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2017-09-30王丽萍
王丽萍
【关键词】 教师;良好形象;树立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4—0020—01
“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家庭的关怀与呵护,教师的关怀与教育更是不可或缺。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爱生如子的慈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对他们的心灵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在启迪、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爱岗敬业的红烛形象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教师比作红烛,赞颂她默默发光、无怨无悔奉献的精神,教师也一直以红烛精神来鞭策自己。然而,当今社会,红烛对教师来说似乎是一个伤感悲壮的比喻,可教师自己并没有放弃红烛精神。“教师”虽说只是一个职业的称谓,但在现实中,教师的职业行为似乎成了老师生活的全部,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教师们却无怨无悔,失志不改,耕耘不辍,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一批批学生的成长。
“王老师,您下班了?”看到穿实验中学校服的她,我欣慰地笑了。三年前她入校时的语文成绩是二十三分,看到这个成绩,我无言以对。但也不能放弃她呀,怎么办?我便多了对她的观察。我发现她学习动力不够,目的不明确。如,预习课文时应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她往往很难做到;写作业时,书写凌乱,生字时常缺胳膊少腿;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作业应付差事,上课不思考。根据她的实际情况,我对症下药:帮助她树立自信心。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一旦发现了她的闪光点便及时肯定,如发现她做值日打扫得干净彻底,便对她说:“你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在學习上,我常对她说:“只要你认真背,就一定能背会,老师相信你”。慢慢地,她找回了自信,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为人师表的楷模形象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记得去年我班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周末大部分学生聚在一起为一位同学过生日。我知道后找他问情况,他不肯说,我又气又恼,在全班批评了他,并让他回去请家长。他走了,一连几天都没来上课。班会上,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说:“老师,您在我们心中是偶像,是楷模。可您上次发那么大火,把同学从课堂上轰走,多影响您的形象!我们想让您做我们真正的知心人。”这似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对我震动很大,让我深感懊悔。从报名册上查到了他家地址,我主动家访,才知道他父母离异不久,因失去母爱,于是上课不专心,整天无精打采,学习成绩迅速下降。同学们眼看这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退步,心中焦急,商议借生日之际,给他温暖,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听到这儿,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把他带进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他道歉,他哭了,我的眼睛也红了,我和孩子们的心又贴近了。
爱生如子的慈母形象
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又是他们生活中的贴心人。一方面要注重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又要始终如一地以慈母般的宽厚、仁慈对待他们。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学生,更要从生活上、心理上多关心、多引导,使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摆脱彷徨,奋发向上。
记得1998年我刚代初一时,开学不久我班便转入一名新生,从他的穿着和表现来看,我感觉到他家境优越,养尊处优。于是,我便寻找机会和他聊天,了解情况,有意安排他做事,他很快便融入了集体,表现不错。一年快过去了,他突然从学校“消失”了,我和家长找了三天,才从城郊的麦草垛子里找到他,看到他我又心疼又生气。后来才知道他是经不起小学辍学同学的诱惑,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所谓的“自由生活”了。经过多次的交谈,他终于又静下心来学习了,并且成绩很不错。可就在临毕业前一个多月,他借口生病向我请假又跑了。两天后在办公室看到他父亲苍白的面孔和孩子的伤痕,我真是怒其不争,便对他说:“你太让我失望了,回去吧。因为上学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意义了!”听完,他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走了。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怕他真的不来了。第二天,他妈妈两眼红肿地来到了办公室,告诉我说孩子不上学了,因为孩子说老师已经对他没信心了,他上学还有什么意义。听到这儿我的心一颤:老师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赶紧拿起电话向他说明了我的真实意图以及对他的期望。第二天他又出现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中考时他以630分的好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现如今,已在区医院工作了。
可见,作为一名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情感优势、人格优势、知识优势,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的是爱心;“横看秦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是方法。而博大的爱心加科学的方法,才是打开学生心房的钥匙,是走进学生心灵的真谛。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