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乐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17-09-30李德隆吴小燕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音乐教学启示

李德隆+吴小燕

【关键词】 音乐教学;会师中学;器乐教育;教育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4—0069—02

中国音乐自三黄五帝时期就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局面,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不仅有崇拜天神的功能,也是华夏先民们的精神图腾,还体现了先民的情感表达和娱乐境界。这是音乐给予人格培养的重大责任。孔子在确定“六艺”时,把“乐”排在第二位,就是体现音乐的社会功能,达到为“礼”服务的目的。成功的音乐教育不是创造出一鸣惊人的物质财富,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用。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有着观念的不断转变、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育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创新等客观现象,教育者需要以理性的思维和研究手段去探究感性的艺术世界。当今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因素,而且用音乐为中小学学科教学插上翅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甘肃会宁会师中学是一所贫困县中学,它不仅未将音乐教学视为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且以器乐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导引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省内外的中学也不断去学习取经,还出现了家长和学生挤破头想进入音乐实验班就学的现象。一所学校把音乐教育抓得有声有色且达到良性循环的势态,这是音乐赋予中学教学的快乐理念之特色,给其他学校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会师中学创新器乐教育机制

会宁会师中学是在该县大力发展学校教育过程中创建的初级中学(1985年),现发展为拥有2100多名学生及150名教师的规模。不到30年的建校史,这所普通中学的音乐教育已走向世界。

(一)在困境中求发展,建立实验班管乐团。在确立了“以美促智、以艺修德、提升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理念后,会师中学尝试通过音乐教育来唤醒人生命的潜能,唤醒人的智慧和创新热情,从而达到更好地发展人、成就人的目的,逐渐形成了“艺术引领,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为了实现“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思路,学校把艺术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并在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实施。建立管乐团是第一举措,这一举措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高屋建瓴般的特色构想,而且还需要广大教师的认同感和全部学生的接受力,更取决于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度。

学校实验班管乐团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受制于师资、经费、乐器设备的严重匮乏,更为棘手的是老师和学生对这一载体有质疑,甚至抵触,家长和社会也进行严厉的抨击。 2012年8月在创建艺术实验班时,还遇到以下问题:

1. 师生对其不能正确认识。升学率决定学校的优劣是传统的社会大气候,老师为分数而战,学生似分数如生命,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花大量时间练习乐器会影响正常教学。老师抵触,班主任坚决反对,学生们更觉得是负担;2. 没有专业的教师。学校仅有的3位音乐老师也不可能对管乐样样精通,甚至连吹响都做不到;3. 购置乐器没有经费,聘请校外管乐教师的经费更无着落。

但就是在这样举步维艰的窘境下,会师中学的实验班管乐队起步了,面临“四面楚歌”的吴泰祥校长带领一班人还是挺过来了。起初只有20人报名,经过校长和指挥的游说,由57名“乐盲”凑成的中学乐队零起点,起步后的排练是专业人士不可想象的。当得知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非常擅长音乐后,吴泰祥为孩子们创建了“爱因斯坦乐团”。因为没有合适的训练场所和乐器,于是他變卖了自己的房产给孩子们买乐器。而唯一一位曾学过基本乐理知识的老师杜正权则接下了教孩子们演奏的艰巨任务。

从2012年创立至今,爱因斯坦乐团稳步发展。2013年初,会师中学管乐团应邀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二届“奥地利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并在金色大厅举行专场演出,受到了当地音乐爱好者的热情赞扬,被媒体称为“板凳上敲到维也纳”。2016年9月3日,校长吴泰祥和副校长杜正权获得了国际“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这一奇迹只有学生和指挥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有想法没办法”的现实的确尴尬,但任何事情只想不做那必然没有好的结果。会师中学现象就是以“音乐”为钥匙,以班组团建制乐队为“试验田”,寻找学校教育及管理的新模式。一个非音乐出身的老师、校长能有这般作为,值得中国教育郑重思考。

(二)创新本校教育观念

1. “杀毒软件”说。犹如网络从2G升级4G一般,一些不良信息、网络垃圾无孔不入,而学生对此却严重缺乏辨识能力。因此,会师中学用音乐作为“杀毒软件”,不仅用音乐占有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以音乐规范培养学生包容、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团员亲如兄弟、团结拼搏的精神。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和舞台表演获得成就感,摆脱不良因素的影响。

