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人:论大学的文化品格和“成人”使命

2017-09-28刘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品格使命成人

刘楠

摘 要:大学不仅是一种物化存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之大体现为大智、大爱和大德的统一,而大智、大爱和大德同时也是大学文化品格的基本构成。大学的文化品格关涉大学的“成人”使命,这不仅合乎大学之道,而且也符合社会之需。以“文”化人,是大学“成人”使命实现的重要路径。其中,理念上文化“说法”和人“活法”的统一,教师大学文化的“教育学”镜像以及学生言说和行动的文化践行是以“文”化人的内核。

关键词:大学;文化品格;“成人”使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4-0108-05

作为教育空间,大学既是一种物化存在,又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关涉,文化的传承和创生是大学之本体性存在的重要构成。正是在文化的传承和创生过程中,作为成长着的生命体的大学,不断孕育和形塑着自身的文化品格,使其拥有一种内在的强大隐性力量。同时,也正是大学的文化品格使得大学应成为个体“成人”的文化场域,而非仅是资格的养成之所,由此促使置身于其中的大学人能够领悟大学之为大学的真正意蕴,充分认识大学之于人实现整全发展的教化意义。大学教育,作为个体“成人”的关键期,不仅仅限于使得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开阔学生的心智,涵养学生的精、气、神,以“文”化人,使其拥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高洁的人生境界。

然而,反观大学以“文”化人的本真目标,其理想和现实之间仍存有较大落差。正如钱理群先生在2012年“理想大学”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所突显的问题症结在于濃厚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即个人将视野仅仅限于一己之私,而没有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的诉求,从自我和他者以及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出发去寻求自身的健全发展,实现自我成人的目标。由此,大学生的生命境界并未在大学这一文化场域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面对如此境遇,我们需要回到最为原初的、恒定的问题——大学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无疑,大学教育要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整全人,诚如蔡元培所言的拥有完全之人格的人。而大学,作为一种文化性存在,其成人使命的实现有赖于大学的文化品格。

一、大学文化品格的基本构成

大学的文化品格是大学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拥有自身特色的价值体系。大学的要义正在于大学自身的文化品格,其渗透于大学师生充满想象力的教学,以求真为路向的研究以及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中,由此而濡染置身于其中的大学人,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样态和蓬勃的生命气象。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大学之“大”息息相关。“大学就是以大智为起点,以大爱为目标,以大德为归宿,可谓是大智、大爱、大德的统一。” [1 ]

大学之大,在于大智。大智是对于事物存在合理性的一种理性、审慎的观看,重在对于事物本原的探究和求真。求真是大学的本然追求,是一种爱智慧的外显表征。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 [2 ]经由对于真理的不断追求,大学不断夯实着大学之大的根柢。而追求智慧和真理,需要大学人以一种纯然的求知态度待之,以一种审慎的理性方式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内在机理。对于基础问题,大学人不能仅仅停留于既定的结论上,而应以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同时,为了获得对于事物的整全性认识,大学人还需要从不同视角出发,运用视角转换机制,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观物,进而获得对于事物的再认识、再理解。通过这样一种想象力的运用,可以使得大学人形成对于事物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古和今”以及“中和西”的整体性认识,进而进入人类的整体性智慧之中。大学人惟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达成真正的“知”,且由这种“知”导引自己的行动,方可真正走向自由和德性之道。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人生之道。大智,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启迪,经由大学的这一文化品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哲思品性,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开启心智空间和涵养自身心性。

大学之大,在于大爱。大爱,一是表现为对于知识和真理的纯爱。大学,作为传承文化和创生文化之地,本身所传达的即是一种对于知识和文化的纯爱精神。同时,大学尚需多元学术思想的碰撞,由于大学的本质属性在于学术性,因此这种对于知识和真理的纯爱不应因为国别、疆域和个人等因素而有所缩减。正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其所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对于大学本质属性的一种彰显。“他提倡学术民主,主张不论什么学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应允许其自由讲学,让学生自由进行鉴别和选择。” [3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是一种对于知识和真理的纯爱,是一种对于纯然求真态度的守护,是一种大爱的体现。大爱,二是表现为超越私己走向他者的爱。这种爱是一种超越他者对象的爱,突显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人活在爱中,是一种爱的存在。大学,作为一个育人的公共场域,使人成人是其本然所向。人之为人,个人性和关系性的共在才是完整意义上人的显现。个体惟有向他者敞开,持有一种宽容、开放的心境,方可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之为人的整全性意义。大学之大的空间之维,旨在表明置身于其中的个体在过公共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公共生活的真正意蕴,进而对自我的个人性和关系性形成充分认识,实现自我在大学之大空间上的意义拓展。大爱,所彰显的是一种开放与保守大学的精神,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和他者的关怀。经由大学的这一文化品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爱智的美好品质,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

