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疑—问—议—论”
2017-09-27贺明
贺明
摘 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抓好“疑—问—议—论”四个要素至关重要。如何把这四个要素更好地应用于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教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巧设疑;忙提问;广议论;强论述
一、巧设疑,引兴趣
兴趣是强烈又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积极设疑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
1.設问式引疑
“设疑”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要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这一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时,可设疑:要用20米的铁栏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圃,怎样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本来二次函数内容较为抽象,通过这个问题设疑,将二次函数得极值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2.游戏式引疑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手脑并用,增强求知的渴望。例如,针对初中数学书中的几何问题,我举办了一个叫做“辅助线”的游戏。将学生分组后给出一个几何图形,让小组思考该如何作辅助线,并且思考一下假若加入这条辅助线,会对解题有什么样的帮助,随后再继续深化,讨论一下加入一条辅助线后,会不会产生另一个新的问题,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生疑,从而产生解疑的积极性,加深对函数知识的理解。
3.演示式引疑
通过实物、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义,从而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在教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2008年奥运会上令中国人难忘的女子四人双桨夺金的激烈场景,然后多媒体演示让船桨四个支点处出现一条直线,并与船桨所在直线交于支点,并隐去背景图,呈现出“三线八角”的图形。学生看到这里马上会有疑惑,究竟这些角、线和女子四人双桨得冠有什么奥秘?接着我提出问题:从角的顶点和角的两边观察,具有共同顶点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聚精会神地观察、找规律和特点,不一会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演示式引疑能激发学生观察思索,寻求新的发现。
引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对比式引疑、观察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忙提问,找答案
要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鼓励学生提问题,并指出问题要有针对性,抓住重点,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地善问。例如,我在讲解用尺规作图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时,就有学生追问:老师,这个想法是怎么被想出来的?当我进一步讲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并结合尺规特点进行构造时,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激发起来,一连想出了三种构造方法,学生就是在提问中拥有质疑和创造力,他们有时也会对教材、对教师提出疑义,提问使他们想得深、想得远,形成要问个为什么的学习好习惯,正是学生敢于问、善于问,为下面环节的继续学习开辟了道路。
三、广议论,深理解
在讨论理解这个环节,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我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讨论,有同桌两人互相说的,有4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敢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讨论。
四、强论述,散思维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每组由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于是我就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现在逐步注意到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用词的准确,这样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就有了提高。指导学生学着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
由于我在教学中能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多说、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重点抓“疑—问—议—论”4个要素,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让数学课堂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胡晓丹.课堂教学中的“疑—问—议—论”[J].才智,2008(19).
[2]吴明明.课堂教学中的“疑—问—议—论”[J].学知报,2010(3).
编辑 李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