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会馆忆旧
2017-09-30郝毅生韩玉海
郝毅生+韩玉海
会馆的起源
保定地处京畿门户,历为京城连通南方诸省的必经之路。清朝以来,一些省份为解决同乡官员子弟赴京赶考和商贾经商路过住宿之便,先后在保定成立了驻保同乡同业会,并各自设置了会馆,计有河南(中州)、山西(三晋)、浙江(浙绍)、湖广、山东(山左)、安徽(两江)、云贵、四川、旗奉吉江、天津商船十所会馆。1948年保定解放后,还有河南、山西、浙江、湖广、山东、安徽、云贵、四川8所会馆。
会馆,系各省驻保同乡同业会的办事机构,一般都由本乡在保定有名望的官吏和大商户发起,联络本地府、县官员及在保的绅士、商人集资兴建或购买整修成会馆。这些会馆中最早出现的是河南会馆,建于清康熙年间;规模最大的是安徽会馆;建筑具有特色的是浙江会馆;会馆戏楼最精致的是湖广会馆。会馆虽属区域性的社会团体,但也经常依靠会馆的产业做些公益事业。如各会馆会章中都写有:“会馆专为驻保乡人集合会议之所,房则为备乡人及老弱无归者有所栖托,地则为备乡人死亡不归者得以寄埋。遇有贫苦同乡无衣无食及病故无棺木无埋葬费者,出资救济办理福利事务”。主持馆务人员多系卸职官员和绅士。其组织形式多系董事制,每逢年节会馆均举行集会,唱戏娱神、祭祀参拜,借以寄托群体乡愁。
会馆建筑各具特色
中州会馆(亦称河南会馆):位于南大街中段路西与菊胡同交汇口,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有房110间,义地28亩。会馆在南大街和菊胡同分别开门。南大街大門为拱形,座西朝东,南邻菊胡同东口,一进门往西是东西向三进院落,有门直通菊胡同;菊胡同稍西路南小巷大门坐南朝北,大门楼上镌刻“松嵩里”。进门往东也是一南北向三进院,连通南大街大门。
两江会馆(亦称安徽会馆):位于半亩园街3号,建于乾隆年间,此时正是方观承督直之时,在保定建成规模宏大的会馆与他有关系。会馆有房产6处,250间,义地309亩,会馆坐北面南,徽式三开间黑漆大门两侧的石狮雄踞在条石砌起的高台上,正对门是一套四进正院,正院西部原有坐北朝南的戏楼和它对面的“文昌阁”,民国时已坍塌不存,再西散落着大小不等的七组院落。1954年2月,调查接收8所会馆时,意外的发现两江会馆还存放着直隶总督方观承编绘《御题棉花图》刻石(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当即上交河北省博物馆。该刻石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编绘,时乾隆南巡路过保定,观承迎驾,将图呈进,乾隆看后在16幅图上各题七绝一首,故称为《御题棉花图》。每图都有文字说明,记录了棉花从种播、收获到纺织、练染成布的全过程。现在保定总督署博物馆东院墙上镶嵌的石刻《御题棉花图》是依原棉花图拓片复制的。笔者在总督署墙上对着16幅《御题棉花图》边看边揣度,莫非这是历史巧合,当年方观承想这样做而没做成就离任只好存放在家乡会馆,而今却被总督署博物馆替他完成了。从中折射出方观承是一位勤政为民的践行者,自任直隶总督二十年,“政无巨细,皆殚心力赴之”,对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重视,所以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绘出《棉花图》,为直隶的棉花种植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样图。
浙绍会馆(亦称浙江会馆):建于嘉庆十四年,位于贡院街(今市府前街)43号,坐南朝北,大门为牌楼式建筑,分别为正门和两侧的偏门,为三扇开启式。门的上方和两侧为木结构,并有雕刻装饰。整个门楼通体刷有红漆。门楼南北各有四个红漆明柱支撑门楼顶部。门楼顶部为庑脊歇山式,并有各种兽头装饰。门楼上镶嵌着“浙绍会馆”四个金色大字。门前两侧各有石狮子一个,并有磨砖对缝的画廊。进、出大门,南北各有五级石阶。会馆院落分东西两部分,中间有胡同相隔,东院分为三进院落,东西两侧有走廊,连通各个院落。该院南端有砖木结构的戏楼,戏楼的戏台面北,当中池座,东、西、北三面环以楼廊,可容纳观众一千余人,曾用名三庆戏院、光晨戏院。解放后改为大众剧院。西院也分为三进院落,但房屋规格结构比东院较差,多为马棚或马夫、佣人居住之用。
湖广会馆:位于东大街东段路北,东邻魁盛酱园和扁豆胡同。其始建年代不详,有房165间,义地463.7亩。据保定学者王一之30年代编著的《昔日故园》记载:会馆临街为一窄门,额悬“湖广会馆”匾,门内往北为一胡同,东侧有住宅式大门大院,曾国藩死后,此院为其建祠堂。胡同北端路西有一大门,门旁有售票小窗口,门内即为会馆戏园。会馆戏楼仿北京戏园营建的(附:北京湖广戏园图)。戏楼正厅可容纳四至六百人,东、西、北三面两厢,楼上设包厢可容二百多人,南面正中是戏台,高约1米,宽9米,深8米,是我国传统的伸出式舞台,舞台不设天幕和边幕,观众可以从东、西、北三面看戏,而且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整个戏园视听效果极佳。30年代末这座戏园已久闭不用,渐渐远离人们生活而被忘却了,解放后变成大杂院。
三晋会馆(亦称山西会馆):位于东大街52号往东,距湖广会馆约300米,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有房30间,它的建筑格局是“前馆后神”,充分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功能的气息,会馆照壁上刻有“三晋会馆”大字,胡同西侧是院落区。后部神院为五上六厢四合廊庑殿,正殿五间,起建在五级石阶上,内供关羽,贴殿外墙东西两侧建有碑廊,立有石碑数通。前部院落,1938年被日伪改建成影院,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军队的“四维剧社”占用。保定解放后电影院经过整修继续使用,连续演出的《王秀鸾》《兄妹开荒》等剧天天爆满,到1954年改建为保定地毯厂。