大学之大,在于大德。“大德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私德,即作为普通人的德;第二个层次是公德,不侵犯他人;第三个层次是生命之德,超越自我和他人的分界,超越功利的算计,而达到对生命的纯粹思考。” [1 ]大学之道,究其根本而言,乃在于促进人的完整性生成,培育其健全人格,施以个体精神、生命的启迪,最终达成智识和德性的统一。其中,直接关涉人的发展且能通过表象外显出来的德,诸如个体智识的发展,这是一种作为普通人的私德。而大学,作为一个育人场域,正是一个个生命体之间的教育交往使得大学拥有了生命的力量。就这一意义而言,大学也是一个公共场域,其将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而促成了公共生活的开展。由此,个体“成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与他者之间的教育交往。正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共在,方可促使个体更好地理解自我在世界中的位序,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样态和应有位序。人是一种个人性和关系性共在的存在体。个体的人性涉及关系性这一特性,由此,个体与他者和社会的关系事实上也蕴育在个体的个人性存在方式之中,是个体公德的一种体现。而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所在,其意义在于促使人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其中,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重要表征,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纯粹思考,是一种对于心灵妥帖安顿的生命之德。大德,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濡染。大学的这一文化品格,使得大学以其自身的独特性滋养着一批又一批大学人,催生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丰盈。endprint

二、大学的文化品格关涉大学的“成人”使命

大学教育,旨在凭借“以文化人”,进而促进人的完整性生成。大学的文化品格关涉大学的“成人”使命,这不仅合乎大学之道,而且也符合社会之需,是一种内外的相契。

1.呼应大学之道

回到自身,反观自身存在的意义是生命体不断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路径。同样,大学的发展也需要我们从根源上对其反观,从大学自身出发进行源发性思考。针对大学存在的缘由,怀特海指出:“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4 ]大学存在的本质恰恰在于青年和老年基于自由求知所建构起来的精神空间和文化场域。大学自身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以学为根,这不仅是大学恒定不变的精神追求,而且也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文化传统。而这一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大学的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文化品格之中,具体体现在大学人充满想象力的教学、研究以及以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大学生活方式中。大学教育,旨在全面地关照人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人的完整性生成。大学作为文化场域,以文化人是其本然所向。由此,大学需要守护“成人”的教育理念,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濡染置身于其中的大学人,促使其中的大学人真正感受大学的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文化品格,且能够将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实践行动中。经由大学的文化品格促进人的发展,且引导人不断追求卓越和高贵的生存姿态是大学育人目标的重要体现。

“大学教育是通过参与大学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深具内涵的自由。就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而言,理性和哲思能引起人无限探究的欲望,并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些特殊的性质。” [4 ]学生通过接受大学教育,进而不断促成自我洞察力、想象力、鉴赏力以及质疑批判能力的养成。这些能力的养成,是大学之于学生的一种大学文化之给。其中,这种大学之给凝结了大学自身的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文化品格,是它们的一种具体外显形式。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文化品格关乎大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和人格的完整生成,是其所需习得的重要内容。大学之大的文化品格本身即是一种理性、审慎和仁爱生活方式的体现。作为栖身于大学场域中的学人,大学生需要真正走进大学中,让哲思成为一种自我的生活方式,从中切身体会和感悟大学的文化品格,进而实现由形式“上大学”向实质“上大学”的转变。借由大学的文化品格,促使大学生从中习得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意蕴,且能够反观自身,将其施以意义赋形,进而获得对于文化品格的完整性认识。由此,大学文化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大学生需要将大智、大爱和大德的大学文化品格自觉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实现其意义的现实栖居。可见,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大学“成人”使命的践履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同时这也是对于大学之道的一种现实呼应。

