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30兰想想

甘肃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朗读语感运用

兰想想

【关键词】 朗读;语文教学;语感;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4—0047—01

语文,何物也?语者,语言也;文,文字也。既然是语言,自然是要说的,因为只有交流才能体现出语言的意义,否则它就是一种类似甲骨文的符号,只能看不能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朗读的不同用法及其作用

1. 快速阅读法——识字理解大意。在语文课堂新课开始,教师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内容,这就是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这既有课堂时间有限的现实制约,也是出于对学生旧知和新知的一种考验。在语速的催促下,学生对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就是直觉式的认识和记忆。由于少了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真实清楚自己有哪些词语和语句是理解的,有哪些对他是陌生的。这些陌生的字词才是每个学生要识记的生字,课本上的生字表仅仅是教学程序的识字安排,并不是每个学生真实的需要,在初步阅读后,学生可以知道自己要识记哪些字词,从而在教师范读时有目的地认读“生字”拼音,学习自己知识库中没有的生字。在快速阅读法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自己最初最真实的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带着不同第一印象去接受教师统一的教学,学生会收获不同的新知,而这正是语言阅读的魅力所在。

2. 反复诵读法——体悟增语感。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其本质仍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书面页码有限,不能像平时说话那样随意,它有精炼的语言的需要,而精炼后的文字则需要品味磨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明确指出了朗读数量上的要求,面对一篇包含新知的文章,反复咏读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中的重要语段,或词语很准确,或句子含义很深刻,有利于中心思想的准确表达。指导学生读好它们,能够让学生走进文章,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 自由默读法——深入感知课文,留有理解空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學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相对于出声的阅读,无声的默读既可以让学生的嗓子稍作休息,又可以进行自我思考,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教学是相当有效的。

4. 诵读法——增强记忆,积累知识,提高写作。记忆是一种思维方式,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要想学生积累知识必须让他把对知识的记忆长久储存,可以拿来就用。大声朗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加深记忆,巩固记忆,与此同时,感知和想象被唤醒,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记忆,做到真正背诵并达到记忆效果。

二、语文课堂中朗读的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低、中、高3个学段,对朗读都作了这样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朗读往往是课堂中的过客,匆匆而过,学生的朗读准确率、流利度、感情等都有待提高。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

1. 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朗读指导要有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课文读得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教师教学中可按这四个步骤来。

2. 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变化朗读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过程的枯燥乏味。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模仿兴趣;比较朗读,强化学生感悟;边读边思,加深学生感悟;个性朗读,激发学生潜能。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传承中华文明是困扰当今众多学者的大难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小学生是文化传承的接棒者,要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开启新文化,就必须先让其掌握已有的文化,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首当其冲的,语文的教学更有着重大的历史责任。语文只有被用起来才能活下去,要用起来就必须表达出来,表达的第一步就是朗读,让朗读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让朗读促进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让朗读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让语文中的精华随着琅琅读书声流芳百世。

编辑:张慧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语感运用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