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30顾武祖
顾武祖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4—0061—01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常常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来理清数学中的逻辑关系,但有时学生的逻辑认知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此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疏导出来,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明白数学中的逻辑模式,这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不但是逻辑严谨的表达工具,也是表征知识的图形工具,其把看似杂乱枯燥的知识以图形、符号、代码、颜色的方式梳理出来,用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冲击大脑的思考方式,激发学生对其结构进行联想与思考,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于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有限,借助思维导图生动丰富的阐述特点,可以把难以用语言传达的隐晦逻辑通过形象化的思维导图,让学生理解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逻辑内涵。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基础概念。数学基础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第一步,它是庞大的数学结构里重要的基础单元,是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石。不管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都有众多的数学基础概念需要掌握,只有掌握这些基础概念,才能使数学学习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基础概念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基础概念,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导致缺少理解数学内涵的坚实基石。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用思维导图梳理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而且还要强化对基础概念的引导。首先要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探究更深层次的重、难点,并逐渐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具备解决逻辑问题的信心和欲望。
(二) 利用思维导图活跃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夙愿,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对思维导图流程进行思考和探究,也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流程补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现,使数学学习氛围更为浓厚,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引导学生进行“钟表认知”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基础概念普及,之后的思维导图事例可逐一地鼓励学生进行一一补充与连接,让学生之间互相查缺补漏,进而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
(三)利用思维导图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不但能锻炼学生的绘制能力,也能激发学生依据自身兴趣与审美能力设计逻辑思维导图,且在绘制过程中培养其能将散乱的知识点有效地梳理成一目了然的结构图。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将自主学习的权力归还于学生,教师不再是主动灌输者,而是倡导学生运用自身具备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去面对学习中困难的引导者。
(四)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课改强调,在新的教育模式下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深化对数学的深入了解。整理与复习恰恰体现了这一现象。很多知识点间没有太明显的关联性,只有通过在课后温故才能发现新知。通过思维导图学习能发现没有关联性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通过思维导图的复习方式,学生能将课堂上接受的大量知识点从散乱、片段的模式消化吸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补足在上课过程中遗漏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整理歸纳,把教师的言传通过正确的梳理发展成自身的学习储备。
总之,思维导图是教师授课中的得力助手,学生也能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学习清晰地理解知识的逻辑与要点,使数学教学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自主对知识导图进行绘制推理,提高自身对问题的表达阐述能力,不断激发大脑逻辑思维的建立。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