2. 合乎社会之需

人是社会发展的内核。诚如鲁迅所言:“所谓现代化,现代文明,国家兴盛的根柢在哪里?根柢在人。如果忽略了人,物质、科技、民主都有可能走向反面。” [5 ]人之为人重在修炼个人的精神境界进而拥有卓越品性。大学教育,作为个体精神成人的重要阶段,需要激发个体开阔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自觉,以促成人的整全性发展为旨归。而大学,将有志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学人汇聚于一起,共同过一种联合生活。就这一意义而言,大学本身即构成了一个公共场域。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其中过好公共生活也相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这一公共场域之中,大学生所历经的公共生活经历能够为其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公共生活提供夯实的思想根基。由此,如何过好公共生活,这不仅符合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而且也合乎社会的需要。而大学之大所体现出的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文化品格,恰好是个体“成人”所需的重要构成,是个体过好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所需秉持的基本理念。借由大学的文化品格,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自我、自我和自然以及自我和社会的关系链接,充分认识社会时代精神所赋予他们的现实使命和责任担当。同时,大学生在对社会和时代重大问题的关注中,需要找寻自我看问题的观物视角,自觉将自我和社會相融,进而在真实的切己体察中不断地锻造自我和提升自我。大智、大爱和大德相统一的大学文化品格与个体“成人”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共契不仅符合教育的立人目标,而且也合乎社会的内在所需。

三、以“文”化人:大学“成人”使命的实现路径

以“文”化人,是大学“成人”使命实现的重要路径。依凭大学文化品格的在场,大学教育旨在唤起大学生积极自觉的向学之心和自主探索的求知热情,进而提升其生命气象。其中,理念上大学文化“说法”和大学人“活法”的相契、教师大学文化的“教育学”镜像以及学生视角下的言说和行动是大学以“文”化人的内核。

1. 理念:大学文化“说法”和大学人“活法”的相契

大学具有大智、大爱和大德的文化品格,这是对于大学文化的一种表达,是人们对大学文化应有样态的一种理性、审慎的共识性说法。在有关大学文化说法的同时,尚应有与之相应的大学人的生活样态。“说法”和“活法”,两者应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是理念和行动的一种有机契合。“大学文化的实质就是大学师生的活法,就是大学师生的人格样式。大学文化根源于大学师生的生活实践,大学师生的生活实践又反过来促成大学文化精神的自我完善。” [6 ]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大学师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二者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大学文化于无形之中濡染着大学人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反过来,大学人的生活实践方式也进一步促成了大学文化的内在完善。

大学不是知识买卖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文化性场域。大学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为追求真理和提升生命气象所浸润的文化样态。“如果我们真正能在思想上、精神上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就走进了真理光照之源。” [2 ]这正是对于大学大智品质的一种现实写照。大智的文化品格,旨在促进大学人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呈现出在路上的爱智样态。教育,究其本质而言,乃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师生生命的共同成全。在这一意义上,大学教育无疑也应是一种师生的交往。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而达成对真理的本然之思,随即哲思也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如赵瑞蕻所概括的西南联大精神那样:“一、爱国救亡,抗战必胜;二、师生情谊,教学相长;三、民主思想,自由探索;四、中华情结,世界胸怀。” [3 ]这32个字高度概括了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彰显了大学之大的大智、大爱和大德。其中,爱国救亡、师生情谊、中华情结和世界胸怀,是对于大爱和大德的一种体现;教学相长和自由探索是对于大智的一种呈现,所践行的是走进生命的学问理念。这不仅是一种大学理念的说法,而且也是一种大学人的活法,是二者的统一。大学教育旨在使人完整性地成人,“说法”和“活法”统一;旨在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大学以文化人的目标。endprint

