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
2017-10-10庄园
摘 要:熟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畲族熟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畲族熟语是畲族人民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反映着自然规律、生产经验、人生哲理与畲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有效开发利用。
关键词:畲族熟语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民族文化传承
一、引言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畲族又自称“山哈”,“山哈”是“山里客人”的意思,这与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迁徙历史有关。畲族多居住于低山、丘陵等地区,居住在平原和城市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族人称为“客人”。畲族熟语是畲族成长历史的缩影、重要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下去。文章将分析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探讨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这对传承畲族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畲族熟语简介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熟语是畲族人民世世代代进行社会斗争、生产斗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处处闪烁着畲族人民智慧的光华,是畲族文化的代表。
(一)耕作生产活动是畲族熟语的源泉
历史上,畲族是一个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畲族族称也与之有关。畲,义为刀耕火耘,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四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因此,畲族的许多熟语,都体现着畲族游耕民族的特点。
1.反映居住环境的熟语
畲民多居住在山麓地区,依山傍水,丛林环绕。在畲族熟语中,也有很多对居住环境描写的熟语。例如:
(1)上山唔弯腰,转寮无柴烧。[1]
(2)山客,山客,无岭勿会记得。(说明居住地多山岭,对熟悉山地的体现)
(3)高楼要靠楼基稳,大树要靠树根深。
2.描写山中野生动物的熟语
畲族作为一个游耕民族,狩猎与耕种是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畲族熟语当中,有许多描写山中野生动物的熟语。这些都是畲族人民在狩猎活动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例如:
(4)蛇不咬人是田鳝,蜂不采花是蝇变。
(5)狗见老虎——屎尿齐齐流。
(6)打蛇不死给蛇怨。
(7)做雨不狩金钱豹,做晴不狩偷鸡猫。
3.体现农耕智慧的熟语
近现代畲族人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业经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多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还种植姜、甘蔗、大豆等经济作物。畲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活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在农耕生活中总结了许多耕种经验。例如:
(8)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比喻老年人经验丰富)
(9)滥冬油菜旱冬麦。(滥冬,指多雨的冬天,意为多雨的冬天适合种油菜,冬天遇旱适合种麦子)
(10)五月南云做大水,六月南云做旱鬼。
(11)春前一堆粪,秋后三担粮(意为春天多施肥,冬天就会多收成)
(12)春笋出泥节节高。
(13)小满播田上下工,芒种播田上下昼。(意为播种要赶农时)
(二)畲族熟语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成长
畲族人民世代流传着“盘瓠传说”,这是畲族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畲民信奉盘瓠[2],并认为盘瓠是畲族的祖公神。相传盘瓠忠勇无比,不贪图富贵。高辛皇帝将三公主许配给他,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钟,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招婿姓钟。除此之外,畲民的传统风俗习惯与畲族的民族精神在熟语中也能略窥一二。
1.反映传统文化及习俗的熟语
(14)山客人讲山客话。山客源自高辛皇。
(15)凤凰山上好开基,同是南京一路人[3]。
(16)唱起畲歌认亲人,盘蓝雷钟一族人。(既反映了畲族的历史,又表达了热情好歌的传统习俗)
2.民族精神渗透在畲族熟语之中
(17)石睇[4]纹理山睇脉,人睇志气树睇材。(意为做人要有志气)
(18)凡事让人三分,便是海阔天空。
诸如此类的畲族熟语还有很多,这些熟语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下来,不仅仅是智慧的传承,更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极大地丰富了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值得传承与借鉴。
三、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畲族熟语是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扎根于畲民的传统历史、民俗风情、生产生活之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语文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畲族熟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对外来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冲击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崇洋媚外的现象屡见不鲜。坚守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阵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阐明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现实作用,并就如何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出了战略规划。《意见》指出,教育普及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将畲族熟语这样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相结合,能够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二)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显著。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课程资源,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0年)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畲族熟语是闽东地区乃至福建地区的重要语文课程资源,选取畲族熟语中的精华部分开展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有助于完善基础教育改革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这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内容,而且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本特点。
四、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一)人文价值
畲族熟语来源于畲族的神话传说、迁徙历史、节日风俗、生产生活,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并且,畲族熟语中表现出的友爱、和平、追求真理的理念正是人文价值教育所倡导的。因此,将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在各民族不同文化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共同体,畲族熟语作为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如反映出畲族勇敢、自强等民族精神的熟語“胆大食虎肉,胆细食萝卜”体现了畲民对勇敢、胆大之人的欣赏和畲族人一贯提倡勇敢的精神。通过学习畲族熟语,学生了解其中内涵,对弘扬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
