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智慧、美学与教育美学

2017-09-28彭道林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美学智慧

彭道林

摘 要:智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智慧与哲学紧密地联系着。作为哲学的分支,美学与智慧也密不可分。美学看似是感性的,然而,美学之所以成为专门的学问,即表明它并非只是情感的、形式的东西。事实上,美的作用可能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人走向智慧,因而教育、智慧、美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美学教育即美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教育美学则属于美学,在哲学的范畴。美学教育或审美教育有利于人们自觉地展开在教育中的美学活动,从而丰富教育美学;对于教育美学的研习有利于从事教育的人提升美学水平,增强美学意识,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智慧;美;美学;教育美学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4-0067-07

一、从智慧说起

智慧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1 ]。显然,这种解释没有揭示出智慧的本质。

想要透彻地了解智慧为何物,我们不得不提到哲学。

哲学被称为是智慧之学。历史告诉我们,哲学的发达对于一个民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古希腊的历史,近代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历史,19世纪德国以及20世纪美国的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有一批世界顶尖的哲学家,如贺麟、冯友兰、金岳霖、熊十力等,他们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少对整个中国教育是如此。遗憾的是,虽然哲学对于中国社会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进一步扩散到文化、科学、经济等领域,但还未来得及充分展现开来。

我们之中必有一部分智慧的人,如果加上充分自由的环境,杰出的哲学家就会涌现出来;或者,环境虽不那样宽松,个人却能充分地把握自由,也可以走向哲学,乃至成为哲学家。环境影响人,人亦可影响环境、改造环境。

哲学——智慧之学究竟是什么?

哲学所做的事情大体是纵横两个方面。纵的方面是向着形而上去探索;横的方面是探讨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两因素是如何关联的,是如何既相联系又相对立的,差异或不同亦在广义的对立之中。

中国哲学曾有过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的争论。其实,一分为二只是存在于思辨之中。血与肉合二为一,就是生命;在思辨时,它们可以分开,如果事实上的分开,生命就终结了。人是如此,社会的经济、文化等,也莫不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都是可以分辨的,却又以不同方式并存在一起。因而,看清社会,认识人,都离不开辩证法。

辩证法为何普遍有效?因为物质世界是辩证地存在的,精神世界亦辯证地存在着。

从纵的方面看,就是形而上的分析;从横的方面看,就是矛与盾的分析。矛与盾在一起构成范畴。在汉语中,范畴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范围,另一即指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所有的事物构成一个网状,范畴即这个网上的节点,把这些节点弄明白了,网的状况也就可以明白了。

因而,看事物,有形而上的分析才可能深刻;有对范畴的分析,才可能全面和广泛。当然,只有在深刻基础上的全面和广泛才有意义。换言之,有纵有横才能达至渊博,才有真知。这纵横两方面构成整个哲学,构成智慧之学,构成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方法。

了解了哲学之后,对于智慧究竟是什么就比较好回答了:人的思维若既能从纵的方面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又能从横的方面去考虑矛盾的双方,这样我们的思想就能达到纵横驰骋,横贯东西南北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智慧。

二、美与智慧

美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因而美学与智慧有着紧密的联系。

天才的古希腊人为人类贡献了哲学、数学,还有心理学(灵魂学)、物理学、伦理学等。这是希腊神话中实质的部分。希腊人也注意到了美,然而系统的美学著作并未出现于古希腊时代。尽管毕达哥拉斯学派意识到了美与和谐的关系,认识到圆形、球体最美,认识到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正交比的美,但尚无系统的美学论著。

科学是理性的,伦理也是理性的。美学看似是感性的,然而,美学之所以成为专门的学问,即表明它并非只是情感的、形式的东西。事实上,美的作用可能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人是为美而生的,又为美而活,为美而长。当美完全消失后,生命也将枯萎。人们在追寻美、发现美、欣赏美,同时也在创造着美。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在言语的表达之中,美的作用无所不在。人们还透过表象去看待心灵深处的美。

