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
2017-09-27王玉金
王玉金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为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应从组建科学合理的异质合作小组、精挑细选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具体分工与角色定位、发挥集体智慧制定班级公约、制定考核内容与量化细则、紧抓时机与学生交心、多搞活动丰富与活跃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做起。
【关键词】初中生 ; 班级管理 ; 小组合作
【中圖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9-01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中学新课改强调合作、探究式的管理以及学习形态与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且被广大班主任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管理班级的目标是变班主任被动管理为学生主动调控自我,使全体学生共同成长。我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组建科学合理的异质合作小组
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是提高合作效率与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班级总人数,组规模五至六人的标准,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个性特点、思维方式、能力倾向等因素,将学生平时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划分好、中、差三个等级,把三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组。这样以来,各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基本持平,且组内成员间具有相互合作的个性基础,有利于鼓励组员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促进人人进步。
二、精挑细选小组长
优秀的小组长,是开展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有力保证。作为管理者,小组长最好是由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都相对突出的同学担任。然在初中生中,这样较为全面的人才毕竟为少数,因此,在推选时,小组成员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选出最能带领自己成长的人,或许只有一个突出优点,或许各方面比较均衡。这样推选出的小组长,得到了组内成员的信任与支持,便于组长树立威信,有利于管理小组,在组内形成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的团队精神,在与他组展开竞争时更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启动集体的智慧,使小组立于不败之地。
三、明确小组成员具体分工与角色定位
小组成员明确的分工,清晰的角色定位是小组成功开展合作的必备条件。小组合作就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此,要在小组内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氛围,每位成员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承担不同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激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本着“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角色定位。小组内部可以设组长、学习指导员、纪律委员、各学科组长等岗位,每位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与实际需要身兼几职,但每位成员至少担任一项职务。因而每位成员既清晰了工作任务,又实现了个人价值,从而有利于成员间的相互配合。组内成员人人管事,人人被管,互相协作,共同成长。
四、发挥集体智慧制定班级公约
初中生,心理上渴望独立。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制定班级公约时,充分放权给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让班规在思想的碰撞中诞生。班规的制定,要求全体学生集体讨论,且要符合全体学生的意愿。这样做,既能调动班级每位同学的自我管理潜能,又能有效地提高其守班级公约的自觉性。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结合小组实际,围绕班级公约制定相应的小组条约,约束小组成员自觉遵守。于是,在班级管理方面,就构成了一张“法”中有“规”,“规”中有“约”,相互约束的“法”网。因此,在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中,做到了有“法”可依,做到了“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地处理问题。这样以来,班内的违纪现象才会明显减少,有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五、制定考核内容与量化细则
为保障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有序性,在班级公约的基础上,必须要制定相具体的考核内容与量化细则。在学生的学习、纪律、劳动、卫生、活动等方面确定考核内容,但一定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考核内容制定考核细则,细则一定要全面、细致,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这样以来,小组各岗位上的负责人才会按照考核内容与细则对成员进行督促,使其努力做到最好,力争小组的整体成绩在班内名列第一。考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此,我们可以一节一评比、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评出本节课、本周、本月表现优秀与不够优秀的小组,激励优秀小组更加努力,鼓励不够优秀的小组积极查找原因努力追赶,力争本组在下次的评比中有所进步。
六、紧抓时机与学生交心,有效把控学生思想动态
在小组合作中,由于是捆绑计分,如何保护优秀生的积极性,激励后进生的主动性?如何克服学习、个性等因素,让小组成员比较自然地融入小组的集体中?如何缩小小组长的要求差异,平衡各组发展?……这些都是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它们,小组长与小组成员束手无策,此时就要借助班主任的力量,由班主任出面来解决。笔者认为,与学生谈话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注意把握时机,使谈话做到“适时、适人、适事、适境、适地”,这样谈话的效果才会达到最好,与此同时,班主任也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班级管理才会做到有效的把控。
七、多活动,丰富与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增强集体向心力
有益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摆脱读死书、死读书的境地,丰富与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向心力。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开展一切可能开展的班级活动,比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知识竞赛、联欢会、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可以观察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了班级管理水平。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达到了优秀生与后进生捆绑共进的目的。但在实践中,对班主任来讲,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个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娄浩瑾.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J].生物技术世界,2015,02:119-120.
[2]付红.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1:21-24.
[3]高继生.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J].西藏教育,2015,04:63-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