

“卖针喽,卖大针喽……”这时寂静的巷子里飘来一阵婉转诙谐的叫卖声,敲碎了小巷的宁静,唤醒了大阳镇的清晨。这声音如同一缸醇香四溢的老酒,刚一揭盖,挡也挡不住地从青砖绿苔的古巷里传来,钻入你的鼻孔,醉入你的心间,吸引着你的眼球去找寻这缕醇香的来源。寻声而去,小巷尽头出现一个肩挑卖针箱子,身穿藏青色长袍,头戴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眼镜的老人,只见他一边唱着卖针小曲,一边踩着碎步颤颤悠悠不紧不慢地从巷子深处飘来。

这叫卖声马上召来了几个外地来的游客,他们停下脚步围了上来认真聆听老伯的歌唱。见有客人来,老伯放下挑子,从箱子上拿起一块公道板(桐木板),又从卖针箱中取出一盒钢针,随手捏出一撮钢针,开始唱起了《卖针歌》:endprint

“古阳阿县老针店,大街朝东有门面。油漆柜台金字匾,招牌挂在门外边。要问谁家钢针好,李记针行错不了……”歌刚唱罢,老人信手一甩,一排明晃晃的钢针就齐刷刷地扎在木板上了,卖针老歌悠扬悦耳,甩针动作迅捷娴熟。当游客还沉浸在古老的《卖针歌》中意犹未尽之时,卖针老人的唱歌、甩针表演早已一气呵成。一曲唱毕大家意犹未尽,他们恳请老人再来一首,老人承兴再歌,观众欢喜之极,每人买了一盒钢针欢喜而去。

老人叫李连五,今年68岁了,在大阳老街上开了一家卖针店。他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和《文明密码》节目,是大阳镇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每天他都要在大阳镇的大街小巷挑担卖针,外地来的游客总会在大街上遇到老人,认真听他表演的《卖针歌》。

“我家祖辈都是在大阳镇上卖针的,传到我这已经是第七代了。当年他们就是唱着这首《卖针歌》走街串巷,将大阳钢针卖到全国各地。”据记载,明崇祯年间,大阳制针业极盛时“几乎户户制针”,行销长江以北地区,独占中国北方大半个市场,并销往中亚等地,所以大阳古镇被誉为“九州针都”。现在大阳镇遍地留存的豪宅大院都是当年大阳人靠制针、卖针修起来的。

近代机器制针工艺的出现,使大阳手工制针业也随之没落,古镇上的卖针人纷纷转行,只有李连五坚持了下来,在古镇街巷挑着针盒,走街串巷,传唱着《卖针歌》。“针要卖得好,吆喝少不了。我这样做,其实也不是为卖针,而是想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大阳作为九州针都的辉煌历史,铭记这门古老的制针手艺,将大阳的钢针文化传承下去。”李连五告诉我,“我从小是听着我父亲这些《卖针歌》长大的,也从我父亲那里学到许多吆喝生意的小调。这些小调朗朗上口,外地来大阳的游客都特别爱听我的吆喝,听过我的吆喝后一般都要买两包我的针。我知道他们买的并不仅仅是针,而是对《卖针歌》的喜爱,是对大阳做针历史的深情回味,所以只要有口气我就要把《卖针歌》唱好,传承下去。”

李师傅告诉我西大阳的裴向南是镇上目前唯一能加工手工针的老人,于是我告别李连五师傅直奔西大阳探寻古老的手工制针。

手工制针留住曾经的回忆

裴向南是大阳镇的名人,三问两问就来到西太阳裴向南家。听说我是专门来参观手工制针工艺的,裴向南老师告诉我加工手工针一个人做不了,还得找两个帮手才行,于是他便打电话叫他的朋友过来帮忙。三人聚齐后,他们从西厢房里搬出风厢、蒸笼、火炉、铁砧等工具,生起火,拉开架式,开始准备制针。

借着生火的间隙,裴向南带我参观他自己花钱建起的手工制针展览馆。展览馆只有二十多平方米,屋子中间摆放了许多裴老师收集的炼铁及制针的工具及资料,四周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九州针都的发展历史及手工制针的程序步骤。据《西针翁庙补修碑记》记载,当时经营制针的字号“本镇三十九、上村十、中村五、下村九、南庄八、河东三、湾里三、史村一、赵庄一”。东镇的字号更多,共计有二三百家,每家每户全家上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生产作坊,彻夜不歇,锤敲钻磨,此起彼伏,整个大阳成了一个全民制针大作坊。全镇做出来的针都汇聚到三盛公的院子打包后车载马驮批发到全国各地,直到鸦片战争后大量洋针倾销到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针业才逐步走向衰败,退出市场。裴老师告诉我,裴家祖上从道光十七年开始做针,传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了,2012年他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遗产手工制针的传承人。现在大阳镇里也只有六七名老人知道手工制针的流程,这—手工制针的技艺濒临失传。

这时院子里的师傅们已经准备停当,裴师傅坐在火炉前,点起炉火,将一块铁板埋到炭火中加热,一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一边不时检查铁板的状态。

不一会儿,埋在炭火中的铁板就被烧得通红,裴师傅用火钳把烧红的铁板夹了出来,放在铁砧上,拿起—把錾子比在铁板的边上,另—个师傅抡起铁锤錾切铁板,—边锤打錾子—边沿着铁板边缘向前移动。铁板上錾了约十厘米的缝后把铁板放回炉中重新加热,如此几个回合后便从铁板上裁下一条五毫米宽二十厘米长的铁条。“下来就是把这根铁条捋成钢针的毛坯”,—边表演着制针的工序,裴老师一边告诉我,“明朝以后大阳的制针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了,专门有炼铁的,大阳的各个制针作坊将炼好的铁加工成钢针交由卖针人销往全国各地。”—边说着一边然后再将裁下的铁条重新放入火中烧红了用锤子慢慢锤打捋成尖尖的锥状针坯,截断后便成为—根钢针毛坯。

接着裴老师在针坯的尾部用冲子冲上眼,用锉刀磨石磨尖,然后与一个木盒里倒出的—把半成品的钢针和在一起倒在热锅里翻炒,炒了一会后舀一瓢水倒入锅里。这道工序叫热淬,目的是增加针的钢性和硬度。之后将钢针埋到蒸锅上,在松木炭、发酵的豆豉和黄土混和在一起的配料中蒸制。裴老师告诉我,这样做是为通过火蒸时产生化学反应除锈、增加针的亮度,蒸完后通过粗抛光和细抛光,一根针就算完工了。

裴老师告诉我,自从人类开始穿上衣服就开始使用针线,所以针与人类的发展结了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仅手工制针没有市场,就是使用针线缝补衣服的也少了,大家买的衣服往往是不等穿破就换了新的。“我有幸生在九州针都,也有幸我从父辈那学到做针的工艺,所以我有责任将这段灿烂的历史在我手中鲜活地展現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更加了解大阳,更加喜欢大阳!”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离开大阳镇,耳边依稀回荡着那首古老悠远的《卖针歌》……endprint

猜你喜欢

钢针铁板手工
敲击
小魔术之钢针隔杯入鸡蛋
鸡蛋里的钢针
老马
手工剪纸
一种冰雪防滑鞋
手工DIY
奇迹漂浮的钢针
珍贵的手工面
会跳舞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