作为美的直接产物,便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等。音乐可能是最能同时表现美与智慧的形式。无论是在古中国的“六艺”,还是古希腊的“七艺”中,都有音乐。

欧洲近代以来的发展,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感谢以巴赫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家们。他们认为是音乐家给了他们以智慧,孕育了他们的科学人生。科学家们深深懂得艺术先于科学,艺术引领科学。在任何科学发展到了顶端,都要与艺术会面,与哲学会面,从而哲学、艺术、科学融为一体。

智慧本身可能就是美的,而在美的发现和创造中更能显示人的智慧。智慧可以因为美而更加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因而,人们的创造力也在随着对美的追寻中增长。人将自己的智慧用于发现美、创造美和欣赏美之上,从而,美也成了智慧的结晶。

真善美三个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真是天伦,善是人伦,美则是天人合一的美轮美奂。与真善美相对的就是假恶丑。事实上,一切罪恶都源于假。假首先是背离了天伦,随之而来的恶则是背离了人伦,于是所有美的基础消失了。

德智体美,美排在最后;真善美,美也在最后。然而,美的地位并不是这种形式上的排列所能说明的。实际上,美是最高境界。当我们求真时,既有美的引导,又有美的发现,而作为真的体现的科学本身就是朴实的美、纯净的美;作为善的体现的道德,就是人心灵的美。人间的一切都在于美化环境、美化自然、美化生活,更在于美化我们人自身。endprint

求真是让人走向知性智慧,求善是让人走向德性智慧,而对美的追求则是让人走向全面智慧、最高智慧。失去美,将失去一切,失去作为美的存在的人。美铺就了人走向智慧的坦途,而丑恶将阻隔人的美好走向,阻碍人走向智慧。

三、人是美的存在

大自然把所有的秘密放在了人的身上,也把最美的东西放在了人的身上,这其中就包括了智慧。这样一来,反倒让我们在“人是什么”的问题上找不到终极答案。这个问题可以从几百个角度去回答,但谁也不敢说找到了终极答案。

许多事物的起源,人类都清楚了,甚至是宇宙何时来到的,如何到来的,都大致弄明白了。然而,只有数百万年历史的人类是怎样起源的,人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却几乎全然不知。在这个问题上,连类似于康德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也还没有。

从微生物发展到植物,到最初的蠕体动物,再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哺乳动物,而人这种神奇的生命很晚才出现。人类很可能是最早出现在非洲,然后再逐渐到欧洲、亚洲、美洲。现在人已遍布于全世界了。

当我们说上天把一切的神秘、一切的美丽都放在了人的身上的时候,对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作了一个明晰的脚注。人之最奇妙的,是它的思想、意识、精神。恩格斯称其为“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 [2 ]。

希腊人从纯自然、纯理性的角度,看到了正交比的美丽,后来被达·芬奇称为“黄金分割”。其实,这就是一个单位长被一点分为大段与小段之后,大段与小段长之比等于全段与大段之比,而这一点所处的位置的近似值是0.618。于是,0.618就成了一个含有美学意义的奇妙数字,又称“黄金分割”点。

希腊人从纯自然的角度,从理性主义哲学出发,所知晓的几何美、数学美,并没有直接转移到人身上来。若不只是在物质世界表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他们有可能走得更远。对人的美丽的发现与歌颂,只要他们稍加注意就很有可能在他们那个时代被揭示出来和表现出来。美与真和善看似有所不同。美通常被视为属于感性范畴,因而理性主义哲学未曾深入过问,这可能是美学作为专门学问迟迟未出现的原因之一。现在,已如我们所知,美学依然有理性的尺度。可以进一步说,美是理性与感性的高度融合,是形与神的融合,是表与里的融合。

