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7-09-27米洁寇宁
米洁+寇宁
【摘要】英语语言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对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及英语在实际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英语语言学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互动,因此教学效果不佳。笔者根据自身从事语言学教学的经历主要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以后的英语语言学教学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语言学 ; 教学效果 ;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17-02
1.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分为英语专业课、英语专业技能课和相关知识专业课三大模块。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必修的知识专业课程,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开设,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构筑专业知识体系,在了解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科技等方面特点的认识。语言学课程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相比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种论文、书籍的讨论和成果,对于英语专业课程的研究结果相对较少,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诸如语言学导论等专业课理论性太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更进一步加深了英语专业课程特性的模糊性,降低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所有英语教育从业者重视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和反思,尤其是对于语言学这样的理论性强、内容杂而抽象、教学难度大的课程,更应该反思其教学过程。认为应该从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语言学教学效果,认为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旨在分析目前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就语言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改进语言学教学现状的对策。
2.语言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英语语言学课程内容繁杂,理论众多,难以理解,对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发厌学情绪和畏学情绪,增加了授课难度。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该课程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积累要求高,教学难度大,很多教师对于承担语言学的教学任务有所顾虑。这些现象的产生,都阻碍了英语语言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对学生而言难以理解透彻
根据潘之欣对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研究,36.7%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理论性太强,难以理解。英语语言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大部分英语理论分支,范围广,涉及到人类学、跨文化交际、认知学科、心理学、文学等多门学科。现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所采用的教材主要包括: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一共有十二个章节,包括语音、词汇、语意等;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包括语言学简介、语音、形态学等十二个章节;刘润清、文旭主编的《新编语言学教程》包括语言学、句法、语义学等十二个章节。作为一门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知识专业课,这几本语言学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专业术语较多,内容深奥。虽然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及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中都涉及到语言学的内容,仍然有许多学生认为语言学这门课的理论性太强,术语多且相似程度高,不仅难以区分,而且学了也看不到直观的用途,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用处不大。
2.2 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高校中对英语专业的语言学导论通常开设一个学期,学时从32到36学时不等。学生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理解语言学的整套理论体系及研究手段难度较大。传统的语言学教学方法,基本采取“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知识教育,采取教师授课和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会坐着听讲、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从而造成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2.3 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这已经成为了当今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多媒体,大大减少了板书等过渡时间,加之不少教师只注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堂上全部采用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由于幻灯片的投影时间很有限,结果造成了讲课速度过快,单位学时内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导致了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时间,结果学生往往对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难以消化理解。很多教师甚至将对着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移植到了对着幻灯片“照片宣科”,容易造成教师尤其是很多青年教师忽视对语言学知识的钻研以及对教学方法技巧的把握,对板书等基本技能的荒疏。甚至部分过于依赖多媒体的教师在遇到停电或电脑故障的情形时,对课堂教学完全无从着手。
2.4 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较少
根据潘之欣对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程调查显示,近六成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广度适中,接近一成学生建议扩大教学内容广度,而建议缩小广度的学生为零。从这些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注重知识基础性与知识面的广度相结合,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做法,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学生具备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教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基本概念、术语等基础知识,还应实施创新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语言学教学中所缺少的。
3.英语语言学教学对策分析
3.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调动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增加授课的吸引力,就要求教师采用简单易懂的课堂语言,避免大量使用学术性强的专业术语。对于生僻的内容,使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思考的作用,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主题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专题、课题,探讨国内外研究状况,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以及目前的发展动态,要把课堂的语言学知识与语言学的最新成就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即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提供热点参考文献,为未来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定期就某些专题采用视频或者现场邀请该领域专家来做学术报告,加深学生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endprint
3.2 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语言学课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众多分支学科及相关知识,而语言学课程的课时不多,一般只有32-3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语言学理论体系的讲解,难以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进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哪些内容是需要详细讲解的,哪些内容只需稍稍涉及,哪些内容可以略过不讲,留给学生课后独立学习,从而能够高效的将语言学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自身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及重点,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为目标。
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是好的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教师本身首先必须是语言学理论的研究者,具备相当的语言学理论功底,语言学知识掌握较为全面,能够融会贯通语言学体系,具备语言学课题研究的能力。根据大纲要求及具体章节内容,可灵活采取讨论型、小组活动、纯知识授课型等多种不同的手段,例如采用诱导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论文题目,指导学生通过课题小组针对选定的论题搜集相关材料,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或者以学期小论文的形式阐述观点。
3.3 結合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的优势
英语课堂教学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手段,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保障了大容量的信息输入,从而使学生在单位学时内能够接触更多信息。语言学课程内容较多,单纯的依赖课堂板书,教学内容难以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此外,网络信息还是教师准备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弥补了教师自身语言学知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内容,从而实现语言学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材内容相融合。在实际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单纯使用幻灯片,容易引起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照本宣科,由于语言学涵盖范围广泛,如果教师的课程相关知识面有限,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那么会造成低效的教学效果。过多使用多媒体,也会减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缺乏眼神及面部表情交流。而配合多媒体使用板书,可以有效控制讲课节奏,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方便学生做笔记。
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激发学生对于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板书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言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语言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4.结论
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坚实基础。目前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如未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陈旧,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知识,语言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语言学任课教师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转变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体现语言学的魅力,从而切实提高语言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宏.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院报[J],2013,30(3):9-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