真理、和平、爱、非暴力、正当行为是人文价值教育所倡导的五大核心价值。在畲族熟语中,有很多熟语所表达的含义,与人文价值教育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路有千条,理只一条。”说的就是要坚持不断地追求真理。又如:“一家合好一家亲,一村合好一村亲。”这句谚语体现了畲族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睦的关系。因此,学习畲族熟语,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价值观,促使其各项素质都能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价值
畲族熟语作为历史的积淀,反映着畲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群众生活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品质,是一种较为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来分析和阐述其蕴含的教育价值。
1.知识领域
熟语作为口头民俗文化的一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通俗性、渗透性,成为人们传播生产生活经验和处世哲学的重要方式。畲族熟语是对世世代代畲族人民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传承畲族生产生活知识,促进畲族社会发展的功能。例如:“滥冬油菜旱冬麦”(冬天常下雨适合种油菜,冬天干旱适合种麦子。),“春雾晴,夏雾水,秋雾狂风冬雾雪。”(春天有雾会有晴天,夏天有雾预兆下雨,秋天有雾预兆刮风,冬天有雾预兆着要下雪。)这两句熟语就是在向畲族民众传授气象、节气等自然知识和耕种经验,对畲族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是指导畲族群众进行正常有序生产耕作的重要法宝。同时,畲族熟语中蕴含着丰富生活智慧和技巧,也是发展学生认知的重要素材。
2.技能领域
(1)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熟语作为口头文化的一种,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方面的锻炼。除此之外,歇后语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这样的形式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嘴上抹灰——空嘴讲白话”这句畲族歇后语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但又发人深省,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规范日常行为
畲族熟语短小精悍,蕴含大量人生哲理,极具教育意义,能够积极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例如;“食饭要有米,讲话要有理。”就是提醒人们说话、做事要有理可依,讲道理才行得远。“你无心打虎,莫着虎皮袄。”讽刺了那种装腔作势,狐假虎威吓唬人的伪君子,这类畲族熟语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反面范例,鞭策着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3.情感领域
畲族熟语历经千百年,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它早已内化为畲族人民意识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对畲族人民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例如,孩子在爬山途中或者跑步时想要放弃,家长可以把“未到黄河心未死,到了黄河死了心”这句熟语和及其背后的故事讲给他听,这样,孩子就能够在具体的事例中学习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通过学习迁移,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也能做到这一点。
畲族熟语所蕴含的价值远不仅有这几个方面,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更深入的发掘。当然,熟语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难免有雅俗之分。作为民俗文化来说,“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但如果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要有选择、有条件地利用,不可全盘接受。
五、畲族熟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名胜古迹,每个学校都有其多彩的校园文化和校规校训,这都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互为依托,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畲族熟语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完全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例如: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可以组织编写一本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材,将畲族传统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歌谣、熟语等收录进去,形成一门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课程,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也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二)开展多样的语文课程学习形式
可以尝试开发多样化的语文课程形式来学习畲族熟语,通过探究性学习、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演讲比赛、小品表演、创办板报、举办成果交流会等形式来呈现畲族熟语学习成果。这一类型的学习形式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由室内课扩展到室外活动课,使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过程得优化。例如:可以组织一次畲族民俗文化游,走访畲族文化遗迹,阅览畲族文化书籍,探访。最后可以写一篇收获总结,或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讲一讲畲族有哪些熟语和其背后的故事,从而让畲族熟语的学习在活动实践中得到体验,为语文课程増添活力。
(三)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互为补充
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些课文的作者会应用熟语来为文章增砖添瓦,教科书的编写者有时也会在课后的“积累运用”模块中呈现很多熟语。例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級下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模块,积累的就是熟语中的谚语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熟语的兴趣,创办一期名为“民族熟语大家记”黑板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本民族熟语。
六、结语
总之,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畲族熟语短小精悍、含义隽永,对于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将畲族熟语与语文课程资源相结合进行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意义重大。
注释:
[1]本文所引例句均出自:游文良编著:《福安畲族方言熟语歌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肖孝正编著:《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谚语》,内部出版资料,1990年版;李宗耀著:《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古神话中人名,盘瓠又名盘护、盘瓠王、盘王、龙麒,是畲族与瑶族的祖先。
[3]凤凰山:今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畲族世代相传,凤凰山是畲族的民族发样地。南京:相传南京是畲族古代的祖居地。
[4]睇:看
参考文献:
[1]游文良.福安畲族方言熟语歌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2]肖孝正.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闽东畲族谚语[Z].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
[3]李宗耀.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4]施联朱,雷文先主编.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5.
[5]李永婷.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吴春年.人文价值教育的理论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7]陈丽冰.从福安畲族熟语看畲族传统文化[J].丽水学院学报,2010,(6).
[8]郭少榕,刘冬.校本课程:闽东畲文化的传承创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庄园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