无论自然多么美,都只因人的存在而存在。谁能感受自然与物质世界的美?谁能发现和揭示这种美?即使是人本身,获得成熟而系统的美学也是很不容易的。

美有客观美和主观美之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区分客观美和主观美首先需要了解客观与主观的区别。所谓客观,是相对于认识和意识之主体而言的,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故凡客观皆主观之客观。主觀者本身对于他人来说也属客观之列,也客观地存在,故谓之客观的主观。每个人的意识对象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客观,甚至于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意识的对象,此时,主客观融于一体。每个人也在他人的意识对象之中,亦为他人主观中的客观。主客观皆因人而存在。在没有人的世界里,便无主客观之分。

主观和客观都是中性词,但加上后缀“主义”一词就有所不同了。人们普遍认为主观主义似乎是不好的,其实,客观主义也是不好的,两者皆有失偏颇。当然,不是任何词加上“主义”之后就一定不好。

客观美指的是什么呢?当然亦与人有关。例如,当人们看到九寨沟、看到张家界这样的自然风光都会觉得很美,看到蒙娜丽莎、阿芙洛狄特这样的惊世之作也都会认为是美的。

当然还有主观美。例如,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又例如,故乡总是美的,即使是穷乡僻壤,可那是自己的家乡,它在自己心中就永远是美丽的。

人们还在美之前加上一些修饰词语,分为壮美、凄美、俊美、秀美……这是人们对美的一种评价,因而就是主观美与客观美同在了。

人是什么?答案之一就是:人是美的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人本身乃是美的化身;另一方面,人的所有活动离不开审美活动,人与美生死相连。

艺术的繁荣与否,反映的是全局性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恩格斯曾描述过那个时代。他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些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几乎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 [2 ]随后,恩格斯又列举了许多这类巨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成就。

在被提到的那些巨人中,恩格斯说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达·芬奇。人们大都知道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这与美学直接相关。其实,他还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除绘画之外,他还在雕刻、音乐、发明、建筑等领域内有所建树,并且通晓数学、生物、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此外,恩格斯还提到了丢勒、蒙塔朗贝尔、马基雅维利、路德等人物。

文艺复兴是从文学艺术开始的,带来的则是欧洲全面的繁荣。美学的解放与发展,可以说就是人的解放和发展。人解放成人,人发展为更智慧的人。也可以说,文艺复兴是让“人是美的存在”充分表现出来的一个伟大时代。

四、教育美学的产生

我们涉及了智慧、美与智慧的关系,也讨论了美与人的生长、发展的关系。但关于美的学问十分广泛,我们仅触及了冰山之一角。现在讨论教育美学,这应当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此问题在于研究教育活动中的美学现象与特点,从而有利于人们在教育中更自觉地发现美、探求美、创造美,引导学生走向美。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人走向智慧,因而教育、智慧、美三者密不可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美学教育即美育,这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教育美学则属于美学,在哲学的范畴。两者也有紧密的联系。美学教育或审美教育有利于人们自觉地展开在教育中的美学活动,从而丰富教育美学;另一方面,教育美学的研习有利于从事教育的人提升美学水平,增强美学意识,从而提高教育质量。endprint

教育并不都是美的,但我们盼望它是美的。因而从积极的方面来探讨教育美学,也不回避相关的消极面,知晓什么是丑陋的教育,这样反可使得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

希腊人谈论了美学,但系统的美学理论并不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关于美对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可能也是古希腊人未充分意识到的。希腊人几乎引领了一切,但并未创造一切。希腊人不可能对一切都深加探究,虽然他们已思考得十分广泛和深刻了,但还有大量的余地,还有无穷的问题。美学、教育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天体力学和相对论等无数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希腊人所无法企及的。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出版,教育学由此产生。而最早的美学论著是德国人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这都是开山之作,也都出现在欧洲。更为完整的美学体系,则要归功于康德、黑格尔。美学教育的创始人则是另一位德国人席勒。

