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高等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究
2017-09-25张博
张博
摘 要 高校教学模式正经受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影响,传统理论教学已逐渐显露不足,实践环节的缺乏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學工作者需进行探究的课题。以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对互联网思维下教学模式及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有益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046-03
Research on Integrate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under Internet Thinking//ZHANG Bo
Abstract The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y is experiencing impact of internet think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heory teaching mode have gradually emerged. The lack of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makes students difficult to apply knowledge in practice. That how to
use internet thinking reasonably to attract students, how to arouse en-
thusiasm, and how to enhance practical ability, are problems that need teaching workers explo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Teaching mode and integrate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under internet thinking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etal techn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integrate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1 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发展速度颇为突出,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渗入,不断推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涌现,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的各领域,推动着各行各业的优化、增长与创新[1]。与此同时,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应运而生。
现今互联网思维正引发诸多领域的变革,如商业、餐饮、医疗、零售等行业,高校教学模式也在经受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影响。对于高校理工类的专业而言,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不足:课堂讲授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目光;而一味地灌输知识则使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
主、积极、高效地学习;另外,课外实践的欠缺使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很难学以致用,甚至令学生对就业方向模糊不清,进而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和热情。因此,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合理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学工作者需不断进行探究的课题。
本文结合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开设的金属工艺学课程,对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的教学模式及产教融合模式进行简单探讨,对后续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2 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启发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2]。它是一种具有用户至上、简约、极致、社会化、融合化等特点的创新思维。应用互联网思维对目前高校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改进势在必行。对于高校教学模式而言,互联网思维的渗入则意味着在教学工作中,教学方法和内容要向着用户至上、简约、极致、社会化和融合化等方向发展。现以金属工艺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金属工艺学作为普通高校机械类、近机类及部分非机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学生要学习的机械工程专业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先修课,也是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本身实践性很强,主要是研究产品从原材料或毛坯到合格零件或机器的制造工艺技术的科学。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工艺方法本身的基本原理、特点及不同工艺方法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还有金属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结构工艺性,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改性方法、应用及对加工工艺的影响,以及对零件工艺方法的综合分析及选择等内容。
讲授金属工艺学课程时,通常是借助多媒体演示课件结合板书来进行,但发现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另外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结果学生学完课程后往往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如果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产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或是要求自行设计一些产品,包括从原材料、毛坯成形方法、热处理方式、加工方法的选择及具体工艺过程的制定直至成为零件或机器,则对其而言颇有难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进endprint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3]。因此,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结合当下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通过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究,提出在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借鉴互联网思维,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改进。
坚持用户至上原则 即要求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一方面通过分析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全面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特征,拟定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组织课堂讨论,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并进行指导或解答。另外可通过现有的爱课程等在线教育网站或自己创建微课,让每名学生注册各自的账号,在网上进行听课、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完成作业、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借助于网络平台上记录、存储的学习信息,教师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学习偏好与需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网络环境下发生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教师则由学生学习的掌控者转变为引导者。
简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以简约为标准。互联网思维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简约。用户界面简洁、操作起来方便的简约思维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讲授金属工艺学课程时,应力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把课程的重难点讲出来、讲明白、讲透彻,使复杂深奥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题目的选择以及方案的设计也应力求简单而不失深度。
极致思维 所谓极致就是要求精。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要精益求精,理论知识准确无误,还要体现出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要多结合实际生产,多举实例以拓宽眼界。如在讲述金属工艺学课程中常见的手工造型方法时,按沙箱特征,可分为两箱造型和三箱造型;按照模样特征,可分为整模造型、分模造型、活块造型、挖砂造型、假箱造型等。若只用语言描述各种造型方法,不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或微视频观看典型零件的造型过程,真实地了解实际生产中如何操作,以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一反三地讲授,这对教师自身实际与理论结合能力提出挑战。
社会化思维 即借助网络平台或自创的课程学习专属群,聚合各高校开设的金属工艺学课程,鼓励学生积极观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查找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并与他人交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集合不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融合化思维 互联网的融合化思维是从现实社会到网络虚拟世界的融合。映射到高校教學上,首先是多种学科或课程之间的融合,即为知识、思维方式的融合;其次,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融合化思维,通过协调组合,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及教学环节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时,可结合材料力学中讲过的强度、刚度等知识;在讲授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工艺方法时,可观看实际车间操作过程的录像,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生产融合,通过实习或实验,亲手操作机器,进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再者将教学、企业需求及学生职业规划相融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即在高校教学中实施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
4 互联网思维下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
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其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在现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产教融合,其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4]。通过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促成产业与教育一体化,实现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对接,融理论知识教育、实际生产操作技能培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企业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除去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藩篱,促进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高校和企业进行科学技术研发创造有利条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此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高校与企业互利互惠,形成双赢,促成产教良性互动。
互联网思维下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教育资源和共同创建的网络平台,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创新能力作为目标,积极实施各项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以金属工艺学课程为例,由于校内金工实习条件有限,为完成教学内容,采取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金工实习提供条件,高效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另外,在了解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及人才需求等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将企业人事部门作为监管机构,增加到本课程的在线学习网,企业领导可随时查看各个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情况、提问及解答问题等能力。同时,企业提供虚拟生产车间,让学生在线动手操作或解决实际问题来完成实践环节。课程学完后,学生的相关信息都被网络系统记录存储下来,企业可以此作为招聘人才的依据。
通过互联网实现产教融合,可提高高校与企业的参与度。互联网思维下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会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以及对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做到理论结合实际。通过院校与企业的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使学生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规划。
5 结语
本文结合互联网思维对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及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简单探讨。通过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内容向着用户至上、简约、极致、社会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将理论教学、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与需要及学生的职业规划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明确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促使高校和企业实现互利共赢。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发展都迎来机遇与挑战,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基于互联网思维并借助互联网手段实施教育模式的改革和产教融合,在互联网思维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开拓教学模式和产教融合模式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2]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J].中国对外贸易,2014(12):
85.
[3]韩洪文,田汉族,袁东.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4]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endprint