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视角下的德国文学探析
2017-09-30张颖
张颖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14-17世纪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源起于意大利随后扩展于欧洲其他国家,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之中,重点在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运动中显现出较大的成就,对于德国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的影响之下,德国文学由一潭死水转变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创作领域,并为西方新文化、新文学的适时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德国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人文环境。
一、文艺复兴下的德国人文主义运动与宗教改革
(一)德国人文主义运动
14-17世纪的欧洲文化复兴运动在德国开始得较晚,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主要侧重于人文主义运动和宗教改革,其中,德国人文主义运动对于德国文学的意义及影响极为深刻和长远,它是一场浩大的学术活动,将文学创作的视野聚焦于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翻译、典籍的文学研究和思想探索,通过古典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建构全新的德国文学价值观体系,主张摆脱宗教势力和影响的人文思潮,其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德国人文主义学者和文学家,如:康拉德·蔡尔蒂斯、约翰内斯·罗伊希林、伊拉斯谟·封·鹿特丹等人。
(二)德国宗教改革
在德国文艺复兴领域还将重点放在宗教改革方面,宗教改革的思想文化改革也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德国文学的创作,以马丁·路德和伊拉斯谟·封·鹿特丹为代表。
马丁·路德是直接推动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他推崇对教会的改良,主张取消教阶及教会的繁琐礼仪,主张人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从而较好地丰富人们的宗教情感和态度,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为德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丰富人们的宗教情感的主张中,使德国文学形成了丰富而细腻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在德国文学中提出人在精神上的积极追求和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成了强大的德国文学潜流,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文学影响力,其《圣经》的翻译为德语语言的统一和普及奠定了基础,使人们通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路德大众语言,直接而充分地领悟到上帝的意旨,形成个体独特的宗教情感和认知。
伊拉斯謨·封·鹿特丹并没有直接参与德国文艺复兴中的宗教改革运动,然而,他与马丁·路德有极深的渊源,其文化著述对于德国文艺复兴中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渗透性的作用和影响。在伊拉斯谟·封·鹿特丹著述的《愚人颂》中,对教会及基督教的教义进行了较大篇幅的精彩讽刺,嘲讽在那个时代下的宗教制度、宗教风俗及信念,对于教皇及主教们的显赫地位及世俗观念嗤之以鼻,并让“愚人”发表自白,由此彰显德国文艺复兴人本主义思想,掀开德国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序幕。
二、文化复兴视角下的德国文学探索
(一)马丁·路德与《圣经》的翻译文学创作
在德国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之下,马丁·路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圣经》翻译原则和方法,他主张《圣经》的文学翻译创作应当采用人民的语言,要使用地道的、通俗易懂的德语,而非拉丁化的德语,他的这一文学翻译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德意志民族的语言,成为了书面德语统一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同时,马丁·路德在《圣经》的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讲究意译的策略和方法,它坚持用地道的目标语再现原作的精髓,使之符合广大德国普通百姓的语言使用习惯,为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可。例如:《圣经》中的基督说:Ex abundatiacordisos loquitur,如果采用逐词对译的方式则表达为极为绕口的文学语言:丰富的心嘴巴说出,显然这不是流畅和地道的德语表达习惯,应当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心理充满的会从嘴上说出来”。另外,马丁·路德倡导《圣经》翻译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要与合作者对译文进行反复的推敲和全面而详尽的修改,使之准确而恰当。由此可见,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的文学创作极大地推动了进行中的德国宗教改革,创造出现代德国散文,成为了统一德语和凝聚德意志民族主义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了德国人民宗教信仰的源泉,不可忽视的是,马丁·路德的《圣经》为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语化及西方翻译史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在马丁·路德的《圣经》文学创作之中,还衍生出极为丰富的新词,诸如:“偶像的奴隶”、“和颜悦色者”、“随心所欲”、“挑剔”等,成为了一般诗歌和戏剧的通用性语言,得到了德国诗人海涅的高度评价。同时,马丁·路德的文学创作还创造出新型的德国艺术散文,撰写出16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的词与曲,成为了德国散文艺术文学中的里程碑和世界文化宝库的奇珍。
(二)伊拉斯谟·封·鹿特丹的文学思想
伊拉斯谟·封·鹿特丹并没有直接参与德国宗教改革,然而,他在德国文学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低估的。伊拉斯谟·封·鹿特丹在德国文学领域之中始终特立独行,主张和推崇完整的思想和行动自由,绝对保持独立自主,他成为了德国人文主义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的这种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同样也渗透于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之中,认为人文主义是通往圣经的桥梁和纽带,可以通过人文主义的观点和思想重新挖掘圣经中的人性,领悟圣经中的真谛,这也使《新约圣经》成为了圣经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界标之一。伊拉斯谟·封·鹿特丹在德国文艺复兴中的宗教改革中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主张“神人合作说”,在他的著述《朱利叶斯被拒绝》、《愚颂》之中,以文学、艺术的嘲讽的形式,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他的希腊文《新约圣经》对于路德传播福音也有较大的助益。
在伊拉斯谟·封·鹿特丹的文学著述之中,主张延缓任何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在他的《愚颂》、《和平之控诉》之中,反对以宗教名义发动的战争,认为侵略战争与迷信是人类最大的两种愚蠢,并极为反感教皇、主教鼓吹的宗教冲突和宗教战争,认为这是违反人道的严重错误。在他的文学作品《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之中,认为无论是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都会连带无尽的祸害,他主张发展教育、宣讲基督教原理、扩大文化知识等渐进的改革手段,认为信仰问题应当要靠理性和教育来加以解决,因而有人称他为倡导和平的第一人,其“基督教哲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和永恒性。
伊拉斯谟·封·鹿特丹对教育的观点是希望通过教育、文学、研究的方式,使人类通过启蒙而进步,通过教育高扬人性,是德国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在他的著述《格言集》、《正确学习法》、《论基督君主的教育》、《反对野蛮人》、《论儿童教育》之中,他强调用深入浅出的谈话式教学方法,借助于形象的实物,增强教育的效果。并在幼儿教育中推崇人文主义教育,在《论童蒙的自由教育》一文中,他主张采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传授《圣经》和德国古典文学知识。
由此可见,文艺复兴视角下的德国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运动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对于德国文学的影响力是极其深刻、长远而巨大的,并充分体现于德国的文学创作、教育及学术研究等人文主义领域,促进了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过渡,并注重人文主义思想下的宗教理想向人格塑造的转化,极大地鼓舞了德国文学者的先进思想和勇敢的精神,对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常瑞.基于宏观比较文学视角的德国文学特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9).
[2]何宁.历史与日常的并置——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德国文学[J].德国研究,2011(01).
[3]叶隽.启蒙之路与现代性未竞之业——以伯尔、格拉斯、施林克等为代表的战后德国文学的历史观[J].译林(学术版),2012(03).
[4]叶隽.启蒙之路与现代性未竞之业——以伯尔、格拉斯、施林克等为代表的战后德国文学的历史观[J].译林(学术版),2012(03).
[5]鲍尔康泊,黄艳红.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J].史学理论研究,201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