教育学加美学,似乎就应当是教育美学了。然而,简单地相加是得不到教育美学的。古希腊就有哲学,夸美纽斯开创了教育学,如果相加就有教育哲学的话,1632年之后就应当有教育哲学了。可是,教育哲学的出现是在1632年之后的两百多年。1848年,德国人罗森克兰茨,他的《教育体系论》在美国人布莱克特翻译成英文时,即命名为《教育哲学》。高等教育产生了八百多年之后,才有高等教育哲学,这主要归功于雅斯贝尔斯,还有其后的布鲁贝克。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堪称高等教育哲学,这比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早了半个世纪。课程的概念由美国人博比特于1918年正式提出,2003年有了中国人写的《课程与教学哲学》(张楚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从课程到课程哲学相距将近一个世纪。

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两种趋势,一是几乎任何学科都会从理论走向哲学;二是这一过程似乎在逐渐缩短。也可以说,人们总是向最高智慧迈进,并且其步伐越来越急促。

多次留学德国的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并在任校长期间亲自主讲,开创了中国美学与美学教育之先河。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美学与美育在中国同时遭受不幸,但随着改革开放,美学与美育在中国恢复其地位,虽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毕竟是在前进之中了,且不可逆转。

对于教育美学的理解,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有了教育,就会有教育中的美,然后我们去研究它,这样,教育美学就产生了。然而这种理解又实在是过于简单。美,早就在许多方面存在了,可是,美学却迟迟未见出现。并且,即使是在有了美学、有了教育学之后,教育美学也并未立即产生。教育美学究竟产生在什么时候?可以断定的是,教育美学产生于18世纪后期或19世纪了。然而更精确的时间,笔者从已掌握的文献中还无法确定。

五、教育美的一般性质

如前所述,美有主观美和客观美之分,而对于美本身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所以更难以断言教育美的一般性质。不过,我们倾向于将教育美理解为主观美和客观美的融合。当人们说教育是天底下最壮丽的事业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这似乎是一个主观判断,却又如此没有争议,似乎就有客观性了。不过,我们只是盼望它是壮丽的,这是主观的;但事实上的壮丽又往往要从具体的情况、从教育现实存在的状态来看,这就需要客观地看待了。

事实上,仍然只有客观存在的主观。也只有主观之下的客观,都因人的介入才得以发生。因而,只有主观的客观和客观的主观。差别在于一定的倾向性。在我们流行的观念中,似乎主观主义是不好的,而很少注意到客观主义也是不好的。这就表现了某种倾向性。对于教育美的看法,我们还是较为全面地看待为好。如果不注意到主观判断的一面,那么,在教育中我们去展现美、创造美就无从谈起了。唯有存在着主观的可能,才能有创造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美的客观存在,我们又怎么去发现教育美?怎么去揭示和展现教育的美?可见,教育美学作为一门学问,仍然需要从主客观的角度全面去考察。

在教育中发现美,有赖于审美意识、审美水平;在教育中创造美,则有赖于综合的审美能力。这种意识、能力和水平,都有赖于日积月累的美学修养。我们也可将美学水平划分为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意志。一般认为,审美属于感性活动,其实,理性也起作用;一般认为,美是显于外,其实,也潜于内。

真善美应当可以概括了人间的一切。真,真实、真诚、真挚,是一个基础,由此才谈及善,善待他人、善待教育、善待民族,也善待自己。唯真,唯善,才有美;反之,唯美,才有善与真。唯美主义甚至认为,美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为美而美就够了。

现实的教育中,唯美主义又很难行得通。教育美势必与人的成长这样十分现实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进一步可以看到教育美的主客观同在。教育美必然与一定的效果连在一起,至少是不能離开人的发展来谈论的。

六、教学中的美

对于何以为美,有一种分解式的看法,即美包含了四要素:简洁、匀称、和谐、奇异。反过来说比较好理解。千篇一律不会给人以美感,雷同不会有美;异样的不一定美,但一个模式、一个样子,一定不美。故奇异是美的要素之一。

匀称不一定对称,是美所必需的,零乱不可能美。有所谓非对称美,但毫无匀称也不会美。非对称的经典一例是阿芙洛狄特即维纳斯形象。现实的人体是对称性极强的,两眼、两耳、两臂、两腿……然而,一些动物亦具有对称性。人最神奇的还是大脑,神经心理学家已区别开了左右脑的非对称功能。

