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高职语文教育的原点:生活
2017-10-10许小荣
摘 要:确立正确的高职语文教育原点,有助于我们明确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找到高职语文教育践行的正确路径。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语文教育原点迷失的现状,梳理总结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应该从“在生活中学语文”和“在生活中用语文”两个方面回归到高职语文教育的原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高职语文 原点 生活
一、高职语文教育原点的迷失
高职语文教育的原点在哪里?高职语文教育将走向何方?在“某某”语文粉墨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改洪流中,一线教师在众多声音里,渐渐迷失了方向,甚至迷失了自己[1]。正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处于脱离生活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唯课本化
教学内容过于依赖于几本教材,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脱离了鲜活的生活大课堂。生活土壤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反映真实生活的材料,学生生活在封闭的书本小圈子里,过着与世界隔绝的书生生活,这使得有血有肉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机械单调,学习资源日益枯竭,学习兴趣日益衰竭。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
虽然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改进,但是由于教学的惯性,“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大量地存在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见“书”不见“人”,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忽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学生被动接受得多,主动探究得少,老师灌输得多,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课文理解、体验和感悟得少,本应根植于生活大地的高职语文教育活动,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精神状态低迷,故此,叶澜教授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高职语文教育作用于生活的能力不强
如果把语文学习看成是吸收,那么在生活中运用就是输出,吸收的效果如何有赖于输出效果来检验。语文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听说不太容易评估,就读写方面来看,我国青少年确实需要加强。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是7本,日本是8本,韩国是11本,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都仍需加强。写作更是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写作都有畏难情绪,缺乏写作兴趣,在职业学校,能写出流畅优美文章的学生凤毛麟角,很多同学都存在提笔忘字、思路闭塞、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等问题,生活中常用的的申请书、毕业自荐信和其他应用文的写作都难以完成,应用语文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予思想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2]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生活教育的内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和基本内涵,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启示我们教育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变革:教育场所要“从学校到社会”,教育内容要“从书本到生活”,教学方法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学双方地位、态度要“从被动到主动”。
三、高职语文教育如何回归生活
(一)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教育,时时刻刻都与生活紧密关联,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3]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4]
1.让生活走进高职语文课堂。笔者在教授说明文一节时,就发动学生大量收集生活中的说明书,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评价。于是生活中的电子产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工具说明书等都齐集于笔者的课堂。通过小组探讨,他们竟能把说明文的要求和特点总结的八九不离十,而且参与热情极高,这让笔者看到了生活在语文教育中的魅力。在教授广告词的时候,笔者提前一周让同学们留意身边的广告牌,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家衣服店的店名叫“衣拉客”,是多么形象,汉字是多么的有味道,在生活中学语文,他们找到了乐趣,也学得更好了。
2.把高职语文课堂开设在生活中。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进行文学采风,把生活当成语文大课堂。烟花三月,我们去张家港凤凰古镇回望历史,畅享自然,看恬庄古街、听河阳山歌、赏万亩桃花;金秋十月,我们师生同游历史文化古镇——黎里,慎终追远,感受革命先烈柳亚子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担当,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烈追求,接受乡土文化的的浸润,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以更加积极和高效的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去。我们还深入到苏州市博物馆、天平山风景区等场所进行采风,让同学们感受厚重悠远的吴文化和天地直接的大美。
采风回来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其中一个同学写道:“今天的我很开心,看着一件件文物真实的在我眼前,我整个心沉醉了。我从远古走来,不要问我是谁,因为你和我一样,都是炎黄的子孙,不要问我有多富有,因为你和我一样,被源远流长的文化所熏陶,不要问我到哪里去,因为你和我一样,愿意付出一切为祖国的永远繁荣而不懈努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精神成长,是任何封闭的语文课堂都无法实现的。
(二)在生活中用语文
高职语文教育得作用于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活教育。比如学习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这篇文章,学生如果仅仅是能滚瓜烂熟地背诵课文,考试取得高分,而没有把苏轼对于生活的那种深陷逆境,超然面对,乐观旷达对待境遇变化的生活态度学会,对生活没有新的体悟,这篇文章的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了。语文之用于生活有大用,有精神方面的,也有工具性的,涉及到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两个方面。笔者在执教高职语文时,努力探索高职语文教育如何作用于生活,总结起来就是“用我笔写我的生活”。
1.用我的笔写我的专业学习生活。笔者经常鼓励学生们把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写下来,留住青春的美好记忆。有一位同学在技能大赛后写道:“比赛让我成熟了很多,现在慢慢懂得,有苦才有甜。虽然每天训练的项目都是一样的,背底稿,走流程,练软件……有时候背着背着就睡着了,练着练着就忘记了吃饭,每天都会很晚回宿舍,第二天又要恢复精神重新训练。这种生活很枯燥,但是上了战场,能把自己训练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那种幸福感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
2.用我的笔写我的课余文化生活。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非常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笔者都鼓励他们记录下来,发挥语文的功用,使语文教育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他们参加了志愿者服务,会写日记,他们参加了社团活动,会写活动体会,他们参加了学生管理工作,会进行经验总结,语文写作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同学在参加完吴中聋儿语训康复中心志愿者活动后写道:“我们找到院长,了解到孩子们是听不到的,话几乎都说不清楚,所以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到学校里来进行康复训练,老师也说了,他们因为有这样的病,需要大笔的钱为他们做手术,也许因为这样,有的孩子的父母就抛弃了他们,所以有些孩子并没有爸爸妈妈。听到这里,笔者鼻子一酸,特别有种想哭的冲动,觉得老天似乎不太公平,他们一生下来就被夺走了开口说话的能力,开口叫一句爸爸妈妈的能力,也夺走了他们听见大自然声音的能力,听见父母呼唤他们的能力……”从话语中,闪烁着多么美丽的人性光辉,这也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原点回归到生活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人的生存需求和职业需求为导向、为目标、为原点,在追求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解析人生密码,懂得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才是原点。[5]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的前进点亮了灯塔,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行动者,一起用自己的行动来完善我们的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五年制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吴春来:《语文教学路上的指明灯——读<高职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语文建设,2012年,第7期,第060页。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页。
[3]范維胜:《“我”在阅读和训练中诗意行走——读史绍典先生的<语文与生活>》,语文建设,2013年,第3期,第029页。
[4]彭瑶:《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外知识教学联系》,魅力中国,2013年,第31期,第25页。
[5]刘岩:《对职业教育回归原点的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第27期,第006页。
(许小荣 江苏苏州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