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2010-02-05王卓武文颖
王 卓 武文颖
【摘要】本文以《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特色和需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突发事件 甲型H1N1流感 地方媒体
一、媒体选择与时段界定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作为样本。从地方媒体的权威性来看,《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是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报纸之一。《齐鲁晚报》创刊于1988年1月,由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唯一的省级晚报,是山东省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由于这两份报纸在当地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又各具特色,且前两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别来自这两个省份,因此选择这两份报纸,有参照性和可比性。
在时段上,本文选择2009年5月11日到5月17日一周中,两份报纸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我国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5月11日被确认为疑似病例,因此选择5月11日具有参考性。据统计,在这一周中,《华西都市报》共发表稿件71篇,《齐鲁晚报》共发稿件73篇。
二、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
经统计,《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在2009年5月11日到2009年5月17日这一周内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如图1所示:
从数据看,《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数量分别为71和73,差距不大。而同期《华西都市报》上刊载的关于疫情事件的新闻图片有25张,《齐鲁晚报》有21张。5月11日我国出现第一例患者,两份报纸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疫情,但《华西都市报》只有两篇报道,仅报道出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没有过多的评论性报道;《齐鲁晚报》的5篇报道中,有1篇是关于四川疫情的报道,其余则是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流感疫情的评论性报道。5月13日,山东出现了第二例患者,《齐鲁晚报》当天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有7条,《华西都市报》有13条。不管是5月11日的《华西都市报》,还是5月13日的《齐鲁晚报》,本地媒体对当地疫情第一天的报道少于其他媒体。总体来说,《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数量接近。
三、版面安排
《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的版面安排各具特色。《华西都市报》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头版有11条,占报道总数的15%;《齐鲁晚报》头版的报道仅有2条,占报道总数的3%。两份报纸都针对疫情设立了专题版,《华西都市报》有一个专题版,《齐鲁晚报》最多的时候设过三个专题版。《华西都市报》专题版中共有47篇报道,《齐鲁晚报》专题版中共有53篇报道。此外,还有一些报道被安排在其他版面。从专题版的报道数量来看,两份报纸的差别不大,只是在头版的安排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在这7天的报道中,《华西都市报》6天的头版上有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因为5月13日的头版都是围绕汶川地震一周年,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被放在了后面。《齐鲁晚报》头版报道甲型H1N1流感集中在5月13日和5月17日这两天。
四、新闻来源
从新闻来源看,《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大多数稿件都是自身报社记者采写的,多数为通讯、综述或深度报道,引用的新华社稿件均为动态消息,这也是为了突出本地特色。具体地说,自身报社记者采写的稿件《华西都市报》为68﹪,《齐鲁晚报》为62﹪。在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中,《华西都市报》引用了《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的报道,说明《华西都市报》不仅关注本省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对山东省的患者也同样重视。《齐鲁晚报》虽然没有刊载《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但也关注四川的患者,转载了新华社关于首例四川患者的报道。
五、报道内容
报道内容分为“疫情发展,政府反应,救助情况,所受影响,其他”5个部分。其中救助情况包括患者的治疗和病情进展、与患者接触的人的隔离情况以及这些被隔离的人的生活情况,所受影响是指疫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如图2所示,《华西都市报》中占第一位的是关于救助情况报道,为31篇,占报道总数的44%,《齐鲁晚报》中占第一位的是关于政府反应的报道,为25篇,占报道总数的34%。由于第一例患者是四川人,所以《华西都市报》对于患者的情况及其被隔离的情况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报道也因此位居首位,如5月13日《德阳:一例接触者接受隔离观察》5月14日《病情好转,包某某出院倒计时》。而第二例患者出现在山东后,《齐鲁晚报》更多关注的是政府部门的反应,由此也看出继第一例患者之后,政府部门对于甲型H1N1流感已经高度重视。如5月12日《胡锦涛:全力制止疫情传播》,5月14日《我省启动二级响应》等。《华西都市报》中占第二位的是政府反应,为18篇,说明 《华西都市报》对政府反应和疫情发展同样重视。而《齐鲁晚报》中占第二位的救助情况和占第三位的疫情发展也只是相差1篇报道。两份报纸对于疫情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影响的报道都很少,分别为1篇和2篇。
六、事件框架
如图3所示,《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的新闻事件框架都是以陈述事实为主,报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即时动态信息分别占83%和86%,说明两份报纸在报道甲型H1N1流感事件时基本上体现了报道的客观要求,主观介入的成分不多。两者的事件框架相似,但对评论分析和口语反应,两个媒体略有不同。
七、结论与启示
对比《华西都市报》和《齐鲁晚报》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一周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更多选择民生视角。
作为地方媒体,它们从百姓出发,报道通俗易懂又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就甲型H1N1流感报道来说,《华西都市报》和 《齐鲁晚报》对患者和一些被隔离者的情况作了大篇幅报道,体现了地方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具有的人文关怀。
第二、面对突发事件,地方媒体在报道中的框架设置差异并不明显。
经历过“非典”的考验之后,媒体对突发事件能坚持及时、迅速、准确、客观的报道原则,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以消除受众的恐惧心理。但是两份报纸选用了较多题材相同的信息与资料,对于同类信息的堆砌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能满足受众多样性的信息需求,也会让受众因为过多的信息冗余而感到接受疲劳。
第三、地方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上还需改进。
面对突发事件,媒体从纵向上看,要对事件的发展作追踪报道;从横向上看,要做好相关报道,在深度上多下功夫,展示内在的因果关系,分析其带来的影响,把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作者:王卓,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武文颖,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教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