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

2017-10-09周绍敏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渗透教育环保意识科学教学

周绍敏

[摘 要]地球是人类赖依生存的家园,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环保意识在人类的认识中逐步加强,而对环保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学的学习中抓起,尤其是小学在教育环境中,是各种好习惯养成时期,同时,尤其小学科学对小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科学教育的空间,更能通过各种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有效资源进行对学生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因果关系,进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环保意识;科学教学;渗透教育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环保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周围的生命现象、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把科学课堂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将课堂教学和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如上《材料的再利用》一课,组织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把空饮料瓶变实用的花盆,旧光盘做成旋转式目录,废橡胶做成防震垫贴在洗手间的门上等。

又如《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课,我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环保教育跨学科的特征,它可以将教育内容化整为零地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学生们在各学科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

2.在科学课堂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要会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

如上《纸》这一单元,我抓住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一个校园和家庭的用纸情况调查,让学生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浪费一吨纸,生产这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态效益?纸厂生产一吨纸,工人要花多少劳动,要向河里倾泄多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造成多大危害?算清了这笔账,学生不仅会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而且受到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复杂的制约因素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所以,科学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科学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在教學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二、在现实生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问题,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使学生心灵上产生共鸣。对学生来说,自己周围的生活垃圾污染是身临其境、深受其害的。因此,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而全国有近4亿的家庭,从自己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再推及到全国所有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让学生会切实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都在影响着环境。为了保护环境,每个人都要尽量少制造垃圾、少丢垃圾。既然垃圾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对垃圾的处理就尤为重要。身为小学生能做的,除了减少制造垃圾外,还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我们既是垃圾的受害者,又是垃圾的制造者,也应该是垃圾的治理者。给垃圾分类是我们小学生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如果从小养成了习惯,那么给垃圾分类分装就会成为自觉而普遍的行动,也会从源头上给垃圾的处理带来方便。

1.利用校园本身环境教育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本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教材,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带领学生努力建设、维护好这一本教材,并在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组织课外活动,在校园实践区里栽种花草树木,组织植物小组给校园的花草树木颁发“身份证”,观察它们的生长特点;组织兴趣小组对校园的用水、用电进行调查,提出节水、节电的方案等。努力使自己的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每一盏电灯,每一个水龙头,都能折射出师生独特的,善良的,纯真的环境价值观。

2.挖掘现实家庭中的环境教育资源

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其教育功能无疑也是积极而有效的。例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研究“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数据就是从学生自己家里调查而得到的。再如 “‘绿色生活在我家的调查”、“废电池的回收”等都得到了家长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上述这些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环境意识,开始形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影响自己的家长,呈现出积极的“文化反哺效应”。

三、科学探究活动是环保意识渗透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生动、直观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空气》单元中,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周边汽车尾气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到市区的空气质量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污染,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公交站的空气质量差,而在相隔一个教学楼后的操场的空气质量比公交车站旁好。经过探究,提出了净化环境、清洁空气一些可行的方法。

又如在讲到有关水和大气污染时,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水和空气质量进行观察测量,通过观察、测量,学生们认识到空气的污染对植物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发自内心地强烈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减少污染。在对水污染的研究中,让学生收集多种垃圾和废水作为污染源,然后将这些污染源逐一地倒入干净的自来水中,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水被污染的全过程。

环保意识渗透教育的科学探究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通过参观、访问、考察、春游等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恶果。通过系列有关环保的学生小课题的研究开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为学生创造一种既快乐、和谐、又无任何压力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立志做环保的小卫士,让人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2]《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3]《环境保护教育读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教育环保意识科学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