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现象及施教策略刍议
2017-09-27吴俊霞
吴俊霞
【摘 要】小学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文章主要从学生厌学的概念入手,对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施教策略,旨在改善学生的厌学心态,引导学生积极成长,促进学生的未来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学生;厌学;现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71-02
厌学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存在否定反应倾向,具体包括厌学态度、情绪及行为等学习消极心态,从而对学习感到厌恶、反感与痛苦,通常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精力,严重时会出现逃学、旷课等情况,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不理想等状况,从而形成厌学情绪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约4成的小学生存在厌学倾向,因此,对小学生厌学现象和施教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小学生厌学现象成因
1.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营造学习氛围、创建良好校园生活环境的场所,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尤为重要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仍抱有“重文化、轻德育”的老旧观念,甚至会安排文化课占有体育、美术、音乐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素质课程,这就使学生对文化课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滋生出厌学现象。
2. 教师因素
师生关系不融洽是致使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学生对教师怀有崇拜和依恋心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而一些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容易让学生的自尊心遭受到严重打击,导致他们产生厌学心理。
3. 家长因素
父母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发挥着关键性影响,而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会扼杀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形成懦弱、胆怯、懶惰等负面性格,因此,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小学生厌学行为的施教策略
要有效解决小学生的厌学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施教策略,就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从而使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美丽绽放。
1. 合理规划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的小学管理制度与合理的课程规划安排是小学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解决学生厌学的难题,首先需要完善小学管理机制。学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核心,以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为导向,同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及课程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机制加以改革和完善;其次,要更新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小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越发关注,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压力,其中又以教师和家长为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小学生的厌学心态,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的“成绩为重,其他为轻”的教学观念,必须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最后,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缺乏对体育、音乐、劳动等课程的重视,其中一些教师甚至会占用此类课程的时间教授文化课程,这就使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幅加剧。因此,学校和教师可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改善这一状况。
2. 综合运用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厌学心态。与此同时,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学内容受教育部指导和规划,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问题引导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法、课件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调整学生的厌学心理。例如,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前布置小组预习作业,使小组成员经过协商后确定每一位成员的预习任务,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程预习环节。然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小组预习情况的考查,如采取问答或是小组成果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邀请学生为大家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能够使学生熟悉课程内容,有利于课堂问答环节的展开,同时教师可采取即时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表现情况加以点评,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热情,从而改善学生的厌学心态。
3. 加强师生互动,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是收获成功教育的有效路径,而教师需要将学习的乐趣准确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豪感。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路径,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积极的互动氛围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一些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立其力所能及的目标。如此,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时就会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和厌学心态。当学生遭遇困难泄气时,教师需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播、引导和鼓励,通过借助激励评价的方式,如“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等言语,多加鼓励学生。与此同时,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小组话剧表演的方式使班级学生都投入活动中,从而营造积极愉悦的授课氛围,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改善学生厌学情况。
4. 强化家长联系,打造良好家庭环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学生厌学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强化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打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一方面,运用多种沟通媒介,加强与家长的交流联系。教师必须注重对家长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切勿使家长采取过激行为教育孩子。例如,教师可借助班级家长微信群组和校信通的方式,定期发布一些简短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家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注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和交流。小学生会因为家长的鼓励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为家长的表扬而手舞足蹈,因此,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必须注重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与孩子多加沟通,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而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成长环节中,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良好互动循环,以此改善学生的厌学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生厌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主要对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生厌学现象的施教策略,从而改善学生厌学问题,促进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润美,周忠会.消除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措施[J].读写算(教师版), 2016,(23):139-140.
[2] 刘明伟.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浅析[J].学周刊,2016,(21):113-114.
(编辑:易继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