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性”与“有界”

2017-10-10杨晓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个性

摘 要: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能力,教师文本解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照搬教参、网络资源,缺乏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二是刻意追求解读的新意,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语文教师既要勇于、乐于、善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同时,个性化解读还需有界,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基于学生经验、立足文本语言,适度追求个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 个性 有界

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错误倾向

(一)文本解读缺乏个性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精心备课,而教师备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解读,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手不离教学参考书,将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搬上课堂,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资源代替备课,导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将语文当成数学、物理等科学类课程,在文本解读时寻求一种既定的模式,教学散文时为学生讲解“形散神不散”,教学小说则一味地按照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讲解,而不管文本是如何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的,从而陷入一种程式化的解读,缺乏对文本解读的创新。

(二)文本解读随意个性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另一错误倾向,是解读的随意个性化。一些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为体现新意、追求个性,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或以往的教学经历来随意解读文本,忽视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解读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文本解读的随意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脱离语言表达形式的随意个性化,一些教师解读文本时忽视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是就文本的内容和精神大讲特讲,过度引申,将其理解为所谓的个性化。如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时,不带学生欣赏、品味鲁迅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而围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大讲特讲,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二是脱离文本自身的随意个性化,一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围绕文本中一些完全偏离文本主题的部分滔滔不绝地讲解,如解读《背影》时偏离文本主题,与学生探讨父亲爬栏杆是否违反交通规则,殊不知这样的文本解读毫无意义,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也得不到任何收获。三是脱离学生经验的随意个性化,许多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随意拔高文本解读的内容,刻意追求解读的深刻、新颖,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基础,这样的课堂往往使教师陶醉在自己的创新之中,而学生则只能费力地听讲。

二、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应遵循的原则:个性且有界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应体现个性,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独特、新颖的讲解中与文本、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从而使自身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的过程。余映潮老师曾指出:“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没有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一定难以产生优质的课。”[1]

可见,精彩的语文课堂源于教师对文本个性、新颖的讲解,而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要深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思考,品出自己的感悟。但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体验随意解读文本,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应有一定的阀限框定,具体而言,个性有界的维度受文本、语言形式、学生经验这三者限制。

(一)个性化解读应立足文本特征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基于文本自身的内涵,而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解读,教师应在遵循作者创作意图和文本内涵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独特的经验,选取独特的解读视角,为学生呈现多彩的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二)个性化解读应聚焦语言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新课改专家则指出“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3]因此,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讲,文本解读的对象首先是语言,教师的文本解读应分析文本是如何用特定的语言形式反映特定的内容和精神的。语文教师应对文本语言仔细推敲、深入咀嚼,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文本内在的、话语的、独特的奥秘,从而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文本解读。

(三)个性化解读应尊重学生经验

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而力求新颖。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对文本的“二次解读”,这种解读必须以教师正确的一般性文本解读为基础,但是更需要因学生主观体验的加入,使得这种文本解读有着从“教”与“学”两方面切入的广度,能够具体、新颖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三方互动而创生的解读语境。[4]基于学生经验的个性化文本解读要求教师要在学情分析的前提下,在借鉴教参、专家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解读视角,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三、语文教师个性化文本解读的实现路径

当前,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模式化、标准化现象极其严重,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离开教学参考书就不会解读文本的不合格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迫切需要克服对教参的依赖,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要勇于追求个性,乐于追求个性,善于追求个性,同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防止随意个性,应在立足于文本内涵、语言表达形式、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适度追求个性。

(一)摆脱教学舒适区,乐于追求个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缺乏责任意识或职业倦怠等原因,在备课时喜欢利用现成的结论,缺乏思考的习惯,在没有分析文本之前就直接阅读教学参考书,再通过教学参考书去感知文本内容,这种先入为主的备课习惯导致教师缺乏了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的雷同。陈日亮老师曾指出,“强调咬文嚼字,培养学生到字里行间去自主发现和自求索解的习惯,成了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当务之急”。[5]试问,若教师解读文本时都缺乏自主发现和自求索解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可见,要想改变当前文本解读教学的现状,是急需语文教师跳出教学舒适区,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对语文教学的极大热情,在备课时能够深入分析文本,挖掘文本的有效创生点,乐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二)树立教学自信,勇于追求个性

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6]而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被外界的权威所左右的。一些教师依据教学参考书、名师的文本分析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他们认为这些资料是教学的可靠标准,认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能会出错,但是教参、名师的解读则是完全正确的。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探究文本解读的个性、创新是专家或者特级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在盲目信任之下,无形之中养成了对参考资料依赖的习惯,不假思索地套用别人的文本分析,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立思考。诚然,适当地参考教参以及名师的文本分析对教师的解读有一定帮助,但是如果束缚于这种观念,则容易导致教师止步不前,缺乏自主解读文本的信心和勇气,因此,语文教师应打破错误的观念瓶颈,树立教学自信,克服思想障碍,勇于追求文本解读的个性化。

(三)提升知识储备,善于追求个性

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文本解读个性化的前提,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模式化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形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只能依靠教学资料来理解文本、教学文本,因此,要改善这种现象,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提升知识储备。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有自觉意识,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并积极完善、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要多读书,自己却满足于已有水平,不肯主动读书,要求学生有一杯水,教师自己却没有一桶水,这样的语文教师何尝不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善文本解读盲目借鉴、缺乏个性的现象,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首先,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文字、文学、文化知识,笔者参观过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发现一些优秀语文教师在分析文本时,能够善于利用象形、会意等字词分析方法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可见,教师拥有广博的文字、文学、文化知识能够丰富教师的文本解读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的许多文本都取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灵活地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并运用于文本解读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本解读教学风格。

(四)立足文本语言,适度追求个性

教师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应有一定的限度,而立足于文本语言是防止教师文本解读走向泛人文化的重要原则,教师文本解读的新颖应當是建立在对文本语言深入咀嚼基础上的新颖。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则是训练谨严的不二法门,唯一工夫”。[7]许多优秀教师的个性文本解读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文本语言深入咀嚼基础上的,如余映潮老师在解读《背影》一课时,通过分析文章中出现的三次“爬”四次“终于”三次“嘱”,深刻、独到地品析了父亲的爱子之情。[8]

(五)基于学生特点,理性追求个性

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而漫谈个性,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脱离学生经验的随意个性化解读只会破坏学生对文本的美好感觉。只有基于学生认知、经验基础上的文本解读创新,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郑逸农老师在解读《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假如皇帝在大街上游行,你也是看客,你会说真话吗”这一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独立反思、自我审视,从而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主题,让学生了解到文章主题的深刻之处在于直通人心,直指人性,让每个学生都直面自我,反思自我。[9]

总之,当前语文教学的严峻性迫切要求语文教师要摒弃错误的文本解读习惯,提高责任意识,乐于个性、勇于个性、善于个性,其次在追求文本解读个性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特点,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以教师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注释:

[1]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5]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6]于漪:《语文的尊严》,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74页。

[7]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8]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9]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杨晓婷 浙江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个性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浅谈幽默式教学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作用
语言表达重“个性”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