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改革思路

2017-09-27胡俊梅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6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创新创业教育

胡俊梅

【摘要】国家倡导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鼓励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的教育改革形式对本科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要顺应新形势,制定新政策,改革新的审核评估机制。原有的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标准,高校执行标准,再经行政部门组织评估的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限制了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现有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校转型 ; 创新创业教育 ; 本科教学管理 ; 教学评价机制

【课题项目】福建省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批号:2015H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93-02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的永恒主题[1]。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日益凸显战略地位。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先后出台多项制度力促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2014年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处于新一轮全面改革浪潮中,各级各类高校都积极响应,提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然而,在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尚处于普及、探索阶段,并未真正进行改革。高校转型怎么转、转型方向和规模等没有蓝本,学校必须遵循自身现状及发展前景来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是不是要把在校学生扎堆推向社会,如何把握这个度也需要高校反复考量、深度调研。实际上,不论是高校转型,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说到底都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其着眼点在教学[2]。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面对和改革现有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深思的问题。对于教学改革能否达成以及达成程度,集服务、指导、调控及评价功能于一身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尤为重要。

一、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高校教学管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展开,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依据一定的原则,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同时发挥约束、导向、激励等多种作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高校改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管理,因此,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模式非常关键[3]。在我国,近十年来新建或升级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很大部分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还不够完善甚至有些落后。在新的改革浪潮下,迫切要求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认识存在偏差,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高校工作中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重要活动是教学,其他工作都必须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其中,教学是第一位的,是最直接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但由于大学的定位、级别等多种因素,人才培养逐渐退出了原来的核心地位,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教学反而变成了副业。几乎所有高校,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新建本科高校,无一例外都强调科研、重奖科研。高等教育界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现象。高校里面科研比教学更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使得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都存在认识偏差。科研项目和成果对于提升学校地位和水平有直接帮助,而学校地位的提升将会带来更多的政府或部门、机构的资金投入。就教师个人而言,科研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地位,获得职称并增加收入。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原本有的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功力扎实、经验丰富,但职称评定等要求必须有科研项目、发表文章。教师不得不将原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转到科研上,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对于这种现象,校领导、教管部门及人事部门应该沟通协商,及时引导并制定务实合理政策。让人尽其用,各顯其能,教学实力强的教师鼓励专心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可以多分配科研任务。不必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教学科研同时精而专,可以增设教学型教授,让一部分精于教学的教师潜心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程。

2.发展方向存在偏差,重学术轻育人

高校为了做大做强,加大投入强调学科建设,间接弱化了人才培养意识。在高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其核心在于探索并践行为社会培养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技能和创新能力,使之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服务。“威斯康星思想”提出,大学应该在教学和科研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显然,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本质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育人是第一位的。

高等教育的核心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学科建设本是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的,可是在当今高校内却本末倒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功利思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不足。现在,国家倡导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改革形势,首先应该从认识和管理上下功夫[4]。因此,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对学校发展方向重新定位,育人仍是第一要务。

3.教学评价的不科学制约了教学管理理念发展

目前,高校盛行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政府介入过多:政府是主体,既是教练又是裁判。评估指标体系由政府主导部门制定,再由政府部门组织评估考察,评估后的奖惩仍是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对于地方特性、学校特色根本无法从既定的指标体系中体现。endprint

(2)指标内容单一:在现有教学评估体系下,各级各类高校为了迎合评估,几乎完全遵照评价指标来指导和执行教学行为,最终导致高校趋同化,无法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

(3)高校教育偏形式化:正如基础教育为求升学率,将素质教育变成应试教育一样,高校为了从评估中获利,原本“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理念被扭曲成“应评”教育模式。更值得警惕的是,只重视迎评,不重视评后整改。不仅浪费了物力财力,而且违背了评估的宗旨。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建设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性的评估机制和体系刻不容缓。

二、本科教学评价机制改革思路

高校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如何评价是关键。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科学的发展性评估机制非常有必要。尤其在改革期间,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刻不容缓。2015年,全国高校开始新一轮评估,本次评估与以往的合格评估及水平评估有很大不同,重点在于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效果的检查。这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改变,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提出来了。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指标制定也不尽完善,没能凸显新评估理念。

1.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管理评价机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构建能充分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以生为本,注重创新,多元化的管理评价机制和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展示个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角色科学定位: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国内高校主要由政府监管,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了一定得保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仍将扮演主导角色。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飞速发展,国家和政府继续扮演“家长”角色显然不再有利于高校发展。政府应该尽可能地由事无巨细的管理模式逐渐演变为宏观调控管理模式,只有将自主权更多地下放给地方和高校,才能办出风格不同特色各异的不同高校[5]。