2. 教师:大学文化的教育学镜像

在对于大学的认识上,梅贻琦先生指出,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并非意味着大学不要大楼,而是意指大学主要有赖于师资力量,尤其是各个学科专业的大师。正因大师的存在,赋予了大学以活的学术灵魂和文化品格,提升了大学的文化高度。大师,其自身就是一种教育学,他的人格和思想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熏陶,一种濡染,一种镜像,对学生的成人和成事产生着重要影响。正如在《纪念西南联大六十周年》一文中对吴宓先生讲课特点所描述的那样:“他教学极为认真负责,条理清楚,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主张外文系学生不应以掌握西方语言文字为满足,还应了解西洋文化的精神,享受西方思想的潮流,并且对中国文学也要有相当的修养和研究。外文系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与他的思想感染很有关系。” [3 ]在教学过程中,吴宓先生以其自身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风范濡染着大学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要限于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倡导对知识所折射出的文化的哲思,超越性地去探究与之相应的文化精神,注重中西的贯通。先生可谓是大学之大的化身。他将大学之大的文化品格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大学之大的蕴义。正因大师的思想,于无形之中滋养了一批批大学生,使其成人和成事。

同时,大学作为文化高地,大师不仅需要我们从现存场域之中找寻,而且也需要我们沿着古典智慧从经典之中找寻大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经典,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借由品读经典的路径,回到过去,穿越时空和哲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反观当下,寻求其之于现实的意义,促进新我的诞生。之于现实,大学可以凭借课程设置的方式,增设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名著选读的课程,如国学课程和古典名著选读等等,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相应古典文化课程的熏陶,增强其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其中,这些课程不应只是形式上的摆设,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质上的研读和对话。学生在探究古典智慧的过程中,经由亲近大师,习得相应的教育智慧,进而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和养成文化自觉。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言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真正意蕴吧!

3. 学生:言说和行动的文化践行

周保松认为:“大学教育有两个根本的目标,一是令学生学会思考人生问题,并教他们有能力有自信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二是令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日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推动社会进步。” [7 ]这两个根本目标,也可以简述为“我该如何活”和“我们该如何活在一起”两大主题。有关这两大主题的具体观看,我们可以从大学的文化品格——大智、大爱和大德中切入,找寻学生视角下以“文”化人目标的实现路径,其中主要指涉言说和行动两种方式。学生所践行的言说和行动本身即是对于大学文化传统的一种诠释、建构和丰富。经由言说和行动,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增加自信,拓宽自身视野,实现自身私己性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使得学生开阔胸怀,自觉担当其责任,实现自身公共品性的发展。

大学对于学生最主要的意义是扩大眼界、提高见识,使人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更高洁的人生境界,有丰富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8 ]。其中,大学生在言说和行动中可以真正感受大学文化的内在力量,确保自我心灵世界的鲜活和丰盈,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正如在《过去的大学》中介绍燕京大学的那样:“在学生方面,各凭所好,分头组织了中国音乐会、西洋音乐会、京剧、话剧、英语话剧等等社團,轮流在大礼堂演奏和演出,演出最精彩的节目,供全校师生欣赏……琐事千端,全靠同学们分头苦干,无私地精诚合作才获致顺利成功。” [3 ]此外,“燕大同学,读书不忘国事,‘九·一八事变发生,随即掀起一股爱国热潮,几乎全体同学都忙碌起来了。同学们分头组织各种宣传机构,例如街头话剧团,分头组织各种宣传机构,例如街头话剧团,演讲队等,到各处去唤起民众的爱国心,并且设法募集款项,购买应用物品,赠送前方战士。” [3 ]从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燕大学生在用言说和行动真实践行着大学的文化传统。学生们在基于自身兴趣的基础上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其中既有学生们自我个性才能的展示,又有学生们彼此合作共思的努力,是一种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的融合。而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学生们在公共空间中通过言说不仅明辨了正义,而且让人们彼此心系,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友爱。而学生们自身所践行的行动更是展现了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对于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自觉担当。大学生经由参与各种活动,在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也可以在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之中获得对他人、学校和社会的积极认同,实现自我和周遭世界的意义关联。由此,经由言说和行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显现出自身积极的生命气象,而且也可以使得大学呈现出文化育人的教育精神,这是一种大学以“文”化人的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69,167,173.

[3]钟叔河,朱 纯.过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33,369,361,287,288.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7.

[5]钱理群.梦话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8.

[6]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 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16.

[7]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55-156.

[8]肖 川.大学要带给学生什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17-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品格使命成人
养大成人
新闻典型人物与荆楚文化品格
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英语课堂教学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论淮剧艺术的文化品格及其深层成因
日剧的品格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