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叙事的规约性研究

2017-09-30陈聪徐靓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7期
关键词:规约言语行为叙事

陈聪+徐靓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被普拉特、希利斯·米勒等学者将之引入文学理论,本文以言语行为的规约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叙事作品的规约性。

关键词:言语行为;规约;叙事

一、从言语行为到文学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经塞尔、格赖斯等人发展成为语言学理论,普拉特、希利斯·米勒等学者将此理论引入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奥斯汀在其著作《如何以言行事》中指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说话就是做事,言即行,这个过程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即规约。又将言语行为划分为:发言行为、言内行为和言效行为。言语行为是一种意向性行为,即在交际中的每一句话都具有一个意图,它让交际成为可能。意图又可被划分为表述的意图和交际的意图,分别意指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为了保证双方的话语能够被彼此理解,交际能够正常进行,双方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合作原则”,它在理想的条件下保證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这些规则经常被打破或违反,从而使话语产生超出其字面意义的“蕴涵”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话语和日常话语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中森严的壁垒,确立了文学言语和日常言语研究的共同基点。普拉特就认为,文学中的任何违反规则将是最可能的对规则的利用,蕴涵机制为此提供了服务。或者说,文学既有自身的规则,同时又是对规则的违反,对规则的违反建立在对规则的熟练理解之上。文学叙事当作如是观。

作为文学基本形式之一的叙事亦是一种“行为”,无论是“讲述”还是“阅读”,都是按规约行事。根据文学言语行为理论,建构故事的规约可称之为“言内规约”,读者阅读的规约可称为“言效规约”。对“言内规约”和“言效规约”研究的侧重构成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分野。文学叙事是一种话语虚构,虚构本身同样具有言内之力,是一种“真实的”言语行为,也是规约行为。这是因为文学话语模仿言内行为,是一种假装的言语行为。尽管文学话语不是真正的述行句,作品中的言语不具有对现实世界中的读者述行的作用,但是,虚构的话语在虚构世界中的指称是真实的,它必须要服从现实世界的言语行为规则,这既是作品可以被读、并被理解的基础,也是读者阅读并参与故事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德国叙事学家莫妮卡·卢德尼克在《叙事学导论》中给出了一个叙事交流的图表:(见图1)

图中的方框是一个界限,方框内代表文本世界,而方框外代表现实世界。因此,叙事交流分为文本内交流和文本外交流。文本内的交流是叙述者和受述者、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的交流,这种交流构成故事世界。经典叙事学侧重研究文本内的交流,在言内规约的指导下以言语行为理论对作品进行解读。后经典叙事学,尤其是修辞叙事学将叙事文本看作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影响读者的方式,作者通过语词、技巧、结构、形式和文本内的各种关系作用于读者,以引起反应。因此,文本外的交流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后经典叙事学主要研究文本外的交流,遵循言效规约。显而易见,后经典叙事学与其他学科在实现互融和结合的同时,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出具体的文本,以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为言语行为的实现语境,将文本作为话语的一种方式,在作者、读者、作品、世界的关系中进行研究,随关系变化而变化,从而将文学理论研究由传统的反映论、表现论和形式论发展为述行理论,实现了文学研究有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为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空间。

二、文本内的规约——言内规约制约下的故事世界的建构

奥斯汀认为,言内行为是言语“之中”实现的行为;他的学生塞尔认为,虚构话语将垂直规则带来的语词与世界的指涉关系悬置,实现的是文本内的指涉关系,也就是说,作者建构叙事文本内的故事这一行为本身所获得的是一种“艺术上的真实”。因此,考虑文本内的交流有必要暂时将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悬置起来,仅考虑语词与虚构世界的关系。希利斯·米勒也认为,对于一部作品来说,其言语行为首先表现在文本内部,即各个虚构的角色之间、叙述者与人物之间所进行的一系列对话交流。由此看来,文本内的规约主要是架构文学文本、建构文学虚构世界的基础和规则。文学世界的人物之间的交流、人物与叙述者之间的各种交流主要遵循言内规约,从而使文学的鉴赏和理解成为潜在的可能。