(2)评估主体多元化:政府从主体位置淡出后,首要事务就是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用人单位、家长甚至学生,以及热心教育人士等,都参与到评估中,使得评估主体更充实更科学。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可以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不同需求层面开展评估评建工作,力求评估模式和渠道多元化,促进高等教育改革面向不同群体,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从而最终实现“服务社会”职能[6]。

(3)评估指标多元化:旧有的评价体质中,一套评估标准全国(省)通用,这种模式应该打破。新成立的多元化评估主体应该多方论证,对不同级别不同定位的高校,分类型、分层次,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性质完全不同的高校,比如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师范类大学等等,其建设要求和目标是不一样的,其教学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也不同。因此评估过程中,在要求教育规律方面坚持共性的同时,应更多的体现特色性指标和要求,以鼓励高校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尤其对新建本科高校,不应一味强化科研方面的指标,更应该偏向教学方面的指标,鼓励此类学校形成地方特色,实现“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因此,高校评价机制除了继续发扬行政性评估优势外,还要增加并重视发展性评估建设。

2.确定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内容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应该然占比最大。同时也是最难评价的。质量,有质才有量。然而,教学的量很难同科研一样用数据进行考核,因而教学的“质”很难考评。虽然说本科质量工程、教改等项目也可以量化,可这也只能体现教师或团队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不难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和到达的层次。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仅仅只是常规的“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对学生学习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的发展性培育。而这些能力在高校学习期间无法完全展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等到创业就业后方能发挥出来。因此,有关人才培养效果方面评价内容的确立必须从社会和用人单位获取。

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评价指标应科学合理,不能过于形式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给以老师和学生更大的灵活性。很多普通高校内部,对这方面的规定相当教条,要求老师授课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甚至要求老师授课内容不能脱离教材。这是很不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教纲和教材只能体现一部分专家的观点、知识量以及应用程度。对于一名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要求他必须遵照教材授课,则势必无法发挥其学识,反而导致教学效果枯燥生涩。因此,考评老师的“教”应该灵活,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样,考评学生的“学”也应该灵活多样,不能完全看及格率、优秀率等量化指标。教和学之间应保持良好互动,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应提倡开设一定量的参考书目,考核学生知识面和领悟力,并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或小论文,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题设计、课题讨论等。实习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写创新性小结或设计。通过这些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效果显然要比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明显得多。

3.调整有效的教学管理评价形式

目前的教学管理评价形式一般是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进入各高校进行现场评估,材料则是高校事先按统一的评估指标做好。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评估开展,直观、方便,而且能直接有效的对不同高校进行排名区分优劣;另一方面,这种形式却又存在许多弊端,如造成了高校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浪费,增加了学校日常工作负担,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教学活动受到很多限制,不能灵活发展。管、办、评一条龙都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的教学管理评价形式与社会严重脱节,不符合社会发展,更不利于高校转型,完全可以探索成立或聘请第三方机构充当中介进行教学管理评估[7]。

4.加强高效的评估后续整改和监督

教育评估自启动计划开始,各高校便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举全校之力做材料,虚构夸大的成分也不少,一旦评估结束后即宣告活动落幕。至于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意见,高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行政部门也没有监督执行整改。导致“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功能未能完全得以发挥。因此,评后整改和建设也应该纳入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调整规划教学任务,督促教研活动更加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教师则应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也要适时改进学习方法。只有将监督机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评估的价值,达成教学管理的目标。

总之,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型,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这些改革举措突出了“人才培养”在本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本科教育只有强调人才培养,重视创新创业,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目标。因此,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紧抓改革契机,学习领会高等教育改革新观念新形势,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改革管理方案并在师生中普及。同时,还要充分调研,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促使学校重心转向人才培养、服务地方这一主线。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再是教育系统说了算,既然强调应用,重视人才培养,那么用人单位、社会、家长将更有发言权。因此,为了有效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检测教学管理新模式,还必须建设科学合理的配套教学评价机制。主管部门也要改革创新,引导制定“以生为本”、“以教为本”的指标体系。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多元化主体、多样化标准及多方位考核形式,力促地方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地方输送高水平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杂志, 2012,10: 3-9.

[2]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 2014, 8 (415): 67-74.

[3]张伟,刘宏山.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J].科教导刊,2011,10:102-103.

[4]陈建国.威斯康星思想与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2):46-53.

[5]葛大汇.教育评估中的法团主义:行政力与专业联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27(4):815.

[6]史华楠,曹伯祥.国家治理转型中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价值意蕴.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4):3-6.

[7]沈小娟.教育评价中介管理机构探索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15,9(3):8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转型下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