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课堂讨论”妙策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017-09-27何秀英
何秀英
【摘 要】课堂讨论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教师既要积极创设讨论的氛围,又要有效地选择讨论的内容,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还要及时抓住讨论时机,灵活把握讨论动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以收到更好的语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策略;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10-02
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语文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但是,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究。
一、借助生字讨论,传授识字方法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基础薄弱,识记生字并不容易,要让他们记住读音和字义,就必须要掌握有效方法。因此,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时,如果仅靠教师讲,学生是记不牢,也理解不透的。于是,笔者根据学生好动、好问又好表现的特点,注意激发他们的情趣,培养他们的讨论兴趣,让学生学习在讨论中质疑、求异、明义,掌握不同的记字方法,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每一课的生字教学,如:教学每课的生字时,笔者就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拼音自己读,认识每课的生字,然后学生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分组讨论识字方法,他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还争先恐后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说出不同的识字方法。比如,识记“吸”字,孩子们能在讨论后说出好幾种识记方法:编字谜、熟字加偏旁、形声字、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反义词等,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记”的单一教学模式,还让孩子们易于识记,记忆更深刻。此外,在记字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生字教学收到实效。
二、抓住关键讨论,明确学习目的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都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通等。比如,在上《风娃娃》一课时,笔者先让孩子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初识进行讨论式提问,结果经过5分钟的学习讨论后,孩子们小手林立,争着提问。这时,笔者会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接着,笔者再根据他们的提问筛选出突出重点的问题,比如:①风娃娃做了哪些事?②为什么人们要责怪风娃娃?……为了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笔者放手让孩子再次通过讨论学习的方式,结合课文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引导他们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很快,“帮别人做事时要想想哪些是有用的”这一理念就被孩子们理解了。这样上课,学生完全投入了,会觉得一节课时间过得真快,又能开心地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另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还要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这样不仅突破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捕捉时机,提高讨论效率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率,就应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
1. 深化课本内容,促使学生讨论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小柳树和小枣树》时,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培养,笔者提出让他们想想自己同桌身上的长处,接着让孩子们讨论,从而体会课文要求学生学习别人优点的主旨;在教《坐井观天》时,笔者让孩子们讨论:青蛙跳出井来,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这些问题是课堂的延伸,可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总之,每次讨论,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每次发言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尽管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还很幼稚,但在参与每次的自主学习讨论中他们都能得到语言表达的锻炼,使教师的教学意图也得以有效达成。
2. 利用学生的认识偏差,引发学生讨论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其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比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文中的“花生被谁摘走了呢?”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许多城里的孩子不明白。对此,笔者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先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他们对问题的印象。接着,在他们汇报讨论结果时给予肯定:原来花生还在地底下。这样一来,难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肯定和鼓励了那些知识全面的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3. 抓住学生卡壳时,组织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会出现“卡壳”现象。对此,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从而达到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树立教师的亲和形象,创建宽松的讨论氛围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中心。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会不停地改变,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思维处于“低谷”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讨论氛围,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并及时抓住讨论时机,灵活把握讨论动向。由此,将学生的思维重新推向高潮,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此外,为便于讨论顺利开展,教师还应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藏起来,适当“稚化”自己,让自己显得更加亲和。由此,通过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甚至带有幽默意味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让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事实证明,学生在讨论中,若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就会大大提高其讨论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充分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讨论兴趣一旦被激发了,注意力就会马上集中。真正有经验的老师不仅吃透了教材,还熟练掌握了各种教学活动,他们上课既能够抓住内容的要点,又能够开发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使课堂效果显现,必须要善于提出恰当的讨论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运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使讨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总之,适时、恰当地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编辑:朱泽玲 实习编辑:程渺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