作家通过语言虚构文本内的世界——故事世界,虚构世界是由文本行为建构出的可能世界,作者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约性,使不存在变成存在。“通过一种合适的文学言语行为的表达中被认可,一个非事实可能的事件状态变成一个虚构的存在,虚构存在意味着一种文本上被认可的可能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认可力”。由此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理论与叙事作品的内在联系。文本行为使虚构的世界在作品内部得以确立,并且使这种存在被认同,使读者相信或仅在阅读中相信所读故事的真实可信,实现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叙述者和受述者的在文本内部的交流。

虚构世界的建构规约主要表现为作者在构建文本时所使用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即读者反映所认为的“文本策略”,其功能在于组织文本的各种元素,并使之现实化。“换句话说,文本策略既组织文本材料,也组织文本材料得以传达的一系列必要条件。它们并不能因此等同于“再现”或“效果”,而是在它们的相关性上得以生效。文本策略包括文本的内在结构和因此激发读者的理解行为。”在伊瑟尔看来,文本策略通常以文本技巧表现出来,它们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可接受程序”。但这些以技巧形式所表现的文本策略的一个显著效果就是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实现更广大意义上的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读者和世界的交流。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个文本实际上从来都不是封闭的,它在被创作之初就已经蕴含了溢出自己封闭体系的可能性。这也有力地说明了经典叙事学走向后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在经典叙事学发轫时,其理论的品质就已经规定了其后的发展方向。在后经典叙事学阶段,经典叙事将作为基础,以不可剥离的形态存在于后经典叙事研究之中。

因此言内规约就是使虚构世界得以存在的话语手段,是构成文本的话语规约,这些话语手段与整个故事世界具有相关性。伊瑟尔强调读者分享文本规约,正是指在文本内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叙述者和受述者共同遵守这一规约,共同致力于虚构世界的建构。endprint

三、现实世界的阅读规约---言效规约

叙事中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的交流是文本外的,现实世界内的交流。经典叙事学以结构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文学行为中作者意图的讨论通常不够充分,因为任何一个文学文本的存在意义并不是束之高阁,进入交流行为中被读者鉴赏和阐释是每一个作品的必然命运。在言语行为理论看来,说话人的意图对言语交流有重要的意义。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虚构的言语行为,其本身就带有作者的意图。塞尔认为,对作者意图的忽略是荒谬的,文学的定义不過是作者对于文本所持的一种态度而已,本身的意图性非常明显。一旦这种文本态度得以确立,客观上就要求读者按照一定的规则去进行阅读,读者阅读一部小说其实已经潜在的接受了虚构规约。这是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进行交流的首要规约,正是这种规约才使阅读行为本身作为一种文学行为得以成功地进行。从这一点来说,文学作品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的“共谋”:面对一部作品的呼唤,读者必须说出另一个施行言语:“我一定要相信你”。读者接受某一作品的特殊规则,对这一要求作出这样的肯定回应,这对所有的阅读行为来说是必要的。

读者接受作者的邀请,以一种意向性的态度对作品进行阅读只是阅读的开始,阅读行为作为人生行为的一部分,不会以完成一部小说的阅读为终点。

总之,言效规约要求将文学叙事首先看作一种交流行为,文本内的交流行为及其效果对故事世界的建构有重要作用,而文本外的交流则使文本产生了现实效果。一方面,读者阅读(阐释)了文本,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观念对读者产生了现实的影响。

四、结语

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都对叙事文本的研究其实都未能脱出言语行为理论所论述的规约,只是二者的理论侧重有所不同。经典叙事学主要关注文本内部的诸要素的探讨,属于言内规约的范畴;后经典叙事学的讨论溢出了文本之外,强调读者的建构作用,言效规约发挥了其理论作用。言效规约以言内规约为条件,言内规约以言效规约为旨归。无论是言内还是言外规约,在文本的构建和阅读过程中都在总的规约——虚构性规约下起作用。文学叙事既是叙事者与读者的合作,又是虚构与现实的交流。文学言语行为理论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开拓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Secon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Searle,John R.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0.

[3]Miller,J.Hillis.Literature as Conduct: Speech Acts in Henry James[M].Foreign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5.

作者简介:陈聪,沈阳药科大学社科与文体学院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徐靓,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约言语行为叙事
无人值班变电站保护信号复归方式的改进
医学留学生汉语教学“规约—开放”任务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结构及规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