2. “爱学习,能考试”说。就成绩抓成绩导致厌学,这样只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书呆子,使学生都成为考试机器。因此,会师中学就以“爱学习,能考试”来引导学生,“爱学习”是指赋予爱的学习,即学会感恩、包容、爱物、爱文化、爱书籍,树立“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的独立意识,学会告别过去,面向无限未来,解脱为考试而学习的封闭系统,学会发散思维,从而达到会考试、能考试的良性循环。

3. “阳光课间”说。会师中学的课间、课外活动不再是传统的课间操、体育活动,而是艺术化的各类活动,如舞蹈形式的呼啦圈、毽子舞、碰碰球、跳绳及民族舞,形成“班班有特色”、“学生自编自演”竞争、观摩、快乐的局面。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真正起到了消除疲劳的效果,甚至让学生体会到了失败的感觉。这种体育活动艺术化的形式,有助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4. “晚读磁场”说。会师中学的晚读是在晚自习之前在操场进行的,全校学生参加,管乐团的学生在场中央,首先演奏一首乐曲。之后,学生们再进行1小时的读书活动。如此做的目的:一是让音乐成为学生自习的磁场效应;二是给管乐班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三是让其他学生体会精诚合作的集体意识及团队精神。endprint

二、会师中学的器乐教育新模式

会师中学不仅对管乐团的学生进行较专业的音乐教育,而且把音乐渗透到学校教学、活动、育人的各个环节,这应当是音乐教育家及中学教育研究者、管理者都应深刻研究的现象。

1. 以年级为乐团建制。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和管乐基础的差异性,确立年级乐团的建制可以固定学习、演出3年。在短短3年里,学生不仅接受系统的管乐学习和训练,而且还能够达到演出、参赛的层面,实属奇迹。

2. 争取各种演出实践活动。音乐学习重在实践,学生不仅能从中获得实践经验,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确立和提高,达到以演带练的效果。

3. 让音乐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会师中学已形成音乐进所有课堂的程序并受到各科教师的广泛使用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如,把各学科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配上音乐节奏或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知识。将其他课的知识点以音乐“数来宝”的方式引入课堂,与奥尔夫教育理念完全吻合,不仅达到了普及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会师中学管乐团先后建立六个团,从2012年8月始建的一团57人到2015年的四团(145人)、五团(184人),人数逐年剧增,且熟练的演奏使学生获得相当的自信,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2014年全体团员均考入县一中。一中学生张权在采访时说到:“最怀念在会师中学的学习时光。音乐学习不仅是爱好,更重要的是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的树立。”采风乐团指挥杜正权深有感触地说:“这些从五线谱学起的乡下孩子,如今不但是打击乐的主力选手,各科成绩也稳步上升,从入学时综合第二名,牢牢雄踞霸主位置。”

三、会师中学的器乐教学对我国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当会师中学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并取得优异成绩时,人们不禁要问,小升初的生源如何?中考情况又如何?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升学率如何?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家长们也把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寄托于孩子身上。家长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以走后门的方式把孩子往重点中学挤。但是会师中学的做法给了社会满意的答案。

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互动式的音乐教育理念,中学生在接受音乐的多元化教育时,应批判地思考整个世界不同的音乐和音乐家,形成全球性的视野。演奏音乐能够拓宽人的听力基础,获得多重乐感的思维习惯,使人的思想更加开放。要使中学音乐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而把音乐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是无法达到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个性以及对文化课的学习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这才是音乐课的开设目的。不是培养专业音乐家的说法已重复许多年,但许多学校及教育部门把音乐教育作为人格培养的做法永远落不到实处。

统一模式的单项思维对人的智力和思维方式是万不可取的,对文化和科技的掌握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会师中学的“杀毒软件”说、“爱学习,能考试”说、“阳光课间”说、“晚读磁场”说及学生和家长都跻身管乐团班的现象,对我国新时代中學音乐教学及教育是一个良好的案例。如果我国的中小学把音乐教育变成推动各学科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人格形成的巨大磁铁,必然会产生庞大的磁场效应。

编辑:王金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音乐教学启示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