简洁也是必要的因素,过于繁复、臃肿不是美。由简洁、匀称、奇异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体,这才是美。

我们可由此来衡量教学美。教学中的美可分为教学中的人美、活动美、物美。

人美指的当然是教师美、学生美。教师的美表现在语言美、仪态美、心灵美、人格美。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活动美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中。endprint

教学需要清晰、简洁,唠叨与啰嗦不是美。一句话或一个意思反反复复去讲,不仅不美,而且反映了教师尚未透彻地把握,故而不得要领,总觉得自己还未讲清楚。教学需要丰富的表达,简单的重复不是美。已经听过的话,再听时味道就差了。有些极为深刻的话,特别值得回味,适当的重复有其必要。即使如此,最好也換个方式、换一种口气来表达,以便更好地回味,更好地深入。改换表达方式也常意味着深入。

教师对于自身之讲授,可以问学生:“你们听清楚了吗?”也可以问:“我讲清楚了吗?”讲授清楚是基础,但学生们觉得教师讲述清楚了,并不一定表明他们都听懂了。不过只要他们听清楚了,就可以在课后进一步去琢磨。教师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学生也不能指望仅靠课堂听讲就可以弄懂一切。教师在教授中,多从学生出发,多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最重要的。教学美,必然体现在师生的交流之中,较充分的交流体现较充分的美。换句话说,教学中的美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大。

混乱当然不是美。讲述的话语可以跳跃,但不能混乱,不能不注意逻辑性。逻辑美与直觉美同在,才更完美,亦或可以称为优美。清晰是美感的基础。教师讲述的语速、节奏也很重要,抑扬顿挫,如诗如画,把哲思寓于诗一般的语言中。

教师的书面语言也相当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一手粉笔字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前辈教授们在黑板上的书写是十分讲究的。数学教学中的1、2、3、4、5,以及a、b、c、x、y、z是出现最多的,绝对需要写得漂亮一些。曾有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的语言精练而风趣。一堂课,他的板书从黑板的左端写到最右端落笔时,必是整点下课之时。数学教学的板书一般不宜写得太多,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

其他类别的课程相信也有类似的问题。现在多运用电子技术,较之传统的教学,有优有劣。情感的东西很难用技术手段表达。思想流,尤其是临场应变与对话,事先完全设计出来的可能性不大。广泛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不会导致传统教学方式的消亡。未来的教学很可能是传统与现代技术的交融来共同促进发展。

教师的肢体语言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仪态美、风度美更是电子技术难以体现出来的。更有教师的心灵美,对学生、对事业反映出来的亲近美、亲切美,由里及外的美,并由此而引导学生爱美、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科书通常也很讲究,其外形美通过装帧表现出来,特别是中小学教本。

物美表现在学校环境美、校园美、建筑美,教室内外都美。许多学校在这些方面都下过功夫,努力美化自己的学校,同时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美的环境中成长。美的环境还包括美的校风。进入北京大学,不仅能看到优美的环境,而且能够感受到这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的文化积淀,感受到北大人对于知识、智慧、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美。的确,不只是人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3 ],世界也按美的规律构造自己。

七、教育美学的必然存在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杜威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4 ]然而,它自己的目的是以多样的形式存在的。有人们共同理解的目的,也有不同理解之下的不同目的。但它们应当都是教育“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自身以外”的目的。比如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美化人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欣赏美、热爱美,从而创造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也美化了自己。这不是很崇高的目的吗?让学生更富有(知识)、更聪明、更智慧、更高尚、更高大,不也是一种目的吗?

