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9-30吕贵山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吕贵山

【关键词】 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4—0104—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在活动中生趣

1. 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泛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搜集饮料瓶、药瓶等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并且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通过上网或者其他的方式,了解一些只有在化学知识中见到的名词。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 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圆形面积=πr2。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數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体会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 在课外活动中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数学规律,增强学习兴趣。

二、在感悟中激趣

1. 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都说这些图形美,这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

2. 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习兴趣,即使再苦再累也能乐此不疲。

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可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而且在下课后学生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②找有趣的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而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对于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可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这样学生就能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②在辨证的思想中感悟。辨证地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才能灵活地运用方法。如,在教学“小数和分数相乘”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供了多种方法:小数化分数、同除以一个数后计算、分数化小数计算等等,然后让学生共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合适,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每一种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③在探索推理活动中感悟。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本上提到了用量角度数相加、剪角相拼和折拼这三种方式,然而这三种只是从操作上得到,因此有一定的误差。有学生对内角和是180°不信服,此时教师可引导进行推理验证:先出示长方形,用对角线分成两个任意直角三角形,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然后让学生探究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可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360°,然后减去两个直角180°,正好等于180°。通过这样严密的推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让他们也感悟到数学的理。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