山东会馆(简称山左会馆):在延寿寺街9号,建于乾隆年间,有房50间,义地50亩。会馆坐西面东,临街五级台阶上建起两扇红漆大门楼,门内是一套东西向三进院,院北侧有一独院,独院东面、北面是宽阔的空院,空院东北角开一小门与大门口比邻。1954年会馆被接收后成了驻军家属宿舍。
四川会馆:位于东大街中段64号,距北大街交汇口350米,建立年代不详,有房产二处,一处在东大街路北,二进院有房18间;另一处在椿树胡同路南,临街北向宽大的门楼开在正中,迎门立一照壁阻断院景。院为二进,第一进庭院宽阔,前后带廊高大的三间客厅居中而起,客厅东西侧建有照壁墙与后院隔断,二院为五上六厢环廊房与客厅后廊廊柱相环成一规整严谨的四合院,即大方又美观。保定解放后东大街会馆的房产被保定花纱布公司使用。endprint
云贵会馆:位于中平嘉胡同9号,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有房33间,会馆向西开门,四套院落。第一进院仅有三间四周环廊的高大客厅,绕客厅两侧环廊可到二、三进院,此二院为南北并列的三上六厢三合院,院中连廊相环,画栋雕梁。从一院客厅南廊折而南行,有一极为幽静的小院,北房二间,通体玻璃,透过东侧游廊可窥见三院侧景。此会馆建筑格局独特,在保定四合院中具有代表性。解放后由红十字会占用。
旗奉吉江会馆(简称八旗会馆):位于铁面将军庙街路南8号,建立时间不详,有瓦平房28间,一个大院,距南城根较近。民国十一年(1922)撤销馆址出卖。
天津商船会馆(简称天津会馆):坐落于止方头东、西、南、北街正中广场北上坡,大门坐南朝北,有房12间,一个大院,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撤销,撤销后一直被府河码头脚行工会占用。
会馆功能转变
清末,清政府宣布“廢科举,兴学校”,保定掀起了大规模的办学高潮,一些会馆为适应办学热潮也办起学堂。最早出现的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候补道吴箴荪在中州(河南)会馆创办“中州公立小学堂”,接着安徽会馆办起“两江公立小学堂”。次年,浙绍会馆开办了“浙江公立小学堂”;山东会馆开办了“山左公立小学堂”;四川会馆开办了“四川会馆公立小学堂”;旗奉吉江会馆在南门东马道关帝庙开办了旗奉吉江公立小学堂。这些学堂中,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为中州会馆和安徽会馆,均在原小学的基础上办起“中州公立中学堂”和“两江中学堂”。住在两江会馆的吴樾,安徽桐城人,1901年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其间广读革命书籍。1904年,在“两江中学堂”与同乡创办国内极有影响的《直隶白话报》。后由蔡元培介绍参加光复会,暗杀团原决定刺杀慈禧太后。1905年,闻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遂决定改变计划,行刺五大臣,以揭露清政府立宪阴谋,吴樾混入北京车站仆役中,进入五大臣车厢,被卫兵拦住,冲进车厢,引爆身上炸药,共毙伤数十人,载泽等受伤,吴樾壮烈牺牲,民国后,孙中山为吴樾作祭文。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国的成立,军政体制的变革,官员更替较快,失去了原同乡人员锦囊相助的支持,加之外租戏院不景气,这样在既无靠山又无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一些会馆开始靠房地产敛财,初始仅租馆址以外的房产,后来连本会馆馆址也外租,有的甚至把馆址卖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除旗奉吉江会馆和天津商船会馆相继撤销,馆址出卖外,其他会馆从房地产租金收入解决一部分活动经费。加之会馆房屋均已年久失修,舍宇墙垣屡有坍塌,多已无力管理,渐渐沦为大杂院。
会馆消失
1954年2月,保定市政府根据人民代表提案,责令市民政局对全市的同乡会馆进行了调查。各会馆经管人员多数离散,仅有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浙绍、湖广会馆21名经管人员维持馆务。会馆在社会发展中已失去原有功能,只有经管会馆房产的人享用会馆房地产租金维持现状。河南会馆,只有1人看管馆产。山西会馆负责人王永信说,解放以来未办过救济事宜。浙江会馆负责人莫认斋说:“舍宇、房屋屡有坍塌,虽多方筹款,此修彼坍,应接不暇,以后贫苦乡人来会救助无款施与。”安徽会馆170间房屋中,除河北军区保育院住65间外,其余房屋中有55间坍塌渗漏,最终失去了当年的模样。
1954年7月,市政府根据民政局的调查情况,决定对8个同乡会馆进行接收改造,通过清理,除已上交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御题棉花图》和浙江会馆的大众剧院及山西会馆电影院外,共接收房屋792间,市郊义地846.7亩,现款800万元(旧人民币)及各种家具等。接收的房屋和其它财产暂交由市生产教养院掌管,并在山西会馆电影院遗址建保定地毯厂,使这些财产真正发挥了社会救济的作用。对各会馆经管人员分别进行了妥善的安置,生活较困难的给予了一定数量的救济;对无家可归又无生活来源的安置在生产教养院。到1954年末,八所会馆的接收基本完成。至此,保定会馆的历史使命就此终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