上天让人成为这世间最美的生命体,把最美的要素放在了人身上,使人成为一种美的存在。教育的目的便可以是让这种美的存在向更高档次走去,让人成为更美的生命。人在自己活动的任何领域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追寻美的,这既成了生活的动力,又成了生命本身。人为美而生,为美而长,且为美而逝。当美不在了,感受不到美了,人的生命必然萎缩,甚至因此而终结。

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都和美紧密相连。人们经常说到德育,可是,对“什么是德”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无论如何,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称得上“美德”的德才是最好的。智育,如果不达到对知识产生美感的地步,智育就难以说是成功的。体育,更会有对美的各种追求。体育应使人更健美,肌肉骨骼都得到发展,行动更协调,使人体更美。

由此看来,美绝不只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它是影响一切的,引导一切的。20世纪50年代曾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略去了,无论略去的动机是什么,历史都说明,那时的教育经历了磨难。美的教育被忽略,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教育若不美,若不处处体现美,追求着美,那就是丑陋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异化。

很少有哲学家是不关注美的,康德也不例外。他曾认为,人类的发明中,教育的艺术是最困难的艺术之一。何以为教育艺术呢?想必是教育的升华,教育中已充满了美感。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从内容上都会予以哲思;从形式上都会力求达到艺术的境界,亦即让其活动能给人以美感,以美的享受。在教育这样人类最关切的活动中,对其在进行哲思,从而使其成为艺术是必然的。

教育应当给人以理性,也应给人以激情。两千多年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对教育也有片面的影响。教育不只是发展人的理性,也应该在人的激情的发展上有所作为。很可能,人天赋地拥有了情,而理是后天获得的。其实,人的情感亦需要在后天发展。陶冶人的情操是教育重要的使命之一。只有理性,人与机器无异;只有感性,人与动物无异。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的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有理性美,也有非理性美。有欢乐的美,亦有凄凉的美。不仅欢乐可以变成音乐,悲哀与哭泣也会在音乐里出现。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成为艺术。人们愿意看喜剧,然而,悲剧也能感人肺腑,能惊天动地。

教育美学存在的必然性在哪里?在从事教育的人身上,尤其在教师身上。他们创造了教育活动中的美,当有人去研究时,教育美学就必然出现了。endprint

教育美学必然地出现,并非轻松地出现。教育史同人类史一样古老,这是数以百万年计的历史,大大早于文明史。教育学的历史却不到500年。教育美学的诞生更晚了。它正式出现在什么年代,尚无相关的文献说明,然而,可以大体上断定,它的产生是晚在19世纪了。至此,那个必然出现的东西,才现实地出现了。

真善美是可以概括人间的一切的。相应于真的是科学;相应于善的是伦理学,哲学的一部分;相应于美的,便是美学,亦为哲学的一部分。人间的学问,从大的方面看,各自行走着;但到了山顶上,它们就会合到一起去,三位一体,汇成一家。那是一座山峰,人类智慧堆积而成的山峰。那峰顶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5 ]重逢的必然原因在哪里?基本的原因是两条:第一条,对于科学的探讨,在走到至真至深之处时,必与哲学会面,这一条是从内容上看的;第二条,便是形式上,人在任何领域都追求美,这似乎是形式上的追求,可是它实质性地引导了人的行为,于是,科学与哲学亦必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科学、哲学、艺术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于并存在于人间。这样,真善美也完整地出現在人间,且使人间变得完整、完美、完善。

教育美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真善美在人间最广泛、最普遍的活动中的整体呈现。人类最早的活动的确是两大桩:一是觅食,二是教育。一是为了活下去,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于是就发明了教育,并且永久地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变化。

教育势必是在美好的愿望下诞生的,势必是为着人生活得更美好。但美好的愿望结出的果实并不总是美好的。教育出现之后,已有了许多不同种类。从实的方面看,有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从虚的方面看,有自由教育、通识教育、永恒教育等。

本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教育,也会有出现异化的可能。跟人一样,教育也有不健康的时候,尤其是在教育被过分功利化的时候,教育就会变得不那么美了,就会出现病态。这样,就产生了教育病理学、教育诊断学、教育治疗学,它成了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病态的教育需要诊断,而诊断的基础理论中就有一门叫做教育美学的学问,它能让病态的教育重新美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4,8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4]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5]福楼拜.福楼拜文集:第2卷[M].北京:真理出版社,1993: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学智慧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